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上有一个近2000万浏览的热搜话题:#我国博士延毕率居高不下。据教育部2022年发布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全国博士新生共12.58万人,同比增长8%。但教育部数据显示,早在2019年,我国博士研究生延毕率就超过了64%。
这无疑是个恐怖的数据,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各学科专业博士生的延毕率到底是多少。
本研究相关数据说明
本研究采用的数据来源于“研究生培养质量反馈调查”中的“全国博士生离校调查”。
本次调查采用分层抽样的方式进行,各阶段的抽样单位是:
- 第一阶段以全国范围内的研究生培养单位为抽样单位,综合考虑不同研究生培养规模;
- 第二阶段以全国省域划分为二级抽样单位;
- 第三阶段以院校类型为三级抽样单位,兼顾综合类大学及行业特色类大学。
抽样兼顾院校层次、所在地区、学科大类及培养规模,突出代表性。
在具体抽样过程中,为保证抽样单位具有足够的代表性和异质性,首先按照各培养单位研究生学位授予规模大小进行排序,然后按照抽样方案设定的院校样本量需求计算出一定比例进行等比例选取,并综合考虑培养单位的省域分布、层次分布、类型分布等因素,最终确定了100所研究生培养单位作为此次调查的样本单位,并对这100所院校的毕业研究生进行全覆盖调查。
本次调查中全国共有61所院校完成调查,博士生问卷共计发放18367份,回收有效调查问卷820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44.68%。
根据研究问题需要,本文仅统计脱产博士毕业生数据,纳入最终统计范围的问卷数为7367份。
01
博士生延期率有多高?
1.多维度下的博士生延期率
首先,个体特征方面,从性别、入学年龄、选拔方式及出国(境)经历四个维度分析,见表1。
由表1可知,整体而言,博士生的平均延期率为39.68%(此为本次调查问卷的整体延毕数据)。
性别方面,女博士生的平均延期率要略高于男博士生。
入学年龄方面,博士生的入学年龄越大,则平均延期率也越高,且26岁以下毕业的博士生群体,其平均延期率不足35%,而在大于30岁的博士生群体中,其延期率则上升至43%左右。
选拔方式方面,总体来看,贯通式培养(含提前攻博、硕博连读和直接攻博三种类型。为便于分析,本文将非提前攻博和硕博连读归入“硕转博”类型)的博士生,其平均延期率要明显低于分段式培养的博士生,且贯通程度越高,则博士生的平均延期率也越低。
既有研究指出,贯通培养可以提升人才培养效率,而且可以将博士生培养过程中关键节点的“质量控制”落到实处。本研究则为上述观点从延期率角度提供了新的证据。
出国(境)经历来看,在读期间有出国经历的博士生群体的平均延期率要略高于没有出国(境)经历的群体。
出国(境)经历对拓展博士生的国际学术视野、增强科研水平和研究能力、促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有重要作用,但也可能会对其在规定的学制年限内能否正常毕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因此,根据博士生的具体情况制定更具弹性的学制应是博士生培养机制改革中的重要议题。
其次,学科特征方面,从学科类型和“一流学科”入选情况两个维度展开分析,见表2。
一方面,从学科大类来看,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类博士生的平均延期率均在35%左右,而自然科学类的平均延期率则略高于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为36%左右。在各学科大类内部,不同学科门类的平均延期率差异明显。
美国研究生院理事会(CGS)的一项研究指出,十年内博士学业完成率呈现明显的学科差异,工程领域最高(64%)而人文社科领域最低(49%)。
2008年日本人文、社会专业博士生延期比例高达84.9%和68.2%。
另一方面,从是否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名单情况来看,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名单的学科,其博士生的平均延期率为30%左右,这一比例要明显低于未入选“一流学科”博士生的平均延期率(41.90%)。
第三,院校特征方面,从院校层次和院校地域两个方面展开分析。之所以将院校所在地域纳入分析框架,主要考虑到目前我国区域之间博士生培养的规模、条件差异较大,博士生教育资源过度集中在东部地区和少数高水平大学,这些差异可能会对博士生的培养效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为便于分析,根据最新的国家“双一流”建设入选情况,结合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简称“中国社科大”)侧重科学研究的特色,将院校划分为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科大和中国社科大及其他高校四个层次;将院校所在地域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类。
表3的分析结果显示,从院校层次来看,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博士生的平均延期率最低(37.06%),其次为其他高校(37.42%),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科大和中国社科大的博士生平均延期率均超过40%。
从院校所在地域来看,博士生的延期毕业率在东部(35.79%)、中部(42.38%)、西部(44.99%)三大区域之间依次上升。
