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彧诛杀了刘子业称帝。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他得位是不正的。
不管历史上如何记载,刘子业是刘骏的法定继承人,如果刘子业死掉,按道理就是刘骏的第二子继位,也就是刘子尚。但刘彧夺权找借口把已经十六岁的刘子尚也杀了。而兄死弟及,下一个就应该是刘骏第三子刘子勋继位。但刘彧显然不想让这个位子,但南朝宋的朝臣显然不接受刘彧夺权这个事实,所以激烈的矛盾冲突就爆发了。
于是当时绝大部分南朝宋的地方势力全部支持了刘子勋继位,刘子勋登基年号义嘉。而拥护刘彧的仅仅是他能控制的京畿地区。于是刘子勋宣布讨伐刘彧,南朝宋历史上又一次全国混战打响了。
如果从实力对比上来看,当时的刘子勋得到了南朝宋绝大部分地方势力的支持,应该是碾压刘彧的。但战争的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刘子勋遭遇到了惨败,刘彧杀掉了刘子勋,巩固了自己的帝位。
为什么义嘉之难在刘子勋占尽优势的情况下仍然以失败而告终呢?这背后有哪些教训值得我们借鉴呢?
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读一读《资治通鉴》中记载的跌宕起伏的义嘉之难这段历史。
01
《资治通鉴》原文
(原文和译文的文字版本可以参看本公号同步发布的文章,文字版本可以按自己设置放大观看)
02
译文
03
收获与反思
我们先一起来分析一下义嘉之难背后的背景。而从义嘉之难这件事情上,其实我们也能看出来刘骏和刘子业为什么会被后世所黑。
我们讲过刘骏是一个有作为的帝王,所以刘骏还是受到地方上诸多势力的支持的。刘骏驾崩,按封建社会的嫡长子继承制,其法定继承人就是刘子业,这也是被所有势力所公认的。
但是这时候发生了刘彧诛杀刘子业夺权的事件。
刘彧是刘子业的叔叔,从封建社会的大小宗制来看,如果刘骏是大宗,他就是小宗了,而刘子业是大宗的继承人,所以刘骏死,刘子业继承是正当合法的。有刘子业在,刘彧继承就是非法的。
所以不管刘子业其执政如何,刘彧诛杀刘子业夺权在封建社会中就是篡位谋反。
而即使刘子业真的如历史上记载的如此荒淫残暴,这个帝王被废也应该是刘骏的第二子刘子尚继位,当时刘子尚已经十六了。而刘彧马上扣了一个顽劣的帽子把刘子尚也杀了,这显然就是不想让刘骏这一支再当皇帝了。
而刘子尚死了按顺位就应该是刘骏的第三子刘子勋继位。刘子勋的执政合法性要远大于刘彧。
而刘彧显然是不想让权的。
对于刘彧而言,如果想让自己的执政变得合法性高一些,他能做的一个就是抹黑刘子业,证明这个人执政是荒淫残暴,是天怒人怨的,所以杀刘子业完全是自己伸张正义。所以我们才看到历史上的刘子业的形象被塑造成了古今第一荒淫帝王。
而刘子业不称职,那就应该让刘子业的弟弟顺位继承啊。为了打破这个逻辑,一个办法即使继续抹黑刘骏,证明刘骏本身也是天怒人怨,这样刘彧执政就貌似符合天理。这也许也是刘骏被大肆抹黑的另外一个原因。
但显然当年的南朝宋的各派势力都坚定的站在了刘骏的身后,捍卫刘骏这一支系,这也证明刘骏的历史大概率是被后世所抹黑的,否则刘骏在南朝宋不会得到这么大面积的支持。
当时刘子勋才十岁,一个十岁的小孩懂什么呢?这背后其实就是支持刘骏的势力和支持刘彧的势力在立谁为帝之上爆发了严重的冲突。
