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何青翰:朱子思想中“平天下”与“明明德于天下”之异同

0
分享至

摘要:“政治”的凸显是《大学》“治国平天下”章的一个重要线索,朱子对此有着深刻认识。作为理想政治的最终表述,朱子以“使天下之人皆有以明其明德也”解释“明明德于天下”,又以“亲贤乐利、各得其所”解释“天下平”,两者不可一概而论。以其相通之处而言,两者均内蕴“民本”的政治原则与“均平”的执政理念;以其内在差异而言,“平”指向天下之人的规矩,“明明德”指向圣人的境界;“平天下”其本质上是一种动态的、未完成时的“明明德于天下”,在“平天下”所强调的等差秩序之中,所谓“则上下四旁均齐方正”,既指人人各尽其分、各守其职,亦可以引申为人人各有其“自明明德”而“止于至善”的均等机会与基本条件。由此可见,朱子在其思想中既没有忽视政治生活的倾向,更没有“以道德代政治”的乌托邦式的企图。 关键词:朱子、《大学》、平天下、明明德于天下、政治

作为《大学》“三纲八目”的终章,以“絜矩之道”及其实践为核心,“治国平天下”章向来被视为“大人之学”或者说儒家政治理想的“结穴”所在。但是,我们需要注意到,对“天下”所应匹配的治理效验,《大学》做出了两种解释,一个是“明明德”,一个是“平”。在朱子《大学》思想中,“平天下”是否完全等同于“明明德于天下”,这是一个深可商榷的问题。

质言之,朱子以“使天下之人皆有以明其明德也”解释“明明德于天下”,而以“亲贤乐利、各得其所”解释“天下平”,两者既有相通之处,亦有微妙的差异。如朱子所说,所谓“明其明德”,“致知、格物、诚意、正心、修身皆明之之事。”[1]“明明德”便包括了使人心内具之众理得以显明,意即知其“所以然之理”,使天下之人的言行皆从外在的“勉强”转变为内在的“自然”,以至于“豁然贯通,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2]

与此同时,朱子又明确指出“小学是事,如事君、事父、事兄、处友等事,只是教他依此规矩做去。大学是发明此事之理。”(《朱子语类》,第1册,第125页)“治国”、“平天下”的治理对象是“民”,而“民”则需要置于“小学”的教化体系,立足于“依此规矩做去”。由此可见,“平天下”之“天下”,是一个“大人”与“小子”、“士大夫”与“庶民”共存的世界,而“明明德于天下”的“天下”,似乎更像是一个人人皆为“尧舜”的世界。

上述问题,牵涉到朱子如何理解“政治”的根本意义与“修己治人”的终极图景。晚近部分研究者认为宋明理学致力于追求一个超历史、超政治的洁净的形而上的乌托邦:包括朱子在内,似乎理学家蕴含着将一切政治矛盾均化约为道德问题的冲动。[3]以“治国平天下”章为依据,本文将分析、理解朱子《大学》思想中“平天下”与“明明德于天下”的义理异同,进而还原朱子视域下“政治”的原本意义。

一、 絜矩之道与《大学》中“政治”的凸显

“平天下”之“平”,就《大学》的论述而言,其实质内容即为“絜矩之道”。在《大学章句》中,“絜矩”被理解为“絜,度也。矩,所以为方也。”“因其所同,推以度物。”(《朱子全书》,第6册,第27页)此句关键在于一个“推”字。朱子在其讨论中每每将“絜矩”与“恕道”相提并论,“恕道”又是“仁”之内容,此见“絜矩之道”与本心的发用直接相关,或者说内蕴于君子之心。朱子反复强调,《大学》前后一理,如圣人之学既得之于己,则自然可以推之于外。如其所说:“絜矩,不是外面别有个道理,只便是前面正心修身底推而措之。”[4]

另一方面,朱子亦认为“家”、“国”、“天下”各有其理,如朱子所说:“如《周礼》一部书,载周公许多经国制度,那里便有国家当自家做?只是古圣贤许多规模,大体也要识。”[5]“经国制度”之必要,即建立于“士”与“民”、“士”与“君”的在行动主体上的不同。因此,朱子所说:“到絜矩处,是就政事上言。”(《朱子语类》第2册,第365页)由此观之,在由内及外的工夫次第中,至于“治国平天下”章,一个内具独立意义的政治世界遂得以彰显于《大学》的脉络。[6]