若单纯从博士生培养的效率视角来看,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博士生培养存在“低效率”问题,这一发现值得引起重视。
02
博士生延期时间有多久
1.多维度下的博士生延期时间
首先,个体特征方面,整体而言,延期群体中,有48.15%的延期时间为一年,19.05%的延期时间为两年,而延期时间在半年左右和超过两年的比例分别为13.01%和12.50%。
性别方面,男性和女性在延期时间分布上呈现较为一致的分布规律,平均有接近一半群体的延期时间为一年,但也有三成左右的群体延期时间在两年及以上。
入学年龄方面,大致呈现出入学年龄越大,延期时间越长的分布规律。具体而言,在26岁以下群体中,延期一年的比例接近55%,而延期时间在两年及两年以上的比例在7%左右,但随着入学年龄的上升,延期时间在两年及两年以上的比例明显上升,在大于30岁的群体中,延期时间在两年及两年以上的比例超过27%。
选拔方式方面,直博生、硕转博及普通招生群体延期时间在一年左右的比例逐渐下降,而普通招考这类非贯通式培养博士生延期时间在两年以上的比例要明显高于直博生和硕转博博士生群体。
出国(境)经历方面,有出国(境)经历的博士生群体延期时间在一年的比例明显高于没有出国(境)经历的群体,但后者延期时间在两年及两年以上的比例则要明显高于前者(见表5)。
其次,学科特征方面,从学科大类及门类来看:
人文学科中,延期时间为一年的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历史学(65.00%)、哲学(52.94%)、文学(46.39%)和艺术学(40.00%),但艺术学博士生延期时间为两年的比例占到60%,文学博士生延期时间在两年以上的比例明显超过历史学和哲学。
社会科学中,经济学博士生延期时间为一年的比例(65.00%)明显高于其他学科,但教育学和管理学延期时间在两年以上的比例则明显高于法学和经济学。
自然科学中,农学博士生延期时间为一年和两年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学科,而延期时间在两年以上的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工学、医学、理学和农学。从“一流学科”入选情况来看,相对于未入选的学科而言,“一流学科”博士生群体延期时间在半年的比例略高而延期时间在两年以上的比例则略低(见表6)。
院校特征方面:
从院校层次来看,国科大和中国社科大博士生的延期时间在半年及以下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院校,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博士生延期时间为两年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院校。
从院校所在地域来看,中部地区院校博士生延期时间在半年及以下的比例要高于东部和西部地区,东部地区院校博士生延期时间为两年的比例要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而西部地区博士生延期时间为一年的比例则要略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见表7)。
以上数据是根据这八千多份数据报告总结出来的情况,可能有同学会说,这些数据比较少,也不能以偏概全。但有研究团队根据教育部官网公布的数据,博士生延毕率计算公式为:延毕率=(预计毕业生数-实际毕业生数)/预计毕业生数,由此得出2013~2017年全国高校博士生延毕率(图1),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
图1. 2013~2017年博士生总延毕率
随后,我们对不同学科的延毕率进行进一步统计分析(图2)。
图2. 2013~2017年学科延毕率统计
总体来看,学术型学位延毕率较为平稳,处于缓步上涨中,专业性学位延毕率则波动较大,2015年延毕人数达到近几年最低值,随后快速上涨。
其中,教育学、文学、理学、医学延毕率浮动较大,军事学和艺术学延毕率波动次数频繁且波动范围较为明显。
由此可见,国内大量博士研究生因各种原因无法在规定时间内正常毕业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这时候国外免联考博士成为大部分企业管理者的首选。
03
入学轻松毕业率高的博士项目还有吗?
国际在职工商管理博士DBA(Docto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简称DBA),是继EMBA之后,十分受企业家企业高管关注的管理类博士学位项目之一。国外正规院校攻读获得的工商管理博士学位证书,全球认可。
相对于国内在职博士来说,国际工商管理博士DBA有以下优势:
1
入学轻松
国际在职工商管理博士DBA,不用参加联考,不出国,对于英语语言能力要求低,入学轻松,拥有硕士学历,5年以上管理工作经验,即可申请入学面试,通过院校面试即可入学攻读在职博士学位项目。
2
在职读,兼顾工作、学习、家庭
国际在职工商管理博士DBA,在职非脱产攻读,3年学制,每月一次周末集中授课。
3
学术论文全方位服务,毕业率90%以上
攻读国际在职工商管理博士DBA,正常上课,完成小组作业,修满学分,完成博士毕业论文,通过毕业答辩,即可毕业。
一般来说,国内高校博士毕业除了博士毕业论文之外,还有核心期刊论文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毕业难度很大。连正常全日制博士生七八上十年毕不了业的,大有人在,更何况是在职博士?所以相对来说,国际在职工商管理博士DBA毕业比较轻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