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宣布开始排放核废水算起,至今已有一年有余。
和一年前社交媒体上对日本海鲜的恐惧相比,一年后的今天,人们对这件事不再那么“热衷”,但这似乎也并不意味着消费者开始接受这件事。
在短视频账号上流行的日本海鲜吃播,从过去的评论区一片质疑嘲讽,到一年后的今天,评论区也开始逐渐恢复正轨。
但短短一年,我们就把这件事忘记了吗?
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厂在大地震中受到损害,厂方为冷却融化的核燃料而持续注入海水,在经过长达10年的时间后,核电厂也面临着冷却水储存空间饱和问题。
最终,日本决定在去年8月24日开始排放经过处理的核废水,一年下来,这已经是第八轮排放,至今也已经排放了超过6万吨的处理水到海洋之中。
在去年的今天,这件事在国内互联网上的反响可谓是空前绝后。
我国是唯一全面禁止所有日本水产品的日本邻国,许多人在社交媒体上描绘着日本核废水入海带来的危害,核辐射、污染的水产品广度和深度,乃至波及到整个海洋,连带着,有关日本核废水是否入海的争议,也被无限放大。
恐慌情绪开始蔓延。正如喝板蓝根可以预防非典、2011年的日本核电厂辐射泄露可以吃盐一样,当这种非理性的情绪一旦全面铺开,将是可怕。
在小红书上,许多人担忧日本护肤品和药品有辐射,甚至日本品牌的服饰、女性卫生用品都不敢再购买,一时间国内日料店、海鲜店纷纷标榜自己的产品并不来自日本国内。
从日本进口再到不含日本进口,角色地位转换令人目不暇接。
一年后的今天,许多人仍然没有对核废水祛魅。
按照日本的说法,他们强调这些水是经过处理的,也是基于科学去检测,在数据上也是合理的。
但一些人对科学的态度,显然是区别对待的。
按照国际原子能机构和日本的说法,经过稀释的处理水中氚浓度降至每升1500贝克勒尔以下,排放标准为日本安全限制的四十分之一,同时还是世界卫生组织饮用水标准的七分之一,按照这个标准来看,这次排放的水应该是非常健康的。
日本预计,整个排放计划长达30年,也就是到2053年核废水才会排放完毕。
但排水这件事,不仅仅是我们反对,日本国内反对的也有不少。
日本的核废水排放计划曾引起日本渔民及反核团体的抗议,邻近国家也表达强烈不满;除了我国之外,韩国也称一旦日方排放不符合标准,将立即向国际法庭提起诉讼。
随着日本开启排放核废水,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各项检测数据也正常,日本内部的民意逐渐开始改变。
日本时事通信社去年7月排放前曾进行民调,有39%的受访日本人支持排放计划,28%的人反对;同年9月排放后的调查则显示,支持的比率上升至53%,反对比率为16%。
一年后的今天,作为日本的邻国,韩国表示自己进行了近5万次的辐射检测,结果均显示为安全范围,韩国三大连锁超市的水产销售额相较于排海前并无显著变化,甚至今年上半年韩国从日本进口的水产较去年同期还增加了13.3%。
尽管数据上显示正常,但对日本进口水产品的禁令,依然有助于我们长期观察日本排放废水导致的水产品差异化。
根据日本农林水产省资料,日本2022年水产品出口总额为3873亿日元,我国占到其中两成,总值达到871亿日元,是日本的最大出口市场。
在禁令实施后,今年上半年日本农林水产品及食品的整体出口额同比下跌1.8%,为2020年以来首次下滑,其中日本对华出口暴跌43.8%,扇贝是其中的重灾区。
为了弥补国内市场的空白,日本目前正在积极开拓新的出口目的地,例如美国、加拿大和越南泰国。
我国对日本水产品的进口禁令是出于“维护食品安全和身体健康”,但随着日本排放核废水一年有余,按照此前专家的推算,放射线的核元素已经到达我国东海。
这是当下比较尴尬的一点,如果放射性的核元素真的在一年后到达我国东海的话,那么国内的水产品要不要吃,有什么问题,这件事本身也就值得推敲。
前几天,日经中文网引述美国非盈利组织全球渔业观察的卫星追踪数据,发现今年3月底捕鱼季开始后,大批国内渔船在靠近日本的三陆海域大规模捕鱼,高峰期曾有50艘渔船在同一水域作业,这些鱼获在带回国内后,也是国产而非日产。
安全不安全这是另一回事,背后令人深思的还有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在短短一年后,为什么大家关于日本水产品的核污染讨论变得非常冷清了?
地缘局势或许是一个重要因素。
在过去,我们一直希望分化美国和日本,拉拢日本分化美国,毕竟在地理位置上,日本作为我们的邻国,天然具有安全属性和近邻。
但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上任后,几乎是全面倒向美国,在岸田文雄的推动下,日本的安保策略甚至比安倍晋三时期还要高,在日本大幅提高国防开支的同时,自然会引起我们的不满,更重要的还是,在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三年任期内,也没有访华。
作为“对等”的一种,我们在新冠病毒结束后,恢复了新加坡和文莱的免签,但一直没有重启对日本人的免签待遇。
针对对日本水产品的进口禁令,岸田文雄去年11月和今年5月,都曾和我国提出过交谈,但我国至今也没有松绑。
一方面是出于对日本核废水污染的担忧,当然另一方面就是国际上的局势考量。
日本内阁府的数据显示,2021年日本渔业产值为6370亿日元,占日本GDP总量仅0.12%,对日本整体的国民经济影响微乎甚微。
但我国对日本水产品的禁令,虽然实际性冲击较小,但的确可以一定程度上起到象征意义。
一方面对第三方国家,可以起到制裁力度很大的象征;另一方面,对国内而言,也可以挑起民族情绪,毕竟日本在历史上就曾对我们做过非常残忍的事情。
但对日本的禁令,依然没有抵挡住个别人前往日本的热情。
就在日本排放核废水一周年之际,日本回转寿司品牌“寿司郎”在北京首家分店8月在西单大悦城开业,自开业以来,多日出现排队潮,轮候名单超过1000个号码,等待时间长达10小时。
这次日本在北京的新店使用国产的海胆、鲍鱼和世界各地的食材,价格为每盘人民币10元起,在价格足够亲民的优势下,依然难挡国人对它的喜爱。
除了日本饮食消费之外,访日游客也在大增。
仅仅是7月份,访日游客就高达77万国人,位居日本外国游客榜首。
对大多数国人来说,可能一辈子都没有去过日本,但作为历史上的过往,日本对我们又有着历史上的原罪问题,尽管今天提到日本人,很多人脑海中的第一印象就是彬彬有礼,但在很多其他问题上,日本依然有着较大的问题。
日本产品有没有祛魅,还是加魔,本身可能并不重要,在全球化的今天,商品不应该被主观上添加民族色彩,买外国货也不见得就是不爱国。
但在理性和非理性的撬动下,我们依然要警惕“U型锁”的存在。
end.
作者:罗sir,关心经济、社会和我们这个世界的一切;好奇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乐观的悲观主义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