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长对天才儿童有着近乎迷信般的羡慕和崇拜,但天才的故事总是充满了悲剧的色彩。
天才儿童智商超群,却特立独行、个性孤僻、格格不入,长大后大多无法逃避“伤仲永”的命运。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范德堡大学的科学家们曾历时45年追踪了5000名天才儿童的成长轨迹。
最后他们的调查发现,颠覆了所有人的认知!
今天就来带大家看看,他们在研究中发现的一些关于培养天才儿童的秘密。
01
— Dr小鱼 —
天才该如何定义?
什么样的孩子可以被称为“天才”?
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当时一位12岁的学生Joseph Bates天天叫嚷着中学课堂太没意思。
他的数学成绩远超同班同学,父母只好带他来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学习大学计算机科学课程。
但是在大学的学习中他依然超越了其他大学生,孩子开始学习FORTRAN编程语言研究生课程。
他的计算机老师感到非常头疼,于是把这位天赋异禀的孩子引荐给心理学家Julian Stanley教授。
Julian Stanley教授给男孩做了SAT和其他IQ测试。
结果发现男孩的SAT成绩远远超出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本科录取门槛,IQ也是位列全美同龄孩子的前1%。
于是Julian Stanley教授说服了校长,让男孩成为了大学中最小的本科生。
同时他也开始筹备一项名为:关于数学能力早熟青少年的研究(Study of Mathematically Precocious Youth,简称SMPY)。
SMPY 对“天才”的定义就是数学能力超群儿童,通过数学逻辑思维等检测,评估IQ在全国排名1%的天才儿童。
02
— Dr小鱼 —
颠覆认知的“天才研究计划”
SMPY 研究在1971年正式启动,Julian Stanley教授和自己的学生跟踪这5000个孩子。
观察他们从小到大在学校各个年级的表现、大学的录取率、硕士博士学位的获得率、科研方面专利的获取率、论文的发表数量、进入职场后的年收入水平等...
调研结果发现:
1 . 高智商天才更容易成功
有一句古老的俗语:早熟早衰。
人们认为过早促进孩子的特殊才能和能力可能会在未来会造成伤害。
但SMPY 的研究结果却反驳了这一说法,天才更容易成功的观点第一次有了科学的依据。
研究发现,这5000个高智商孩子长大后,和平均智商的孩子比,确实各方面更优异。
美国杜克大学才能识别计划(Talent Identification Program)的研究同样证实了这个观点。
13岁之前数学或语言成绩位于前万分之一的青少年基本都是IQ高达160的天才少年。
他们当中37%获得了博士学位,16.3%从排名前十的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7.5%获得了终身教职,39%在同行评审的刊物上发表文章...
研究还发现,这些万里挑一的天才所获得的成就不仅显著超过了普通人的成就,而且显著高于百里挑一的人所获得的成就。
主导这项调查的杜克大学心理学家Jonathan Wai一针见血地说:不管你相不相信,这些IQ天才的的确确掌控着这个社会。
2.智商的关键是空间推理能力
智商的英文是Identification Qualification,简称IQ。但是这并不仅仅指智力,它还包括了语言能力、记忆力、逻辑分析能力以及空间推理能力等。
尤其是空间推理能力被认为是人类已知的最大未被开发的潜能,在创造力和技术创新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SMPY 研究人员对SAT分数前0.5%的563名13岁天才儿童进行空间认知能力测试,即理解和记忆物体之间空间关系的能力。
(大家可以测试一下孩子是否拥有较强的空间认知能力,欢迎评论区留言)
SMPY研究结果显示,即使那些数学和语言能力并没有特别优势,但空间能力出色的孩子往往能成为工程师,建筑师和医生。
研究还提到空间能力可能比其他能力能够更准确地预测青少年的未来成就。
但遗憾的是,当前的学校教育和考试都忽视了这一能力。
3.天才需要超前培养
很多老师和父母都认为超前学习或跳级对孩子是不利的。
这有可能会让孩子产生社交问题、过早借书童年或者产生知识缺口。
事实上,这样的观点和做法,最后不可避免地导致天才儿童沦为平庸。
SMPY研究结果指出,如果孩子超高智商,但家庭和学校依然用一视同仁、整齐划一的公平教育方式去教育,会阻碍高智力儿童的发展。
主导这项研究的Julian Stanley教授认为,高智商的孩子必须要跳级。
对于那些智力超群的孩子,家长和老师需要给他们更高难度的一些挑战。
比起那些没跳级的孩子,跳过一个年级的孩子长大后获得更多科研专利、攻下博士学位的比率高出60%。
如果只看理工科,跳级孩子长大后获得博士学位的比例更是高出了100% ,翻了整整一倍!
