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人
生命的第一声啼哭,由他们开启
成长路上的磕碰,有他们守护
突如其来的病痛,有他们陪伴
他们与死神赛跑、与疾病较量
用尽全力守护生命之光
他们是健康的守护者
是生命的最后防线
他们的名字叫——中国医生
▲开屏新闻资料图
今天(8月19日)
是第七个中国医师节
今年的节日主题是
“崇尚人文精神,彰显医者仁心”
向全国医务工作者
致以诚挚的问候和美好的祝福
致敬“医”往无前的你们!
▲开屏新闻资料图
中国医师节设立及发展
2016年8月19日,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明确了卫生与健康工作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的重要位置和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大会提出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以此为标志设立“中国医师节”。 2017年11月3日,国务院同意设立“中国医师节”。国务院批复同意自2018年起,将每年8月19日设立为“中国医师节”,明确具体工作由国家卫生计生委(今国家卫健委)有关部门组织实施。国家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好“中国医师节”的各项活动,激励广大卫生与健康工作者大力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进一步推动全社会形成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加快推进健康中国战略深入实施。 2021年8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规定每年8月19日为中国医师节,于2022年3月1日起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同时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共七章67条,在规范医师执业行为、保障医师权益、保护人民健康、适应新时代医学发展需求、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提供法律遵循,推动新时代中国医师队伍高质量发展,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提供有效法治保障。
8月19日
在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
中央宣传部、国家卫生健康委
向全社会公开发布了2024年“最美医生”
他们中有的躬身前行
始终在基层一线守护群众健康
有的潜心钻研
为疾病防治更上层楼作出重要贡献
敬佑生命,甘于奉献
他们是我国超1400万名医疗卫生工作者的缩影
其中
来自云南的李伯藩
光荣入选2024年“最美医生”
就跟着小编一起
走近这位老中医
▲视频来源:新华社
李伯藩,男,汉族,1940年11月生,中共党员,云南省大理州宾川县中医医院副主任医师。行医60余载,他传承国粹、守正创新,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云南省“最美医生”等荣誉。
▲李伯藩医生正在询问患者病情(新华网 赵普凡 摄)
一心为民,守护基层群众健康
云南大理宾川县一条街上,一间诊室外等候看病的人总是排成长长的队伍,一直到街口。诊室里,一位头发花白、面容清瘦的老中医正在为患者把脉,现年83岁的李伯藩已坚持义诊17年。
1940年,李伯藩出生在一个中医世家,从爷爷开始,李家人代代行医。“伯藩,要记住,当医生要以治病救人为主。对困难群众要多关心一点,对他们态度要更好一些。”父亲临终前的这句话,一直是李伯藩的人生信条。
2000年,李伯藩到了退休年龄,省城各大医院来高薪聘请,都被李伯藩拒绝了,他选择延期退休,以一名普通医生的身份继续坐诊,服务患者。
5年后,李伯藩到了“最高年限”不得不退休。这次前来请他“出山”的人更多了,但无论他们开出的条件如何丰厚,李伯藩都不为所动搪塞道:“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政府给的退休金已足够用了,我哪儿也不去。”其实他心里早有打算,他要留在县里继续服务基层患者,给困难群众看病。