其实支持刘子勋势力的谋反并不是从刘彧登基开始的,而是刘子业在位的时候就已经发生了。
我们之前讲过的刘子业霸占亲姑姑的狗血事件中就提到过,当时刘子业喜欢亲姑姑新蔡公主刘英媚,霸占了刘英媚,从而引发了姑父何迈的叛乱。但这个故事其实也有另外的逻辑,就是何迈家族是非常不简单的,何迈的父亲何瑀娶的是刘裕的女儿刘欣男,又把自己的女儿何令婉嫁给了刘子业为太子妃。何迈一家跟刘骏一家的关系是非常微妙的,所以何迈卷入皇位争夺是很正常的事。而历史记载何迈豢养武士,是有企图的。所以当年何迈是想扶持刘子勋夺位,所以才被刘子业的诛杀。
但这件夺权事件爆发后,刘子业显然认为刘子勋也成为自己帝位的严重威胁,毕竟自己死了之后,刘子尚是自己同父同母的弟弟跟自己一伙,那么其它势力想要扶持的一定是刘子勋。所以刘子业才派人去杀刘子勋。而刘子勋的长史邓琬决定不如先起兵反抗。而当时蔡兴宗的外甥袁顗(yǐ)被贬到雍州,他跟邓琬实际上早就在一起谋划想要推翻刘子业,所以刘子勋的起兵实际上是在邓琬和袁顗的策划下完成的。
当时刘子勋反叛,刘子业是想亲自去剿灭的,结果就发生了刘彧弑君事件。
刘彧杀了刘子业后,封刘子勋为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也就是开黄阁。但这个消息传到江州之后,显然不是邓琬和袁顗所期盼的,所以邓琬才声称“殿下应该打开端门,开黄是我们的事。”邓琬的判断还是有道理的,毕竟从法理上来看,刘子勋这个时候登基要远比刘彧登基在法理上更占优。所以邓琬马上就推刘子勋登基,年号义嘉。这时实际上就出现了两个皇帝,一个是在建康的刘彧,一个是在江州的刘子勋。接下来就看谁能得到天下的支持了。
而接下来的形势也印证了邓琬的判断,刘子勋凭借其身份而得到了当时绝大多数地方官员的支持,其中包括江州刺史刘子勋自己、雍州刺史袁顗、刘子勋之弟湘州刺史刘子元、郢州刺史刘子绥、荆州刺史刘子顼、会稽太守刘子房、徐州刺史薛安都、冀州刺史崔道固、青州刺史沈文秀、行会稽郡事孔觊、吴郡太守顾琛、吴兴太守王昙生、义兴太守刘延熙、晋陵太守袁标、益州刺史萧惠开、湘州行事何慧文、广州刺史袁昙远、梁州刺史柳元怙、山阳太守程天祚、豫州刺史殷琰,可以说整个刘宋王朝境内几乎都是拥立刘子勋的。而刘彧的支持者是寥寥的,汝南、新蔡二郡太守周矜支持刘彧,结果被其司马常珍奇将周矜抓住并且斩杀,常珍奇作为太守之后也选择了刘子勋。
此外兖州刺史殷孝祖选择支持刘彧,但当殷孝祖挑选两千精锐抛弃妻子入朝后,接替他的东平人毕众敬在薛安都劝说下选择支持刘子勋,并且击杀了殷孝祖的孩子,只有东平太守申纂据守无盐,支持刘彧,但是之后也被击败杀害。
所以天下的形势就变成了除了建康周边的丹阳郡,淮南郡,都支持了刘子勋。而丹阳郡和淮南郡下属的一些县也站出来支持了刘子勋。
这样的形势其实也说明了当时的南朝宋大部分人是认可刘骏的,所以才会站在刘骏这一边选择支持刘子勋。刘子勋这一边的形势可以讲不出意外是压倒性的胜利。
但历史的发展有的时候确实大跌眼镜。
对于已经陷入绝境的刘彧这边而言,也不是没有生机。一方面是他们占据中央,获得了一批中央官员的支持。而京畿还在他们手里,所以禁军这一块的力量还是很强的。而当时殷孝祖带兵入京,也重新振奋了京城士兵的士气。
而在刘彧背后,还有一个对局势判断比较清晰的蔡兴宗。
当时蔡兴宗判断虽然全国大部分地方都支持刘子勋,但毕竟刘子勋还太小,他的背后就是邓琬这些人出于自己的利益在支持刘子勋。而支持刘子勋的人数虽然多,但是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有威望的人站出来指挥和协调,那么这些势力最终一定是各自为政,很容易各自击破。所以刘彧这边完全可以放手一搏。
