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悉尼晨锋报》报道了一则指控澳洲大学学生“集体作弊”的新闻。
根据报道内容,澳洲大学有数千名学生被指控学术作弊,数量之多令人咋舌。
作弊形式包括抄袭、网络代考、找“枪手”代写、使用AI代写等。
图源 | 悉尼晨锋报
其实从ChatGPT等AI工具面世以来,学生作弊的相关新闻就层出不穷,很多人将其视为一场时代发展下的教育危机。
面对人工智能给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冲击,学生应该如何应对?怎样看待其中的利弊?
远播教育集团总经理、远播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邹宏宇先生曾在IEIC大会上对此发表见解,告诉大家如何有效利用ChatGPT,面向未来人才培养。
*以下内容摘自邹宏宇先第六届IEIC大会主题演讲《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才培养》,为方便阅读,以第一人称叙述。
人工智能时代
是人被机器智能绑架的时代?
人工智能时代,到底是一个让人更加自由的时代?还是人被机器智能绑架的时代?
目前从全世界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态度来看,大约有一半的人特别看好人工智能,另一半人可能特别恐惧人工智能。
凯文·凯利在《5000天后的世界》一书中提到,人类科技自古以来可能都是51%和49%的关系——科技带来的益处占比为51%,而它引发的问题占比为49%。
他判断一项科技好坏的唯一标准,就是能不能让人更加自由。换句话说来说,是不是真的解放了人的生产力、解放了人、解放了自由的时间。这是非常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时至今日,很多职业已经被人工智能替代。
《人类简史》中提到,人类在拥有了小麦之后,便只能居住在小麦便于生长的区域,我们以为是人类驯化了小麦,也可能是小麦驯化了人类。
人工智能也是如此,当人类驯化它的时候,也可能被它所驯化,这是我们应该要警惕的事情。
图 | 邹宏宇先生第六届IEIC大会分享
许多教育工作者在看待ChatGPT对教育领域的颠覆的时候,我觉得是有些过于恐慌的。
首先,ChatGPT是一种大型语言模型,它背后的原理无非是通过回归算法达到一个最优概率的答案,实际上它并不能真正理解知识,它只是通过算力预训练产生最优概率的答案。
虽然我们现在跟ChatGPT对话,感觉它已经是个智能生命了,能帮我们概括总结,思维方式比我们更完善,还通过了图灵测试。
但在对话过程中,我们依旧能发现很多问题,比如关于数学的很多问题它都无法解答,另外它经常会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因此,我们作为人类就更需要有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去判断它说的是正确还是错误的,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现在比较热门的AIGC(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生成的内容),不管是写一篇文章还是解一道题,它都能立刻给出答案。但AIGC本质上并不产生新知识,它只是知识的“搬运工”。
而且,ChatGPT的算力是有限的,每一次大模型的训练都非常消耗算力和能量。
举个例子,目前我们知道ChatGPT3.5(1750亿参数),训练1PB的数据大概需要3.14*10^23次浮点预算;A100每秒的运算19.5*10^12需要18630张A100的GPU算10天才能完成;光是算力成本和电费就要花费上千万美元。
所以至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面,人工智能对我们来讲只是手段,而非目的。
图源 | pexels
人工智能是为了解放人的时间,而不是让人去和机器竞争。但现在的时代,好像机器越来越像人,人反而越来越像机器。
如果我们的教育越来越僵化,目的和手段就似乎搞反了。
警惕以提升“学习效率”为名的
AI智能学习系统
回到今天的主题,人工智能时代人才的培养,归根结底就要是回归教育的本质。
我之前看到一个故事,有一个记者问“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他回答了两句话:“For Human Being”和“To be a Human Being”。翻译成中文就是“为人”。教育的本质是为了人的幸福和成长,也是要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图源 | pexels
在人工智能时代,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应该要警惕什么东西?
一方面我觉得要警惕以提升“学习效率”为名的各类AI智能学习系统。如果AI能够解放学生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这是好的;但如果是为了更精准地猜题、刷题,我觉得这大错特错。
另一方面,我们要警惕过度依赖AIGC输出的信息,以至于逐步丧失自己的判断。
当然,有警惕也有提倡。
人工智能时代,在人才培养中我们要提倡什么呢?
短期来看,是很好掌握应用人工智能的人和不会用人工智能的人的竞争。这就要回归到基础教育阶段中基本的学科素养培养,比如说代数、概率、统计、线性代数以及计算机语言编程能力。
长期来看,是关注通用核心素养的培养。比如学习力、创造力、批判性思维、沟通与合作、综合问题解决能力等。
在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所理解的“学习的本质”。在我看来,学习就是思考。今天有嘉宾讲了学习要动手,在做中学、学中思,学习的核心就是为了提升自己的认知。
以下我2019年的时候总结出来的公式。可以供大家参考。
图 | 邹宏宇先生IEIC大会PPT分享
P代表思考力、K代表思维方式,思维方式的数量往往和深度思考的能力成正比,包括你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等;
T代表专注思考的时间、I表示获得的信息,I的前面是一个函数,我们需要对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并不是说信息量掌握越多思考力就越深。
机器已经在深度学习
人更应该深度思考
现在很多人工智能都是在深度学习,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觉得现在的人和2000年以前的人比较,我们比他们更聪明吗?
我之前问过很多学生这个问题,他们都觉得我们肯定比过去的人聪明。因为我们现在了解的知识量、信息量比他们大得多,他们不会用的东西很多,比如手机、电脑等。
但是古代人的思考力真的比我们现代人差吗?
我们今天依然在讲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依然在讲孔子,我们看看三国时期那些尔虞我诈,他们的思考力比我们差吗?一定不是。这些人的智商、思考力、学习能力都是非常强的,只不过我们现在的信息量比他们多一点而已。
但是从这个角度讲,机器的信息量远远大于人类,ChatGPT一出现就拥有互联网所有的信息量,人类怎么能比得上呢?
当机器都已经在深度学习,人更应该深度思考。
图源 | pexels
人和机器唯一的区别是我们拥有灵魂和精神,机器没有。我跟很多人在科技领域辩论过,他们说机器人可以产生自己的情感和精神,我说不可能。
情感对于人类来讲是出于繁衍的需求,但对机器来讲它是一种累赘和附属品,机器不需要繁衍,它要复制自己太容易了。因此情感对机器来讲是不必要的,而对于人类来说是创造的源泉,越是在机器深度学习的时代,我们越是要把人往精神方面去塑造。
从家庭和社会的角度来讲,我们要多鼓励学生低成本试错,向失败去学习。
现在很多学生是害怕失败的,因为一失败就是负反馈,负反馈就是打击,老师和家长都会批评他。
其实这非常不应该,学生的失败都是为了下一次的成功,他前面失败越多可能后面就会越好。我们需要积极健康的成长环境,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
往期荐读
84%留学生选择“润”回国!看了这份报告,我对海归求职“祛魅”了
耶鲁大学校长:学生毕业后,拥有很专业的知识,是耶鲁教育最大的失败
国际学校劝退贴:什么都不懂的家长,婉拒了
美国突发AI禁令!中国留学生的STEM路被斩断了?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勤奋却无效”?这位教授的答案堪称范本!
清华教授杨振宁:养育聪明的孩子,千万别着急!他的教育观太惊艳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