在近代中国,面对列强的欺凌和内部动荡的复杂局势,“东亚病夫”的屈辱标签深深刺痛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在这样的背景下,国术不仅被视为一种体育技能或身体锻炼方式,更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成为了激发民族自豪感、凝聚人心、抵御外侮的重要力量。
尚武精神奖杯(李祥收藏)
民国时期,“国术”一词被提出,意指“中国武术”,以“武德”“武艺”“技艺”“游艺”为特点,强调“术德并重”“内外兼修”。1918年,上海创办了“上海第一公共体育场”,并设立了“国术部”;1919年,重庆建立了“冀蜀国术馆”。1927年,西北军将领张之江号召李济深、宋子文、李烈钧、孔祥熙等人在南京成立“国术研究馆”,以弘扬和发展中国武术。1928年6月,国术研究馆更名为“中央国术馆”,并以“强种强国,自强不息”为馆训,以“提倡中国武术,增进全民健康”为宗旨,对中国武术与体育进行教授与研究,编著相关图书,管理全国国术事务。1933年底,在中央国术馆的影响下,江苏、北平、山东、上海、浙江、四川、河南、青岛等24个省市相继建立了国术馆,各省的县级国术馆达300多个,许多区、村也设立了国术社,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国术馆系统。
中央国术馆证章(李祥收藏)
张之江赠第一次中央国体专校越野赛跑纪念章(李祥收藏)
国术馆系统的创建在中国近代体育史上是一个重大事件,它唤起了全民族,特别是社会上层人士对武术的再认识和重视,提高了中国武术的社会地位,同时也增强了武术工作者及爱好者的爱国热忱和民族责任感,为中国武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也为中国武术走向世界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1933年中央第二届国术国考合影照片“以力捍国”(李祥收藏)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一精神理念,在近代国术救国思潮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国术人士,无论是武林高手还是普通习武者,都纷纷走出武馆,以武会友、以武止戈,用实际行动展现了中国人的坚韧不拔和自强不息。他们中的许多人,不仅精通武艺,更具备高尚的品德和强烈的爱国情怀,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兴亡紧密相连。其中不乏投身革命、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奋斗的先驱。他们利用武术特长,冲锋陷阵,成为革命队伍中的尖兵;在后方,则通过教授武术,培养民众的尚武精神和自卫能力,为革命斗争提供了有力支持。
民国时期维扬国术社证章(李祥收藏)
汉口精武纪念章(李祥收藏)
“侠之大者 为国为民—中国近代体育之国术珍藏品展”展出了近代国术奖牌、证章、奖杯、原版照片、书刊、奖品等国术藏品千余件,重现了国术大师们如何以武会友、传承武艺,同时积极参与社会变革、以武报国的故事。对此,北京祥体育博物馆馆长李祥表示,许多人对国术存在误解,认为国术仅仅是武术,有的甚至戏称为“舞术”。实际上,国术中的“国”代表强国、强民,“术”则涵盖技巧与艺术。此次展览旨在挖掘并弘扬国术背后蕴含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精神内核。在近代中国风雨飘摇之际,无数国术人士挺身而出,以武止戈,保护百姓,甚至投身革命,为民族解放事业贡献力量。他们的行动诠释了真正的侠义精神:超越个人利害,心系国家民族,勇于担当,无私奉献。
1933年第二届国术国考纪念章(李祥收藏)
民国时期河间县抗日国术会分会纪念章(李祥收藏)
1910年,许子和出生于河南安阳一个武术世家,其家族传承的三十六路霹雳八卦刀闻名乡野,被誉为“南阳第一刀”。当许子和年满30岁时,他开馆传授这一独特的八卦刀法,门下弟子多达百余人。1945年春,日军侵占南阳,面对国难,许子和挺身而出,组织了一支由百余人组成的“宛南抗日游击队”,多次成功伏击日伪军。不幸的是,同年4月,许子和在带领游击队与日军的激战中身中三弹,壮烈殉国。
上海市国术运动大会奖牌(李祥收藏)
民国时期 “尚武精神”茶壶(李祥收藏)
抗日名将彭雪枫自幼习武。在抗日战场上,新四军骑兵团挥舞着雪枫刀英勇作战,参加了数百次战斗,给日寇带来了沉重打击。1944年9月11日,彭雪枫在河南夏邑八里庄指挥作战时不幸牺牲,他是抗日战争中新四军牺牲的最高将领之一。
1937年中央技击学会编藏健身强国技术新书《国术大全》(李祥收藏)
忠义拳术社证章(李祥收藏)
参加柏林奥运会的中国代表团中,有四名拳击队员王润兰、靳贵第、靳桂和李梦华,他们也走上了抗日救国的道路。王润兰1913年生于河北省饶阳县,从小喜欢武术,考入河北军事政治学校,选入西洋拳击队,成为军中“拳王”。奥运会上,他被媒体赞誉为“中国硬汉”。回国后,他在第32军任排长,1937年,王润兰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身绑手榴弹炸毁日军坦克,血洒疆场。靳贵第1936年参加第十一届柏林奥运会,虽遭误判惜败对手,但因比赛中的突出表现被赞为“亚洲拳王”。他毅然回国参军,走上抗日前线,1937年10月在安阳英勇牺牲。靳桂在台儿庄战役中英勇牺牲,李梦华下落不明,很可能在抗日前线战死。这些奥运健儿不仅在奥运赛场上展现了卓越技艺,更在国家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精神。
河南第一区第二届运动大会盾牌刻有“尚武精神”(李祥收藏)
贵溪县国术馆救国奖牌(李祥收藏)
中国传统武术,穿越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不仅维系了民族生存发展,还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灵魂,代表了中国人基因中的坚韧精神。战争无情,山河破碎,中国功夫更象征着民族气节的旗帜,在每个中国人心中屹立不倒。作为国粹之一,武术近年来在政策和硬件层面得到大力支持。武术比赛、进校园活动、夏令营等将传统武术带进更多青少年的视野。跆拳道、散打、搏击、摔跤等项目的培训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对于青少年来说,练武术不仅是吃苦,更是磨志,不仅锻炼体魄,还强化心志。
河南第六届国术省考大会纪念章(李祥收藏)
强华国术会证章(李祥收藏)
李祥馆长表示,过去武术强调其在国家安危中的角色,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和民族大义,是一种强调民族性的文化象征。然而,随着社会结构的变革,武术在功能上逐渐趋向多元化。在现代社会,武术不仅仅是传统技能的继承,更是一种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体育活动。习武者通过武术的练习,不仅可以保持身体健康,培养出色的身体素质,还能提升心灵修养,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民国时期中华太极拳国术会证章(李祥收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