于是在蔡兴宗等人的策划下,刘彧这边采取了如下的策略:
第一就是针对在中央的这些人,因为其亲属很多都在地方参与了支持刘子勋的行动。如果按照以往的政策,搞株连,这些人势必就会也站到刘子勋这一边而不会站到刘彧这一边。所以蔡兴宗让刘彧对这些人都采取宽大态度,有亲友参与了支持刘子勋,不追究责任,照常任用。这才稳定住了朝堂的局势。
第二就是把这场战争变成了刘骏儿子之间和刘义隆儿子之间的战争。刘骏的儿子都站在了刘子勋身后,那刘彧就拉拢自己的兄弟,其中刘休仁就在刺杀刘子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次更予以重用。而刘彧让刘休佑担任豫州刺史,统帅刘勔、吕安国等人讨伐殷琰,又让巴陵王刘休若统帅吴兴沈怀明、尚书张永、辅国将军萧道成等讨伐孔觊。
第三就是蔡兴宗意识到刘子勋这边没有统一指挥,一盘散沙,所以采取逐个击破的战术,先讨伐东部起兵的叛军,再解决“中流”的军队。
那么实际的效果如何呢?在《资治通鉴》中详细的记载了双方在军事上的较量。
一、东部战线:
当时东部叛军直接威胁到了京畿的安全,而东部主要就是孔觊所驻扎的会稽郡。其中吴郡太守顾琛、吴兴太守王昙生、义兴太守刘延熙、晋陵太守袁标都占据郡城响应孔觊。
首先刘彧让巴陵王刘休若“督建威将军吴兴沈怀明、尚书张永、辅国将军萧道成等诸军东讨孔觊”。
孔觊派他的将领孙昙等驻军晋陵九里。沈怀明作为前锋抵达奔牛,但其军队人少于是修筑堡垒固守。
尚书张永前进到曲阿,不知道前方的沈怀明胜败如何,不敢再进,就退回延陵和巴陵王刘休若会师。
当时军中就弥漫着失败的情绪,很多人都主张撤军。刘休若下令:“有敢说撤退者,斩首。”军心才稳定下来,开始兴筑营垒,士卒得以解甲休息。
孔觊这边这个时候没有采取主动的攻势,导致时机稍纵即逝。之后建康这边刘怀慎的侄孙刘亮来增援,战场形势开始出现了逆转。
这时原来孝武帝的主书,曾跟随沈庆之屡次出征的吴喜站了出来,希望能到战场效命。刘彧任命吴喜为建武将军,让吴喜挑选部分御林军出征。
吴喜东进遇到的主要敌人就是驻守义兴郡的义兴太守刘延熙。吴喜先打败了永世县令孔景宜,任命徐崇之代理永世县令。接下来其军队推进到国山,打败了支持刘子勋的部队,然后推进到了吴城。叛军刘延熙派他的将领杨玄等抵抗吴喜,虽然吴喜兵力不占优势,但最终依然杀了杨玄,进逼义兴。刘延熙立木栅拒马,阻断长桥,自保郡城。吴喜兴筑营垒,同刘延熙对峙。
当时庾业率领七千多人在长塘湖夹湖口两岸修筑城堡和刘延熙遥相呼应。沈怀明、张永与其对峙无法推进。刘彧让司徒参军督护任农夫增援东战场。任农夫大破庾业军。庾业逃回义兴。任农夫增援吴喜。在吴喜的指挥下攻打义兴城池。义兴城叛军崩溃,刘延熙投河自杀,吴喜于是攻克义兴。
刘彧派遣江方兴、御史王道隆前往晋陵。当时孔觊的部将孙昙、程宗修筑了五个城堡,互相连接。王道隆建议趁程宗城堡的泥土还没有凝固的时候发动急攻。江方兴采纳其建议最终晋陵被攻克。
吴喜的大军推进到了义乡。孔璪驻防吴兴南亭,吴兴太守王昙生和孔璪放弃城池,投奔钱唐。吴兴也落入吴喜之手。
任农夫率军进攻吴郡,顾琛也弃郡投奔会稽。东部四郡除了会稽郡外都已平定,刘彧命吴喜率领沈怀明等诸将攻打会稽,命张永等北上,攻打彭城;命江方兴等南下,攻打寻阳。
