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人
你还记得工农路的小商品市场吗?
女装、童装、头花发卡
鞋帽、围巾手套
这里各种小商品应有尽有
曾经是江都人心中的购物天堂
我们亲眼见证过小商品市场的辉煌
如今小商品市场生存现状如何?
还有多少市民去那里购物?
近日,记者进行实地探访
1987年至2014年
生意火爆!老百姓买衣服的首选地
记者来到小商品市场的管理方——江都市场服务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蔡永林介绍,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江都,许多市民在工农路附近的路边摆起地摊,占道经营,影响城市形象。为此,江都县工商局组织成立江都市场服务有限公司,于1987年集资建设小商品市场,并以远低于市场价的门面租金吸引许多商家入驻。
市场内,有一家经营了20年的童装店“Baby家”。老板娘孙晓楠告诉记者,以前小商品市场的生意可以用“非常火爆”来形容,因为买衣服的人很多。自己从刚开业时的1家店扩展到高峰期的4家店,忙的时候,店里站满了客人,自己和店员都没处下脚,一天能卖出几百件衣服。“货卖得快,进货也靠‘抢’。从江都到四季青服装市场进货的夜班大巴车上,总是人满为患。早上‘四季青’开门后,大家一拥而上争相订购。”
每逢换季、春节前,更是小商品市场的销售旺季。外出打工返乡的和家在乡镇的都专程来这里买衣服,进去转一圈,花不了多少钱,全家人从头到脚的衣服轻轻松松就能买好,绝对赞!
2015年至2022年
华丽变身!市场和商户一起转型升级
2015年,没有大张旗鼓、广而告之,小商品市场在不知不觉间完成升级改造。
提及那次改造,“步步高”女装店老板娘葛青举双手支持。她说,在改革开放初期,市场上的重点是满足老百姓的购物需求,市场经济实现了从“无”到“有”。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市容环境各方面不断提升,人们对购物环境、服务、安全等方面要求越来越高。小商品市场设施老化,存在消防安全隐患。2015年,省内消防部门进行消防安全督查,要求拆除小商品市场。市场内有100多户商家,关系到100多个家庭。经过商户们强烈争取以及区政府相关部门支持,市场保留,进行升级改造。
“以前,商场门口有座桥,我店铺南边也有一座小桥,桥下面是臭水沟,气味难闻。部分商户还在桥上挂满了货物,过道变成了‘一人巷’。还有部分商户在棚户区,安全隐患很大。改造后,门面房全部是新建的,两座桥拆掉了,下面改为暗沟。还对我们这些商户重点进行消防安全教育,每家商户都配备了消防设施。感谢政府,让这里的购物环境和安全性都大大提升。”葛青笑着说,小商品市场实现了从“有”到“好”的转型。
2023年至今
路在何方?客流量明显下降
在市场内,记者看到,各家店铺前来购物的客人都很少,许多商铺空置转租,往日的繁华景象不复存在。商户们反映,去年以来,客流量下降尤其明显。大家认为,这是多种因素造成的。
“电商的冲击确实对实体服装店造成了一定影响,但还是有部分市民喜欢线下买衣服,因为线上买衣服可能存在滤镜、色差、版型不贴身等风险,而实体店可以现场看、摸、试穿衣服,材质和上身效果都能当场看到。”孙晓楠说,通过调整经营策略,目前重点经营2家店,由于多年诚信经营,有一批老客户始终坚持来店里买衣服,非常感谢他们的信任和支持。
“小时候,我妈妈常带我来小商品市场买衣服、买鞋,都是童年美好的回忆。后来,我家搬到南区了,加上南区有金鹰、大润发等新商场,就在南区消费了。今天是偶然路过,进来看看。”00后市民小张认为,南区、北区形成的新商圈也分散了老城区的客流。
还有市民认为,近年来,小商品市场的衰落与群众收入变化以及新出生人口数量有一定关联。“最早入驻市场的一批商户已经七八十岁了,都关店回家了。现有的商户都在60岁以下,平均客流量只有以前的30%,大家也在想尽办法努力经营。”葛青说,自己卖的是中老年女装,现在进货的款式、花色比以前丰富多了,让客人有更多选择。现在虽然不用肩扛手提地亲自进货,改为用物流从厂家发货,但自己仍坚持去上海、常熟等地的批发市场,现场看版型、摸材质,选择优质货源。
在记者看来,正是由于严格控制成本、合理设定利润空间、没有品牌溢价、可试穿提高购物效率、面向中低收入群体,时至今日,小商品市场仍有其存在的意义。但如何让这座曾经的地标性建筑重现往日的辉煌,还需各方共同努力,我们也期待那一天!
来源:江都融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