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妈妈在群里求助:“孩子内向胆小,在幼儿园老是被欺负怎么办啊?”
她说,自己发现儿子在学校经常受欺负,但自己却从来不知道。
前几天,她路过幼儿园便进去看看,正好小朋友们都在分发下午茶。
她看到有个小男孩抢了儿子的饼干,儿子没有任何生气的样子,自己跑去玩了。
小男孩紧紧跟着他,有意无意撞他一下,最后儿子弱弱地缩着身体,蹲在墙角。
这一幕,想必哪个做父母的看了都受不了。
很多时候,我们只想着教育孩子懂事谦让,却忘了他们有一天也要面对江湖,会有形形色色的人和矛盾。
长大之后,这些小时候听话的乖孩子,很可能就成了被欺负不吭声的软柿子。
蔡康永在节目里说过:
我们相信还击是必要的,相比还击的力量,我们更要培养孩子还击的智慧。
好的教育,绝非打不还手骂不还口。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考虑到孩子的将来,不想他被任意揉捏,一定要教会他吵架这个技能。
孩子被欺负这件事,太常见了。
更常见的是,大多数爸妈都会说:没关系的、玩玩而已,让孩子礼貌回应这种行为。
仔细深究,孩子被欺负的背后,父母占一半责任。
因为父母不当一回事,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在纵容欺负他的人。
心理测评分析专家刘爱民也说:
有些霸凌者刚开始欺负其他同学的时候,往往也忐忑不安。 但被霸凌者和旁观者的沉默,激发了霸凌者欺负别人的心理。
青年演员马思纯,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对她来说,初中生活仿佛如地狱一样折磨。
有个女同学总是没来由地欺负和排挤她:攻击她身材肥胖、偷她的信件并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声读出来,甚至还往她的水里倒抹布水、粉笔灰、拖把水……
一开始她求助过老师,老师让对方道歉后反过来呵斥了马思纯:“人家道歉了还哭什么哭!”
也跟家里人哭诉过,但妈妈告诉她:
“没关系,跟你闹着玩的”“不要理会”“你要努力地去证明,你过得比她好,无视她”。
所以,马思纯不再反抗,换来的是对方的日复一日地变本加厉。
在妈妈“没关系”的教育下,她早已经习惯了息事宁人、忍气吞声的行事风格。
这种长期的欺凌,和家人的冷眼旁观,让她变得软弱自卑。
即使长大后,她成了银幕里闪闪发光的大明星,成了万众瞩目的影后,可依旧无法摆脱低自尊、不自信和内耗的影子。
吃亏虽然是福,但得分人分事,也要有度。
如果家长总要求他们退让,长大后大概率会更加胆小和懦弱。
就像青少年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教授说的:
孩子不能欺负别人,这是家教问题。防止孩子被欺负,也是父母们要教会的问题。
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我们应该教会他如何硬气回击,而不是“没关系”。
跟忍气吞声的做法不一样,有的家长支持孩子被欺负一定要“打回去”。
但这样做就没问题吗?
在综艺节目《老师请回答》中,7岁的女孩悠悠,就是一个被欺负一定要打回去的孩子。
在家里,她对妈妈很不尊重,一不开心就拼命打妈妈;
对弟弟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动不动就抡起拳头;
在学校,她嚣张跋扈,一言不合就打同学,完全不把老师放在眼里。
可怕的是这一切,其实是她爸爸造成的。
悠悠2岁时,在游乐园被一个小朋友欺负了,脸上被挠出一条红印。
爸爸知道后气愤极了,要求女儿“被打一定要打回去”,在家里教了她半个月的防身术。
从那以后,悠悠谨记于心,见人不顺眼就开打,什么事都要争个输赢。
在学校因为打人被同学老师排斥,没有人愿意跟她玩;回家了当胡作非为的小霸王,连爸妈都管不住她。
虽然说,悠悠的爸爸本意是希望孩子强大,担心孩子变成软弱、窝囊的人。
但不分情况地鼓励“打回去”,会强化孩子潜在的攻击意识,导致孩子崇尚暴力。
特别是正处于成长阶段的孩子,他们认知有限,教他反击的前提是,搞清楚“被欺负”的定义。
《教养力》中,明确指出,“被欺负”有以下几个特点:
不平等的权利或力量关系 故意的,目的为伤害别人的行为 只有被欺负的孩子感到难过 欺负人的孩子不会感觉懊悔,且不需要任何解决方案 会对孩子感情或者身体上造成威胁
孩子没有理清这个概念的话,很可能会误把玩闹当成恶意攻击,成为以暴制暴的街头霸王。
引导孩子学会正确处理小冲突,他才能真正保护自己,长大后独立处理好大是大非。
前段时间,网上有对双胞胎兄弟吵架的视频火了。
他们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发生激烈的争吵,但每次他们都会从争吵不断发展成反思,再到道歉。
换做其他父母,看到孩子打闹,第一反应可能是不分青红皂白地指责,但视频里的妈妈没有,她安安静静,在一旁引导并记录下吵架的过程。
“贾贝贝按了好多次(电梯),我才按的”、“你撒谎。”
“对不起哥哥”、“对不起贾贝贝”、“一点感情都没有。”
“你怼这儿干嘛,疼不疼啊?”、“但我也疼。”
网友们纷纷表示,委屈的时刻还能做到逻辑清晰、表达能力这么好,有大律师的风范啊!
有时候,让孩子“吵架”是在培养直面冲突的能力。
不仅能让孩子清晰表达自己的想法,也能学会如何为自己争取公平。
所以为了让孩子不受欺负,不妨告诉孩子,被欺负时可以做这几件事。
第一,学会说“不”
相处过程中,如果孩子明显感觉到不舒服,却不敢提出,久而久之对方就会觉得孩子好欺负,并再三施加暴行。
要告诉孩子,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
“我不想玩这个游戏”“我不喜欢你这样碰我”“你这样我很不舒服”。
第二,气势上不能输
受欺负时眼睛要坚定盯着对方,表现出一副不好惹的样子,这样能劝退大多数人。
也可以发出更大的动静,大喊:“你干嘛这样!”“你这样我就打你了!”
让他知道孩子不是好拿捏,同时他也会害怕引来家长的关注和斥责。
第三,善用反问句
永远记住,不要着急自证清白。
自证的过程中,孩子往往会更加手足无措,语无伦次,暴露自己的软肋。
相反,用一连串的反问句:
“你这么做是为了什么”“你能证明是我的错吗?”“谁能作证?”“敢对质吗?”
反而能让对方心虚,从而达到震慑的效果。
第四,及时求助
在这种语言的反击下,如果对方还是没有停下他的做法,那就不是普通打闹了,请务必一定要及时求助。
告诉孩子,这种恶意伤害已经不是他所能控制的了,必须借助他人的力量来协助自己。
比如告知老师等学校领导、跟父母倾诉,更严重的还可以报警处理。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冲突是无法避免的。
一味忍让,纵容了平庸的恶;一味施暴,滋生了肆意的恶。
当孩子被欺负时,教会他正确的反击,保护好自己,才是最需要的生存法则。
为人父母,我们要让孩子拥有不欺负人的修养,但也要有不被伤害的气场和智慧。
这样,他方能穿上属于自己的铠甲,变得刀枪不入。
十点读书开视频号啦!
金牌主播夏萌出镜,带你重读经典
从唐诗宋词到中外名著,短视频里学知识
欢迎点赞关注
本期解读:崔颢《黄鹤楼》
作者 | 鹿呦呦
主播 | 一凡,电台主持人。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