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正统的说法,魏晋名士指的魏晋时期的一群文化名人,他们以其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一时期,国家政权更替频繁,思想自由开放,文化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文学、思想、美术、书法、音乐都诞生了影响后世的大家。魏晋名士的特点包括:追求精神自由与个性解放,风度与美学,文化成就,名士风度和社会影响等等。
比如大家熟知的竹林七贤,而鲁迅在文章里面给予了他们相当高的评价。
名士这类东西只是封建社会的产物,由于他们有点知识且故作清高,因此颇能迷惑人,其实也大都是“百无一用”的书生而已。
名士有很广的范围,做着富的,退了休的,或读书不成的世家子弟,只要是读过书能做几句歪诗,或者能喝酒再加上熟读离骚,那都可以自称或者互称“名士”,这些人在旧社会多半是帮闲的无用之人。
最多名士的朝代就是两晋南北朝,那个时代名士多如过江之鲫,玄学清谈竟一时。
两晋南北朝盛产名士是有原因的,那个年代最为讲究门第,高门子弟生下来注定便有高官可做,于是不务正业专事清谈,以争做名士为荣。变成了风气。北齐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名实》写道:“有一士族,读书不过二三百卷……多以酒犊、珍玩交诸名士,甘其饵者,递共吹嘘。”
颜之推说江南士族至今已传八九代,生活全靠俸禄,田地全靠奴隶佃客耕种,自己练一块土一株苗都没有见过,所以做官不办事,管家也不成,都是太悠闲的缘故。梁朝士大夫香料熏衣剃面擦粉,出门乘车轿,走路要人扶持。有个叫做王复的建康县官从来没有骑过马,见到马叫跳,就吓得面无人色,说道:“这明明是老虎,为什么叫马呢?”你看,这不就是一群无用的废物?
高门子弟,既然反正有官可做,于是大家都做出一副“名士”派头,以对世物莫不关心为高雅。《世说新语》里面有个章节说道王羲之的第五个儿子王徽之做桓冲的骑曹参军,负责管理马匹。但是整天一副落拓模样。桓冲问他管理的马匹总数有多少,王徽之毫不在乎地回答:“我又不去问吗,怎么能知道总数有多少呢?”等再问时,他就拿手放在额头做眺望状说:“西山朝来,致有爽气” 你看像不像个神经病,但在当时,他却是个“上流社会”称道的名士。
西晋末年重臣,著名的清谈家、思想家王衍是更为极端的例子,此人做到“司徒“大官,整天一副名士的派头,正事不干每天瞎扯淡。到了石勒攻破洛阳,王衍被俘虏,还以”我一向不干预晋室政治“作为理由希望石勒饶了他,同时他不断劝说石勒称帝。石勒大怒说:“你名声传遍天下,身居显要职位,年轻时即被朝廷重用,一直到头生白发,怎么能说不参与朝廷政事呢?破坏天下,正是你的罪过。最终还是把王衍杀掉了。
士族子弟的养尊处优生活空虚造成了名士的无用和无聊,一旦遇到战争蔓延国事糜烂,他们的遭遇可就惨了,但是并不让人同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