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大提琴家海因里希·希夫(Heinrich Schiff)或许是第一位将肖斯塔科维奇两首协奏曲组合在一起的大提琴家。
尽管他并无令人叫绝的传奇人生(由于长年右肩与手臂疼痛,席夫慢慢将事业转向指挥,但在2008年因严重中风迫使他退出指挥工作,2016年病逝于维也纳,享年65岁),但其所演奏的音乐则常令无数乐迷喝彩。
1971年,席夫首度于维也纳与伦敦演出,并建立了成功的国际演奏事业。除了独奏,也与许多指挥、演奏名家、知名团体合作室内乐协奏曲, 被视为20世纪最后25年间最杰出的大提琴家之一 。
The Strad杂志评论:“席夫的录音充分说明他作为演奏者和诠释者的优异特点,他 不仅开创了非常成功的职业生涯,甚至还挑战了罗斯特罗波维奇诠释俄罗斯曲目的权威地位 。”
《纽约时报》则表示:“ 身为大提琴家,其抒情、低调的风格,以及如歌唱般的音调,使他成为从巴赫乃至当代作曲家作品最深刻的诠释者 。”
席夫常用来演奏的两把古董大提琴有:斯特拉底瓦里于1711年制作的“马拉”(Mara)以及蒙塔格纳纳1739年在威尼斯制作的“睡美人”。
上世纪末,席夫在EMI公司所录制的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备受人们喜爱,以其轻柔灵动、层次清晰而独树一帜。
后来,席夫在飞利浦与肖斯塔科维奇儿子马克辛姆·肖斯塔科维奇(Maxim Shostakovich)所合作的肖斯塔科维奇两首大提琴协奏曲,亦 被认为是各版本中的最佳选择之一,曾获《企鹅唱片指南》三星评鉴以及法国唱片大奖(Grand Prix du Disque)之肯定 。
也就是这张专辑, 1984年于德国慕尼黑录音 。在《第一号大提琴协奏曲》中,席夫 精确捕捉作品的感觉和能量 ,使这段录音绝对引人入胜, 与马克辛姆·肖斯塔科维奇指挥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的出色合作足以说服任何对于罗斯特罗波维奇版本相当熟悉的乐迷 。
第一乐章充满了张力,第二乐章则完美地演奏出肖斯塔科维奇作品里沉重的辛辣气氛......
《第二号大提琴协奏曲》名气不如第一号响亮,很大可能是由于演出机会不多的原因,但事实上, 这是一部很有说服力且优美的作品, 有着强烈孤独感,像是一首冥想风格的夜曲与捉摸不定的狂想曲的综合体。
席夫颇能挖掘出音乐“笑中带泪,泪中带笑”的情绪,以及这一层情感背后更深一层的寓意。
英国著名大提琴家克莱恩(Natalie Clein)曾说:“ 席夫的音乐在自我风格与原作精神之间取得了绝佳的平衡,同时也保有与过往那些优秀音乐家一样对音乐的严谨态度,并兼具高度感性与宽广的胸襟 ,而他那电光石火般的抖音让人有些喘不过气但同时又会让你想一直听下去 。”事实也确实如此,于此,你能完整感受得到。
辑中, 另一个亮点莫过于就是肖斯塔科维奇儿子如何诠释自己父亲的作品?
肖斯塔科维奇与儿子马克辛姆·肖斯塔科维奇
马克辛姆·肖斯塔科维奇的诠释或许是让我们能了解到作曲家原始构思的最佳方式,他的 指挥干净利落,毫不含糊,偏向现代风格,恰好与席夫抒情内敛风格匹配,从头到尾全神贯注,能精确地听到每一个音符,带来一份乐迷心中理想化的代表录音 。
当然,录音技术也不容小觑: 独奏乐器和管弦乐队之间的平衡,声音的质量,清晰度和透明度以及良好控制的动态范围都得到很好的展现 ,整体听来无处不彰显着自然、大气之感。
肖斯塔科维奇两首大提琴协奏曲 皆为他的好友罗斯特罗波维奇所作 ,第一首完成于1959年,第二首则完成于1966年。两首作品具有鲜明的对比,也都具有无可抗拒的魅力。
第1号具有反英雄、无情与情绪压抑的性格 (或被形容为「自信且精力充沛」), 第2号则具有嘲讽与孤立的特质 (亦被描述为「内省且充满神秘感」)。
1
第一号大提琴协奏曲
作曲家本人曾在专访中,谈到创作此曲的动机与概念时提及:“此曲很早开始构思,当我头一回听到普罗科菲耶夫的交响协奏曲时,便兴起创作的意念,它深深吸引我朝这个方向尝试创作。”
作品第一乐章以活泼雀跃的节奏带出标志作曲家个人的「DSCH」四音符主题,第二乐章则以反差的慢节奏呈现第二主题,第三乐章进入华彩乐段后,以无间断的方式进入第四乐章,而「DSCH」主题再度于高潮之处涌现。该曲由罗斯特罗波维奇首演之后,便获得极大回响。
从1965年开始,肖斯塔科维奇一直在酝酿一首大提琴协奏曲,这时距离他写《第一大提琴协奏曲》已经时隔6年。由于前曲取得了非常强烈的反响,所以肖斯塔科维奇在创作《第二号大提琴协奏曲》时更加谨慎。
“回顾人生,依恋尘世而又不得不面对彼岸的复杂心”,正是这部作品的主题。
2
第二号大提琴协奏曲
大提琴乐声深沉哀怨地进入第一乐章,慢慢与乐团形成紧张对立的状态,在乐章最后,大提琴以极高音作结,仿佛绝望的哀嚎;第二乐章中,作曲家引用他自己歌剧《鼻子》中的歌曲《蛋糕!快来买我们的蛋糕!》,先展现出强颜欢笑的气氛,随后转入诡谲的舞蹈节奏,乐章最后,铜管部以不和谐音;
第三乐章,由小军鼓震奏伴随两支圆号的号角声而宣告开始,随之而来的是主题甜美悠长,在优雅摇曳的音型伴奏下不无船歌的风味,或许是隐喻”生命之舟”,与之对比的是一个类似钟表声的节奏点子。
前者充满了温馨的乡悠之情,是一种对生命的热烈眷恋,后者则像是对某种即将来临的时刻的期待与催促,也许那正是让人恐惧的告别尘世走向死亡的时刻。
在这两个对比素材的不断交迭中,作曲家拥抱生命、热爱生活的强烈感情栩栩如生的展现在我们面前。乐章最后,随着”钟表声”的渐渐隐去,我们仿佛在冥冥中看到一位善良的老人一步一回头的离我们远去。
【原装进口】
海因里希·席夫&马克辛姆·肖斯塔科维奇
肖斯塔科维奇《大提琴协奏曲》
(欧版CD)
扫码珍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