他在自家不足10平方米的小院里建起了简易诊所,为患者义诊。在他义诊的患者中,不乏身体康复后硬要给他塞“辛苦费”表示感谢的人,他都从没收下过。李伯藩回应:“你们的身体康复了,就等于是送给我金山银山。”
▲李伯藩医生为患者把脉(新华网 赵普凡 摄)
一生淡泊,收获宾川人民信任
李伯藩18岁参加工作,在宾川县牛井联合诊所开启了行医之路,20岁调到县医院中医科,23岁时,他被派往县里最偏僻的特困山区拉乌彝族乡,成了乡里第一位医生,与乡亲们一起建起了拉乌卫生院。他走村串寨行医救人,一干便是10年,足迹遍及拉乌、古底、平川、钟英1000多平方公里土地上的每个山村,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大山深处的群众。
1982年,一场突如其来的不明原因疫情(后经证实为柯萨奇病毒感染引发)在宾川暴发。在离县城20多公里的一个半山区,一天之内有20人被感染,如果将患者转州级医院,由于路途遥远,患者可能坚持不到。时任县人民医院副院长的李伯藩根据中医的基础理论和祖辈多年的临床经验,给患者开出妙方,经过半个多月的治疗,16位患者全部康复出院。从此,宾川人民心里“装”下了李伯藩,他的名字家喻户晓。
如今,已年过八旬的李伯藩越发觉得时光的珍贵,他珍惜每天的工作时间,渴望在他有限的生命里治疗更多的患者。在政府帮助下,李伯藩有了条件更好的义诊室,每天都要接诊上百位患者,下班回家之后还要通过电话和邮件,对一些身处省外乃至国外的患者进行回访。
他一生淡泊名利,医疗技术精湛;他把中医文化刻进了骨髓里,沉淀了流芳岁月;他用数十载无言的行动,展现了“苍生大医”的深厚内涵,更彰显了一名共产党员一心为民的崇高情怀。
▲李伯藩在翻阅中医方面的书籍(新华网 赵普凡 摄)
云南
作为一个医疗卫生基础比较薄弱的省份
通过一代人接一代人的奋斗
卫生健康事业取得了历史性进步
这背后
离不开一代又一代医者的
接续奋斗、勠力拼搏
一起了解这些医生的故事
李桂科
践信守诺40年,麻风院成了幸福村
人物档案
李桂科,1957年4月生,云南省大理州洱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名誉主任、副主任医师,40多年如一日,倾尽心力为麻风患者做治疗、康复,在全县开展麻风生理、心理、经济、社会康复工作,不仅治愈了麻风院所有的病人,更是麻风康复者心中的“好医生”。 李桂科从1981年起在山石屏村扎根,从事麻风防治工作。他为身体出现溃烂的患者清创,与他们细心攀谈。为了病人,他“啃”下一本又一本的医学专著,还学习了打针、缝合伤口等手法,倾尽心力帮麻风患者治病、治心。对麻风康复者还承担起了代儿女尽孝、替父母尽责的分外之责。经过多年的努力,1990年,山石屏麻风院的病人全部治愈。2014年,山石屏麻风院更名为山石屏村,彻底脱掉了“麻风”的帽子。 在这之后,李桂科仍然在村子里忙来忙去,一边张罗为麻风康复者养老,一边为他们的后代谋出路。李桂科带着村里的年轻人修路、架桥、接水、修房、搞绿化……现在的山石屏村正逐步建设成康养之地。
光雪峰
40年不变的“医者父母心”
人物档案
光雪峰,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导师,二级教授。从事心血管内科、介入心脏病学临床工作近30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白求恩”奖章,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云岭名医”称号。 1982年,从昆明医科大学毕业后,光雪峰一直从事心血管病内科、介入心脏病学临床工作。以前,云南在心血管疾病治疗、研究方面还处于滞后的境地,老百姓看病不方便,甚至因此耽误了病情。当时的光雪峰就想,一定要将云南的心血管治疗事业发展起来,让更多云南的老百姓受益。多年来,光雪峰和他的团队在手术室里度过了无数个夜晚,每台手术共同探讨、共同求教。在光雪峰的带领下,昆明市延安医院心内科得到迅速发展,团队的进步也使得云南心血管治疗水平不断向前迈进。 从医40多年,他始终坚持“医者父母心”的原则,对待每一位病人,都能做到认认真真检查、详详细细解说、兢兢业业施诊。每一天,不管工作多忙多累,光雪峰都坚持每天下班前详细查看每一位病人,掌握病人的病情变化。 连续工作20个小时是光雪峰的常态,有紧急情况发生时,不管白天黑夜光雪峰都会立即赶到,因为在他的眼里,病人的病情不分白天黑夜。 一丝不苟、耐心细致、精益求精,这就是光雪峰,患者最信任的“护心人”。
张之道
踏千山尝百草兴彝药
人物档案
