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男生和女生在一个校园里共同生活、学习,成为同窗、同桌,在今天看来是相当平常的事情。然而在100多年前,在讲究“男女授受不亲”且女性社会地位低下的旧中国,“男女生同校”可谓是石破天惊的改革举措。
1920年秋季学期开学,位于黄浦江畔的沪江大学突破重重阻力,招收4名女生正式注册入学。沪江大学也由此成为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最早在制度上实现男女生同校的大学之一。
1920年入学四女生
沪江大学开办之初,与当时国内许多大学、中学一样,按照男女学生分校的惯例,只招收男生。沪江大学之所以能在1920年代初国内大学纷纷酝酿男女生同校的过程中赢得先机,应归功于魏馥兰校长的积极推动。
魏馥兰校长
魏馥兰早年就读于美国堪萨斯州的渥太华大学。堪萨斯州所在的美国中西部,从殖民地时期开始,就在小学实行男女生同校。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以及女性教育需求的增加,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该州的中学和大学也基本普及了男女生同校。
在这样的教育背景影响下,魏馥兰对男女生同校持非常开明的态度。早在1917年初秋,他就在沪江的教授会上提出筹备男女生同校的议案,得到了教授会一致的支持。教授会由教授与副教授组成,相当于学校的教代会。1919年10月,魏馥兰在《教务杂志》上发表《男女同校在中国》一文,论证男女生同校非但对女生身心和学校风气无害,而且是给予女生平等受教育权的唯一经济有效的方法。
面对教会方面的拖延和质疑,1920年9月,教授会依据自身权限,作出允许4名女生正式入学的决定。为了消除美国浸会方面对男女生同校后果的疑虑和个别反对意见,魏馥兰于1921年专门赴美游说。最终学校的决定得到了各地浸会总部的批准,并且还得到一笔5万美元的捐款,用以修建一幢女生宿舍,也就是后来的怀德堂。
怀德堂
根据考证,1920年9月试招入学的首批四名女生分别是:倪征琮、邬明英以及两名只留下英文名字的女学生。
倪征琮来自苏州吴江黎里镇,曾就读于苏州景海女子师范学校和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在圣玛利亚女校毕业后留校做过一年的数学和英文老师。邬明英是宁波浸礼教会首任牧师邬采芹的小女儿。幼年随全家移居上海,曾就读于晏摩氏女中。
这4位女生的共同点,都是在教会学校接受教育,毕业后又大多从事过教育工作。她们进入沪江大学后,师从万尚洁,攻读幼师专业。万尚洁是沪江大学创始人之一万应远的女儿,曾在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获得硕士学位。她于1920年刚成为沪江大学教育科副教授,并创立了附属幼儿师范学校,培养幼稚园和初等小学的组织和管理者。这4位女生,应是其第一批学生。
倪征琮和邬明英入学不久,就加入了沪江学生刊物《天籁》的工作团队,同时出现在1920—1921年度的《天籁》职员名单及合影中。1920年11月20日出版的《天籁》还刊载了倪征琮的一篇英文演讲词,讲述了她对男女生同校和女子教育的感想。
但首批4位女生在沪江就读的时间并不长。因为在1921年沪江年刊的中英对照学生名单中,只能见到邬明英的名字,倪征琮等人都不见了。而邬明英不久也转学去了金陵女子学院,并于1923年毕业,后一直在上海第一浸会堂所属的中小学担任校长。
倪征琮的离开,是因为考取了清华庚款留美,于1921年8月12日赴美留学,后获得康奈尔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并在纽约、费城等处各大医院实习。1929年,她加入美国全国医药学会,获得全美自由行医证书,是中国在美获此证书的第一人。1930年,倪征琮横渡大西洋,前往奥地利维也纳,专攻儿、妇两科,成为著名儿科、妇科专家。1932年春回国后,长期在北京协和医院儿科工作。