SMPY 还指出即便是不跳级,仅仅采取轻微的干预。
比如让天才儿童接触大学水平的课程等有挑战性的课程,对其未来发展也会产生重要影响。
4.天才儿童的热爱各不相同
在美国,很多家长都认为成为医生、科学家是天才儿童最好的出路。
虽然在医学和科学领域确实需要相当高的智力,但也并非是天才儿童长大后选择的唯一职业道路。
天才的能力可能体现在不同的方面,未来的发展也有所不同。
SMPY研究中,有很多学生确实选择了医学,也有学生选择经济学、工程学等领域。
一些逻辑或语言能力有天赋的学生选择成为优秀的律师和作家。
所以,研究人员认为:有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表达智力天赋。
对于天才儿童的父母来说,明白孩子对什么领域感兴趣更重要,而不仅仅是将孩子局限于传统认知中的“高智商”行业。
5.扬长避短而不是避长补短
在这项研究中,也有一些天才儿童长大后泯然众人矣。
通过更深入的观察,发现这些孩子最终趋于平凡的主要原因就是“避长补短”。
这和很多父母的教育观念其实有相似之处,比如家长要求孩子不能偏科,崇尚木桶原理等。
实际上这样的做法只会让孩子的天赋被消磨,甚至可能在不擅长的学科上受到打击。
要知道,社会上的大多数工作并不需要全能型人才,而是需要有专长的人才。
这项研究打破了长期以来“天才儿童可以自由发展,不需要干扰和帮助,靠天赋就能成功”的传统认知。
继而揭示了天才和天才之间的差异性,指出了天才比普通孩子更需要干预。
03
— Dr小鱼 —
质疑:天赋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
尽管这项史无前例的天才研究有深刻的洞见,但是在教育界和学术界也遭到了一系列抨击。
多伦多大学发展心理学家Dona Matthews就认为,如此强调谁能够最终成功,这会忽略了很多没有参加测试的孩子。
而对于那些接受测试的孩子来说,称他们为“天才”对他们没有好处,因为这都会真正削弱孩子的学习动机。
凯斯西储大学研究认知能力的心理学家Douglas Detterman认为,智力并不能解释人与人之间的所有差异,动机、性格因素、工作努力程度和其他事情对人的发展都很重要。
作为SMPY的研究者也指出,天赋只是决定他们成功的一部分。努力才是决定一个人生活走向有多远的关键因素。
能力分数可以证明天才具有天赋和能力,但几乎无法说明天才还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才能在这一领域获得成功。
04
— Dr小鱼 —
每个孩子都应被当作天才来培养
虽然SMPY 聚焦于高智商的天才儿童的发展,但对于教育的启示却影响深远,研究中的观点其实适用于所有孩子。
范德堡大学教育与人类发展学院院长Camilla Benbow认为,不管能力如何,每个孩子都该被当作天才对待。
或许这才是这项研究的核心要义。
根据45年对5000名天才儿童的成长观察,她和其他研究者为大家提出了8条来鼓励聪明的孩子取得成就和快乐:
①让孩子体验各种不同的事物。
②当孩子表现出强烈的兴趣或天分时为他提供发展兴趣和天分的机会。
③既保证孩子的智力发展,也要给予精神支持。
④通过赞赏努力,而不是能力,来帮助孩子形成成长性的思维模式。
⑤鼓励孩子进行智力上的冒险,并放宽心态对待能让他们吸取教训的失败。
⑥切忌贴标签:被贴上神童的标签可能造成精神负担。
⑦家长和老师共同探讨,怎样的教育最适合自己的孩子的需求。聪明学生通常需要更难的学习材料,更多的支持或能按自己的节奏学习的自由。
⑧检验孩子的能力。这可以作为要求超前学习的佐证,也有助于及时发现孩子失读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之类的问题,或者社交和精神上的困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