吴喜大军到达钱塘的时候,孔璪、王昙生逃往浙东。吴喜派任农夫进攻黄山浦打败了叛军。吴喜攻下西陵,杀掉了庾业。会稽人心恐慌纷纷逃亡,孔觊逃往嵴山,他的部下张绥投降吴喜,但吴喜入城后杀了张绥,在王府别墅中逮捕了寻阳王刘子房。抓获孔璪,斩首。
之后孔觊也被捕被押送到王晏处。王晏让孔觊将责任推到孔璪身上,可以赦免孔觊。孔觊不愿意坦然就死。顾琛、王昙生、袁标等人都向吴喜投降,吴喜都予以宽大处理。东战场叛军军官共七十六人,作战阵亡的有十七人,其他的人都得到宽恕。至此东面战场彻底得到了肃清。
二、西部战线:
西部是刘子勋的大本营,也是刘子勋实力最强的区域。当时邓琬派孙冲之驻扎赭圻,其军队超过万人。又任命陶亮为右卫将军,统领郢、荆、湘、梁、雍五州之兵一共二万人向下游进攻。但主帅陶亮不敢东下,驻扎在了鹊洲。
刘彧提升殷孝祖为抚军将军、持节、都督前锋诸军事。派他进驻虎槛。殷孝祖率领众军水陆并进,攻赭圻,陶亮前往救援,结果殷孝祖被流矢射中阵亡。刘休仁让沈攸之代替殷孝祖指挥军队,又派遣宁朔将军江方兴、龙骧将军襄阳刘灵遗各自率领三千人赶往赭圻前线支援。沈攸之担心江方兴的名望和地位跟自己相等,会不听从自己指挥,从大局着想,主动推江方兴为主帅,由此刘彧的军队权力得以统一。
接下来江方兴率领各将领进攻叛军,建安王刘休仁又派军主郭季之、步兵校尉杜幼文、屯骑校尉垣恭祖、龙骧将军京兆人段佛荣等三万人前去增援助战。叛军大败。
之后张兴世进攻并攻克叛军孙冲之在巢湖口和白水口修筑两座城池。
巢湖口、白水口失守,陶亮急令孙冲之撤回鹊尾,而留薛常宝等驻防赭圻。之前在姥山及各山冈修建的营垒要塞,也分别解散撤回,士卒各返原来部队,共同保卫浓湖。
邓琬派遣豫州刺史刘胡率领步兵三万人,精锐骑兵两千人,东行进驻鹊尾,加上原有士卒,共十余万人。
而建康方面吴喜平定三吴之后,又率军队五千人,连同军用物品,向西增援刘休仁,进驻赭圻。
赭圻之战一触即发.
当时沈攸之率领各路人马包围赭圻。驻守赭圻的薛常宝马上就遇到了粮草后勤问题。
这时刘胡将米绑在木排和木船上,翻覆之后顺流而下,想要接济薛常宝。结果被沈攸之识破,截获了大量粮食。
之后刘胡率领步兵一万人趁天黑背着粮食运送到赭圻城下,但遇到了小沟阻挡,而沈攸之率领各军截击刘胡大败,只有自己跑回了大营。
在缺粮的情况下,薛常宝开城门突围,逃回刘胡军营。沈攸之攻破了赭圻城,杀了宁朔将军沈怀宝等,接受降军数千人。夺下赭圻后,建安王刘休仁从虎槛进驻赭圻。
刘彧派吏部尚书褚渊前往虎槛,直接现场提拔有功将士,现场加封。而刘子勋这边邓琬征召袁顗前来寻阳。袁顗率领雍州所有兵将急行军南下支援寻阳。邓琬任命刘道宪掌管荆州,任命孔道存掌管雍州。
双方在西部战线就此形成了僵持。
三、北部战线:
在西部战线陷入胶着之际,刘彧和支持刘子勋的冀州,青州,兖州,徐州,豫州的战役也拉开了帷幕。
当时徐州刺史薛安都,冀州刺史崔道固,青州刺史沈文秀,豫州刺史殷琰都支持刘子勋。济阴太守申阐据守睢陵,效忠建康朝廷,薛安都派遣他的侄儿直将军薛索儿和太原太守清河人傅灵越等攻打申阐。当时沈文秀派将领刘弥之南下,刘弥之到达下邳后,带着他的部众,效忠于建康朝廷,袭击薛安都的女婿裴祖隆。裴祖隆战败,会同征北参军垣崇祖逃到彭城。刘弥之的同族人北海太守刘怀恭、侄儿刘善明都起兵响应刘弥之。薛索儿知道后,放弃对睢陵的攻击,发兵转攻刘弥之。刘弥之战败,逃到北海。申令孙进据淮阳,请求薛索儿允许他投降。庞孟虬也背叛了朝廷,起兵响应刘子勋。薛索儿围攻申阐,派申令孙入城说服申阐,申阐出来投降。薛索儿把申令孙、申阐一并杀掉。