尽管男女生同校实施后的第一批女生都没有待到毕业,但自那以后,沪江的女生人数迅速增长,1921年秋,有8名女生在读,到1922年秋已增至27人。
1923年,沪江大学第一幢女生宿舍怀德堂竣工,楼高5层,设施先进、功能完备,位于美国著名建筑师墨菲1919年规划设计的沪江大学区主院落南面的扩展院落。随着1932年女生体育馆艾德蒙堂的建成,该处成为专门服务于沪江女生的建筑区域。1948年馥赉堂落成后,这三幢建筑被统称为女生三堂。
馥赉堂
虽然接受女生入学,但当时沪江毕竟是教会大学,所以怀德堂戒备森严。女生的生活和学习,都尽可能地集中在怀德堂内进行。楼下有会客室和食堂,另外有专供女生学习的家政学习室、阅览室以及女教职员的办公室;楼上是女教职员和学生的寝室以及健身房、浴室。专为女生设立的女生监学的寝室就在楼梯口,“学生出入,无不受其监察”。男生在得到监学的许可后,才可在会客室与女生谈话,但不得进入寝室。宁波帮的开山鼻祖、上海滩首富严信厚的孙女严幼韵,曾于1925年秋入住怀德堂。两年后,终不能忍受严厉的校规,于1927年转学复旦大学,成为了复旦的首批女生。
1925年,沪江有四位女生顺利毕业并获得学位。她们是医学预科的蒋英,教育科的周菊美、黄亚秋、宋宝贞。离开沪江后,宋宝珍先后在上海晏摩氏女校、裨文女校任教;黄亚秋一直在杭州弘道女中任教。
1925年首批4位女毕业生合影,左起蒋英、黄亚秋、宋宝贞、周菊美
周菊美后改名周觉昧,成为著名教育家。她从沪江毕业后出任绍兴浚德女子初级中学校长,自1929年起担任弘道女中校长二十二年之久,把自己的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弘道女中。
蒋英毕业后受聘商务印书馆,做了三年《妇女》杂志的编辑工作。1928年6月26日,她与时任沪江大学化学系主任徐作和喜结连理,在思晏堂举行了婚礼。其后,她跟随徐作和在沪江校园生儿育女,工作和生活了10年之久。蒋英在校园生活的时间较长,也留下了不少佳话。据说有一次怀德堂失火,蒋英奋不顾身,勇猛灭火,魏馥兰用英语连声夸赞她是女英雄。
思晏堂
徐作和蒋英结婚照
随着女生人数的增加,沪江的校园生活变得更为丰富多彩。她们积极参与各类班级与校园事务、社会服务,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学生社团以及运动场上,都闪现着女生们活跃的身影。有些女生还被选为班长,或担任学生社团的社长、书记、干事以及校刊主笔等。
沪江大学女子篮球队,前排右一为蒋英
经不完全统计,自1925年首批女生毕业并取得学位开始,到1951年,共有914名女生获得沪江大学毕业文凭。加上1952年院系调整前后毕业或提前毕业,以及转学到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女生,再算上自1920年以来中途转学的女生,曾在沪江校园求学的女生总数,应远在千人以上。
这千余名沪江女生,和其他沪江学子一样,在中国现代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乃至在国际舞台上,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在她们中间,走出了著名女外交家朱青,联合国首批礼宾官严幼韵,教育家周觉昧、王佩贞,两院院士沈之荃,著名社会活动家张维桢、陈维姜、林贝聿嘉、李曹秀群,著名翻译家谢榕津、郑笑容,儿科专家苏祖斐、郑怀美,妇产科专家孙念怙,英语教学专家董亚芬,《人民日报》英国记者站站长梁丽娟,以及一大批在教育、医疗、科研等领域担纲重任的专家学者。
一届又一届的沪江女生,在黄浦江畔的“伊甸园”度过了自己的芳华岁月,随后又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像一颗颗播撒现代文明的种子,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女性的光辉贡献给了民族复兴与国家富强事业。
文字:吴禹星(上海理工大学)
编辑:吴百欣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