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毛泽东去世后,唯一一个忽视此事的国家,15年后崩溃?

0
分享至

1976年,一个悲凉的秋风吹过新中国的大地,这一年,长江和黄河之间的土地像是被一层忧郁所覆盖。在9月9日的清晨,毛泽东主席因病辞世,这位一手缔造了新中国的伟人的去世,犹如一道惊雷震动了整个国家,亦波及世界各地。

那天,中国各地的广场上,人们纷纷聚集,街道两旁响起了泣不成声的哭泣。不论是老人还是孩子,无不表达着对这位伟大领导者的深切哀悼。消息传到国外,各国也是哀声载道,从非洲的村落到欧洲的大城,从拉丁美洲到远东,无不感受到这一重大事件的影响。

尽管国际上对毛主席的哀悼浪潮一波高过一波,但考虑到中国当时的国情和国际形势,中央政府决定不对外国宾客开放葬礼仪式。这一决定虽未能让国际友人亲临其境,却未能阻止他们以各种方式表达哀思。

在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悄然来到中国驻美大使馆,目光凝重地书写了悼词。美国总统也公开发表讲话,称毛主席为“信仰的战士”,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未曾放弃他的理念。而在日本,不仅是左翼团体,连一些普通市民也聚集在中国大使馆前,他们的脸上写满了对一位伟人的敬意。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个日本老者,他曾是一位战后与中国建立友好关系的先行者,每年都会寄给毛主席一包他亲手种植并炒制的优质绿茶。得知毛主席去世的消息后,他将今年的那一包茶叶送到了李敏和李讷的手上,附带一封信,信中满是对毛主席政策的赞扬与对未来中国道路的美好祝愿。这一行为,虽小,却昭示着人们心中对毛主席深厚的情感与敬意。

在西欧,毛泽东主席逝世的消息传来时,许多家庭感受到了深深的哀痛。在一个小镇上,一位曾经的交换学者,他曾在北京学习过几年,组织了一个小型的纪念活动。他们在村庄的公共图书馆搭建了毛主席的临时纪念堂,家长们带着孩子们围坐在一起,轮流阅读毛主席的故事和诗歌,用这种方式向孩子们传达革命精神的重要性。

同时,在非洲大陆上,埃塞俄比亚的首都亚的斯亚贝巴见证了一场规模宏大的纪念游行。不仅是普通市民,连许多政府官员也参与其中,他们手持巨大的毛主席画像和横幅,上面用阿姆哈拉语写着:“我们永远的朋友,毛主席。” 这场游行不单是表达哀悼,更是对毛主席支持非洲解放事业的感恩。

在朝鲜,全国的哀悼活动更是显得格外庄严。除了平壤的主要领导人肃立默哀之外,还有一件特别的事件发生了——朝鲜政府决定将其最大的图书馆之一更名为“毛泽东纪念图书馆”,并在其中设立了一间永久展览室,展示毛主席与朝鲜历史关系的文物和照片,作为两国友谊的象征。



此外,在联合国总部,不仅是降半旗,联合国秘书长还发起了一个特别的纪念会议,邀请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代表分享毛主席对全球政治影响的故事。这一举动是前所未有的,它不只是表达对一位国家领袖的哀悼,更是对他在国际舞台上角色的肯定。

在毛泽东主席辞世的那一刻,世界大多数国家都纷纷表达了哀悼之情,唯独苏联,这个曾经与中国肩并肩的战友,却显得异常沉默。在社会主义阵营的黄金时代,中苏两国曾是密不可分的盟友,共同支撑起了国际共产主义的大厦。

然而,赫鲁晓夫的登台,为两国的友谊画上了一道难以逾越的裂痕。他上台后,不仅对斯大林时代的政策进行了彻底的否定,还试图重新定义社会主义的实现途径。他提倡“和平过渡”,认为共产党应通过和平竞选,而非革命暴力,来取得政权。这一理念在西欧的共产党中引发了不小的争议,但在中国看来,这种做法明显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精神。

中苏关系的裂痕不仅止于意识形态的分歧。赫鲁晓夫在试图扩大苏联在亚洲的影响力时,甚至不惜干预中国的内政。毛主席对此早有觉察,坚决回击苏联的每一次试探和挑衅。赫鲁晓夫在国际场合对中国进行了多次公开指责,甚至威胁要“教训”中国,引起了中苏间的公开冲突。



当赫鲁晓夫下台,由勃列日涅夫接任后,人们原本期待中苏关系或许能有所缓和。然而,勃列日涅夫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对中国的政策,双方的紧张关系甚至从意识形态的争执升级到军事对峙。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加强了在边境地区的军事部署,中国也不得不做出回应,加固边防,两国的冲突氛围越发浓重。

在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初,中苏边界的冰冷风景见证了两大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热火朝天的对抗。冲突不断升级,双方士兵在北方边境频繁交火,这场摩擦不仅导致了伤亡,更加剧了两国的紧张关系。苏联在愤怒之下,竟公然威胁要通过一场全面战争彻底剿灭中国的政权,企图将其纳入苏联版图成为一个附属共和国。

面对这种威胁,中国领导层作出了战略性的调整,迅速将关键领导人和重要资源转移到相对安全的南方地区。全国上下响应号召,广泛参与到“深挖洞、广积粮”的民防活动中,做好了迎接可能长期战斗的准备。



这段紧张关系直到1976年毛泽东去世时也未得到缓解。在这个敏感时刻,苏联的回应异常冷漠,仅在一家不太知名的报纸上简略提及了这位中国领导人的离世,似乎无意于表达任何哀悼之情。这种漠视在当时的国际关系中显得尤为突兀。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1980年代中期,两国的关系逐渐开始出现缓和的迹象。在邓小平的外交策略和努力下,中苏之间的裂痕开始修复,逐步恢复了正常的交流和合作。

苏联内部的矛盾和外部的压力令这个曾经的超级大国走向了衰败。1980年代末,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尝试通过推行“开放”和“重组”等一系列经济及政治改革来挽救国家的危机。尽管初衷良好,但这些措施并未能有效解决问题,反而加速了苏联的解体进程。

到了1991年,苏联的解体成为不可避免的结局。苏联最高苏维埃中的一些高官发起了一次政变试图稳定局势,但各种内外因素导致这一尝试以失败告终。最终,在内外交困和群众的背离下,这个曾经的帝国走到了尽头,象征着一个纪元结束的红旗在克里姆林宫缓缓降下。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寒山远殆
寒山远殆
为你讲述一段历史
3728文章数 8397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头条要闻

瑞典智库称中国核弹头数量增加总数达500枚 中方回应

头条要闻

瑞典智库称中国核弹头数量增加总数达500枚 中方回应

体育要闻

飞翔的斗牛士 如今也迎来最后一舞

娱乐要闻

上影节红毯:倪妮好松弛,娜扎吸睛

财经要闻

人均养老金上调3% 怎么年轻人吵翻了?

科技要闻

为什么你的iPhone,肯定用不上"苹果AI"?

汽车要闻

传奇新篇章 全新一代大众迈腾来了

态度原创

艺术
家居
教育
公开课
军事航空

艺术要闻

穿越时空的艺术:《马可·波罗》AI沉浸影片探索人类文明

家居要闻

研己实景 古典与现代的交融

教育要闻

时间越来越少了,还有一道压轴题目,没做完的小朋友手心都出汗了

公开课

近视只是视力差?小心并发症

军事要闻

内塔尼亚胡宣布战时内阁已解散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