薛安都说服了到兖州招兵买马的毕众敬,伪造了诏书任命毕众敬管理兖州事务。毕众敬袭击据守瑕丘的殷孝祖留下的刘文石,杀了刘文石,把殷孝祖所有儿子全部杀掉。至此兖州全境都归属毕众敬统治。
面对这种情况,刘彧任命山阳王刘休祐为豫州刺史,指挥辅国将军刘勔、宁朔将军吕安国等各路人马,向西讨伐殷琰。
刘休祐驻防历阳,辅国将军刘勔进军小岘。殷琰委任的南汝阴太守裴季之,献出合肥,投降建康朝廷。
薛安都侄儿薛索儿率步、骑兵一万多人,自睢陵渡过淮河,进逼青、冀二州刺史张永的营寨。刘彧诏命南徐州刺史桂阳王刘休范统领北讨诸军事,进驻广陵,又命萧道成率兵增援张永。刘彧派遣宁朔将军刘怀珍率领龙骧将军王敬则等步、骑兵五千人,增援刘勔攻打寿阳,杀了庐江太守刘道蔚。
前任奉朝请(给予闲散大官的优惠待遇)寿阳人郑黑,在淮河上游起兵,响应建康朝廷,东拒寿阳的殷琰,西拒驻扎悬瓠的常珍奇。刘彧任命郑黑为司州刺史。
殷琰派部将刘顺、柳伦、皇甫道烈、庞天生等骑兵、步兵八千人,驻防东面的宛唐。刘勔在距刘顺阵营数里处官营扎寨双方对峙。
殷琰军队虽然统一由刘顺指挥。但因皇甫道烈原是当地的土豪,柳伦原是建康官军的军官,而刘顺出身卑微,所以不让他统率这两支军队。而也就是这个原因,当时皇甫道烈、柳伦反对导致刘顺错过了攻击刘勔的机会。而当刘勔防御工事建成,刘顺再攻击就没有太大胜算了。两军只能对峙坚守。但刘顺部队很快粮食短缺,豫州长史杜叔宝亲自押送粮食给刘顺。刘勔派吕安国和龙骧将军黄回,从小路绕到刘顺的背后,来偷袭运粮部队。杜叔宝运粮部队遇袭,粮食被焚毁,牛被吕安国所虏获。缺少粮食的刘顺的部队随即也崩溃,向淮西投奔悬瓠的常珍奇。而杜叔宝只能据寿阳守卫。
随着战场形势的变化,开始有越来越多势力投靠刘彧这一边,其中散骑侍郎明僧聚众起兵,攻打青州刺史沈文秀,刘彧任命明僧为青州刺史。平原、乐安两郡太守王玄默占据琅邪,清河、广川两郡太守王玄邈占据盘阳城,高阳、勃海两郡太守刘乘民占据临济城,全都起兵归顺刘彧。王玄邈是王玄谟的堂弟;刘乘民是刘弥之的侄儿。沈文秀派部将解彦士攻击并攻克北海,杀了刘弥之。刘乘民的堂弟刘伯宗,集结地方武装,再夺回北海,接着,又乘势攻打青州州府所在地东阳城。沈文秀迎战,刘伯宗战死。明僧、王玄默、王玄邈、刘乘民合兵攻打东阳城反复十余次都没有攻下。
之后刘彧阵营的张永、萧道成大破薛索儿军,薛索儿退守石梁,粮尽,大军溃散,薛索儿投奔乐平,被申令孙的儿子申孝叔击杀。薛安都的儿子薛道智逃往合肥,到裴季之处投降。傅灵越逃到淮水之西,被朝廷武卫将军沛郡人王广之活捉,押送给刘勔,傅灵越不肯投降结果被杀。北方只剩下薛安都等人据守的徐州等地。
四、终极决战:
在北部和西部战线都陷入胶着之际,邓琬派袁顗率楼船一千艘,兵士两万人,抵达鹊尾支援西部前线。但袁顗根本就不是带兵的料,在军营中只吟诗作赋,谈论义理,对各将领既不安抚鼓励,又不肯接见。刘胡每次讨论军事,袁顗对他的回答和应酬都很简略、怠慢。
于是刘胡对袁顗也有了意见。而之后刘胡因后方补给未到,士卒缺粮,向袁顗借襄阳的存粮,被袁顗以京师还有两处住宅没有完工,正要用钱料理为由拒绝更引发了刘胡的愤怒。
当时刘彧这边沈攸之、吴喜统兵,龙骧将军张兴世建议出奇兵占据袁顗驻军上游,切断其后勤补给通道,不愁袁顗大军不破。最终张兴世偷袭成功,占据了钱溪,刘胡意识到了危险,亲自派军攻击,但攻击失败。建安王刘休仁此时为了牵制刘胡的攻击,命沈攸之、吴喜等攻击浓湖。袁顗因浓湖吃紧,命刘胡回兵增援。结果张兴世巩固住了钱溪的阵地。