张之道,云南省著名彝族医药专家,参与我国第一部彝药专著《彝药志》和《中国彝族药学》编写及“中国彝族药物标本库建设”等工作,被评为楚雄州敬业奉献模范、“感动彝州”十大人物、“云南省荣誉名中医”、全国“老有所为”先进个人、“全国最美医生”等。 60多年前,在禄丰县小窝村的张之道看到当地群众缺医少药,被疾病折磨得痛苦不堪,便萌生了学医的想法,希望用自己的努力,为彝区农民群众解除病痛。自此,张之道艰难地走上了自学成才的道路,向民间医生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 他跑遍云南山山水水,采集药材标本、拜访民间医生,穷尽一生心血致力于彝医药的挖掘、整理和传承,在实践当中不断创新,经过不懈努力使彝药有所发展。 张之道医术高超,医德高尚,总是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始终坚持常年为周围人民群众看病并很少收取费用,对困难群众实现免费医治。如今,已经快90岁高龄的他仍然在门诊坐诊,参与疑难病例的会诊。 张之道不求闻达,在彝医药事业发展的重大节点建言献策,尽所能积极弘扬推广民族医药,惠及千家万户。 2022年,他获得楚雄州首届“兴楚人才特别贡献奖”,所得的50万奖金全部捐献给了楚雄州中医医院,用于支持中彝医药人才培养和科研能力提升。
邓前堆
坚守初心终不凡
人物档案
邓前堆,1964年出生,云南福贡人,1983年至今担任拉马底村乡村医生,被群众称为“索道医生”。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卫生系统职业道德建设标兵”“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全国职业职工道德建设标兵个人”、第八届中国医师学会“医师奖”、全国“十大最美乡村医生”、卫生部“白求恩”奖等荣誉。 在怒江流域的拉马底村,山高谷深、地势陡峭,6个村民小组被湍急的怒江一分为二,曾经一条100多米长的索道就是来往两地的桥梁。1983年,年仅19岁的邓前堆,取得从医资格后,回到拉马底村当上了一名乡村医生。 曾经,为了给群众看病,他每天冒着生命危险,仅靠一套滑轮,一根绳子,在没有其他任何保护的情况下通过距江面30米高100多米长的索道,不辞辛劳坚持为百姓送医送药。不管本村外村,无论白天黑夜,不管山高路远,只要乡亲们病了,他都随叫随到,经常深夜出诊救治急重病人。而且邓前堆从来不收出诊费,尽可能为患者节省医疗开支。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邓前堆行医三十多年,全年无休,天地间随处是他的“诊疗室”,人们亲切地称他为“索道医生”。 如今村里架起了桥,修好了路,人民的日子越过越好,邓前堆的白色面包车成了他的出诊车,也成了村民的“救护车”。 2022年9月,邓前堆有了一个新身份——“家庭医生”,针对那些不方便到村卫生室就诊的婴幼儿、妇女和老年人展开定期的家庭随访,尽心尽力地守护着村民们的健康。
管延萍
用大爱为村民走出健康之路
人物档案
管延萍,中共党员,珠海市金湾区红旗镇卫生院副院长,荣获“全国最美支边人”“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好护士”“中国好医生”“中国好人”“广东好医生”“云南省第七届道德模范”“2020年珠海市先进工作者”等17个国家、省、市级荣誉称号。 2017年3月中旬,管延萍前往金湾区对口帮扶的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开展医疗帮扶工作。到了贡山,大山里的少数民族同胞有些听不懂普通话,管延萍靠翻译、靠身体语言,不断跨越障碍,耐心细心为村民看病治疗。当时,还有很多村落未通公路,出入全都依靠在悬崖峭壁上凿出来的羊肠小道。管延萍用背篓将心电图机、B超机等医疗器械背进大山,为村民们提供医疗服务。久而久之,“背篓医生”成为当地家喻户晓的人物。 为了帮助更多大峡谷群众,她主动将扶贫支医时间从半年延长至3年。除了起早贪黑地给人看病,她还带领同事上山下乡免费给村民健康体检,为全镇5143人建档立卡,使贫困人口享受100%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管延萍计划在做好公共卫生工作的同时,针对当地易患疾病,积累大量素材做研究报告,为当地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提供决策依据和启发。
▲图源:新华社客户端
有人说:
“哪里有什么白衣天使,不过是一群人,换了一身衣服”
是啊,白衣之下是凡人
他们也需要我们的守护
需要关心关爱
尊医、爱医、护医
不只在医师节这一天
策划 熊波
开屏新闻记者 猫恩泊 整理报道
部分内容综合自新华网、中国文明网、人民日报、云报客户端、云南发布
责任编辑 猫恩泊
责任校对 袁熙
主编 熊波
终审 编委 李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