张兴世占据了钱溪后就掐断了浓湖大营的后勤补给,邓琬运送军需物资却运不进浓湖,刘胡派遣安北府司马沈仲玉带领一千人徒步前往南陵,迎接军粮。张兴世命寿寂之、任农夫等率三千人直奔贵口,攻击沈仲玉。沈仲玉丢下辎重,逃回袁顗大营,所有军用物资,全被夺走。
缺少后勤粮食的刘胡大军军心浮动,刘胡丢下袁顗率两万人跑回了寻阳,袁顗逃到鹊头,与镇守那里的主将薛伯珍会合,并带他所属的部队数千人一同向西撤退,打算前往寻阳。薛伯珍砍下袁顗人头,前往钱溪,向军主襄阳人俞湛之投降。俞湛之斩薛伯珍,连同袁顗的人头一起上缴。
刘胡跑回寻阳后,率船队从江中外航道西上,连夜直奔沔口。吏部尚书张悦看大势已去,派儿子张洵,砍下邓琬人头向朝廷建安王刘休仁投降。
沈攸之等大军抵达寻阳,杀掉刘子勋,把人头押送到建康。刘子勋死时才十一岁。
刘休仁抵达寻阳,分别派吴喜、张兴世进攻荆州,沈怀明进攻郢州,刘亮及宁朔将军南阳人张敬儿进攻雍州,孙超之进攻湘州,沈思仁、任农夫进攻豫章,平定刘子勋的残余力量。
刘胡逃到石城,被捕并被斩首。张沈、刘道宪被杀,孔道存和三个儿子一同自杀。何慧文自杀。安陆王刘子绥、临海王刘子顼、邵陵王刘子元,都被刘彧赐死。刘顺及其逃到荆州的余党,全部被斩首。
而刘彧这次没有手软,将松滋侯刘子房、永嘉王刘子仁、始安王刘子真、淮南王刘子孟、南平王刘子产、庐陵王刘子舆、刘子趋、刘子期、东平王刘子嗣、刘子悦等全部赐死,镇北谘议参军路休之、司徒从事中郎路茂之、兖州刺史刘祗、中书舍人严龙等人都受株连被杀。刘骏共有二十八个儿子,被刘彧杀绝了。
为什么刘彧能在全国绝大部分势力都支持刘子勋的情况下能成功翻盘?而刘子勋为什么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输的一塌涂地呢?
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刘子勋虽然支持的人众多,但就是一盘散沙,而体系中各个力量都各怀自己的小心思和私利,最终这些力量根本不可能将力气使到一起。
而刘彧方面采取了各个击破的措施,先集中力量解决东部危机,然后进攻北部。当在关键战役里获得优势之后,就有一些观望的势力开始投靠刘彧,最终靠着此消彼长,实现了整体态势的翻转。
当年教员也曾经在读到这段的时候做过笔记,对此发出了感慨:“刘彧据建康,四方皆反。内线作战,以寡对众,以弱敌强。以蔡兴宗为谋主,以刘休若、刘休佑、刘休仁、吴喜、任农夫、张永、萧道成、王道隆、刘勔、沈攸之、黄回、吕安国、张兴世、刘嗣祖诸人为将帅,终于全胜,可谓奇矣。但我们看到明显教员将刘裕的经验学到了手。想当年解放战争之际,解放军和国民党的部队的对比也跟刘裕和刘子勋的对比有些类似,而教员完美的复制了刘彧的打发,集中优势兵力,先在局部战场获得胜利,通过三大战役,最终彻底扭转了局势,两相对比是不是觉得不是教员有多牛,而是他善于将历史的经验用于指导当下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教员不管行军还是打仗身边总带着《资治通鉴》的原因吧。
但是刘彧获得了绝大部分战场胜利之后,却在处理盘踞在北边的薛安都的问题上出现了纰漏,而导致了薛安都等人投降了北魏,而最终导致了南朝宋就此失去了大片北方的土地。这一段历史我们将在下一篇文章中去检讨为什么南朝宋会犯下如此的错误,导致南北对峙的局面出现了重大的变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