1. 从“善心”到“政事”

“治国平天下”章开篇即说“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由此可见,絜矩之道乃是上承“老老、长长、恤孤”的美德而来的,可以说正是以家人之伦为基础的“孝、弟、慈”三者的直接产物。孟子曾说:“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以此为据,则民之孝、弟、不倍,看起来即已达到了孟子所说“天下平”的效果,那么“治国平天下”章岂非多余之言?就此,朱子门人即有提问:“‘上老老而民兴孝’恐便是连那老众人之老说?”意即“上老老而民兴孝”所强调的乃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实际上是要求在位者做到“亲亲而仁民”。朱子回答:

不然,此老老、长长、恤孤,方是就自家身上切近处说,所谓家齐也。民兴孝、兴弟、不倍,此方是就民之感发兴起处说,治国而国治之事也。缘为上行下效、捷于影响,可以见人心之所同者,如此是以君子必有絜矩之道也。此一句方是引起絜矩事。下面方解说絜矩而结之云。此之谓絜矩之道。(《朱子语类》第2册,第360-361页)

朱子否定了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理解“上老老而民兴孝”。按照朱子的理解,“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于此章所起到的是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者,如治国当以家齐为前提,齐家当以修身为前提,又如朱子所说“如人行路,行到一处了,又行一处。”(《朱子语类》第2册,第360页)至于平天下之事,又须以身修、家齐、国治为前提。合三者而言,即“孝、弟、慈”之上行下效。

朱子在《章句》中亦说:“言此三者,上行下效,捷于影响,所谓家齐而国治也。”故而朱子将“老老、长长、恤孤”与“民兴孝、民兴弟、民不倍”一分为二,前者乃是“就自家身上切近处说”,即个人之成德,后者乃是“就民之感兴起处说”,即在上位者为民之典范,使之见我之所为而感兴其“孝、弟、慈”之心。至此为止,尚说不到“絜矩”,民之感兴其孝、弟、不倍,只是“絜矩之道”出场之前的必要准备,由于缺乏必要的“政事”,并不能直接导出“治国平天下”。

如朱子所说:“‘是以’二字,是结上文,犹言君子为是之故,所以有絜矩之道。既恁地了,却须处置教他得所,使之各有以遂其兴起之心始得。”(《朱子语类》第2册,第361页)由此可知,与“齐家治国”章中所说“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相应,朱子将“上老老而民兴孝”的重心理解为“兴之”,即以身作则,兴起庶民本有的“孝、弟、慈”之心,使之欲为“孝、弟、慈”之事。[7]

与此相比,“絜矩之道”的关键则为朱子理解为“遂之”,如其所说:“若不絜矩,则虽躬行于上,使彼有是兴起之善心,而不可得遂,亦徒然也。”(《朱子语类》第2册,第360页)事父母、蓄妻子,营建一家一户的伦理生活是人之为人的基本要求。如欲民如我之亲其亲、长其长,则必须做到“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百亩之田,勿夺其时”等等,使庶民的“孝、弟、慈”之心有所落实,皆得“长其长,幼其幼”。又如朱子所说:“如专利于上,急征暴敛,民不得以自养,我这里虽能兴起其善心,济甚事。”(《朱子语类》第2册,第361-362页)

因此,“治国平天下”章所着重讨论的“财利”与“君子小人”之事,即可谓“絜矩之道”见之于“絜矩之政”。朱子此种分类,更见“絜矩之道”应与个体之“修身”有所差别。因此,“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此一“有”字,并不是表示君子此前对于“絜矩之道”无知无察,必须见“民兴孝”而知之;而是表示由“兴之”而“遂之”,或者说由心而政,是一个顺势而为、先后有序的过程。

2. 从“二人”到“三人”

与“遂其兴起之心”桴鼓相应,《大学》对“絜矩之道”所做详细解释,恰好说明了“由心入政”之后政治世界的完整图景:“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朱子对此注解为:

此覆解上文絜矩二字之义。如不欲上之无礼于我,则必以此度下之心,而亦不敢以此无礼使之。不欲下之不忠于我,则必以此度上之心,而亦不敢以此不忠事之。至于前后左右,无不皆然,则身之所处,上下、四旁、长短、广狭,彼此如一,而无不方矣。(《朱子全书》第20册,第24页)

《大学》以上下、左右、前后之六个纬度,构成人所共处的现实空间。较之于亲情,这个纵横交错的关系网络具有更为丰富的相对义务与多重身份。从“絜矩之道”中所提炼的核心准则,正是置于具体伦理、政治关系之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在上者于我无礼,则不可以如此对下;如在下者不忠于我,则不可以如此对上,左右、前后之间,皆应以将心比心的态度待人处事,一面恪守位分,一面推己及人。

由此可见,朱子以“心”论“矩”或以“恕”论“絜矩之道”,一方面承认“絜矩之道”为“治平”提供了其内在动因及其运作原则,一方面则反对将“絜矩之道”化约为心性修养。如《语类》所记:“或问絜矩。曰:‘譬之如左边有一人,侵我地界,是他不是了。我又不可去学他,侵了右边人底界。前人行拥住我,我行不得。我又不可学他,拥了后人。后人赶逐我不了,又不可学他,去赶前人。上下亦然。’椿云:‘此一人却是中立也。’曰:‘然。’”(《朱子语类》第2册,第364页)所谓“中立”,即“居中”之意。人须务必置于“居中”之位置,与上下、左右、前后相接,然后才能推己及人。在《语类》中,朱子两次谈及这种“居中”的特殊意义:

德元问:我不欲人加诸我,吾亦欲无加诸人,与絜矩同否?曰:然。但子贡所问,是对彼我说,只是两人。絜矩则是三人。 问:此是“我不欲人之加诸,我吾亦欲无加诸人”意否?曰:“此是两人。须把三人看。便见人莫不有在我之上者,莫不有在我之下者,如亲在我之上,子孙在我之下。”(《朱子语类》第2册,第365页)

在朱子看来,“两人”与“三人”之分,即絜矩之道与狭义的个人修身之间的不同,或者说思辨层面的主客关系、物我关系与多面的、具体的政治生活之间的不同。所谓“君子有絜矩之道”,其行动主体无疑是“君子”,并不包含庶民。但是,朱子却以“亲、我、子孙”“天子、诸侯、大夫”为例,说明了等级关系的普遍性,抑或“政治”本身的普遍性:人之事上、使下,并不局限于天子、诸侯。凡人之生,必有其“尊卑”“上下”“长幼”的关系定位,故而“絜矩”之“中立”并不等于饶鲁所说的“墨氏之兼爱,佛法之平等”,即将所有人都置于去中心化的无序状态。[8]

如《语类》所记:“问:论上下、四旁、长短、广狭,彼此如一,而无不方。在矩则可以如此,在人则有天子、诸侯、大夫、士、庶人之分,何以使之均平?曰:非是言上下之分,欲使之均平。盖事亲、事长,当使之均平,上下皆得行。”(《朱子语类》第2册,第364页)此见朱子之论“絜矩”,既强调伦理义务的平等,亦严政治位分的差异。

综上所述,朱子肯认“絜矩之道”既为君子之用,亦为人人应有之义;在“由心入政”的基础上,“絜矩之道”所指向的“天下”,既是一个以内在心性为依据的精神空间,又是一个内蕴权力等级与身份差异的政治世界。在其作为“政治世界”的一面,以“父子”“夫妇”“兄弟”为本的家庭关系,必须内嵌于“君、臣、民”的秩序结构之中。因此,在“治国平天下”章中,以涵养心性为前提,“政治”作为具有独立性、特殊性的场域或价值的逐步凸显,是朱子《大学》思想抑或《大学》本身所内蕴的一条重要线索。

二、均平正大:“平天下”与“明明德于天下”之同

如前所述,“天下”与“国”将身处上下左右之间的“民”变为了士人工夫践履的核心内容。如《四书大全》中东阳许氏所说:“然天下之大,兆民之众,须有规矩制度,使各守其分,是以己之心度人之心,品量位置,以为之限,则天下无不平矣。”与此相应,朱子认为“平天下”与整个“八条目”的话头其实是由“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的圣王理想而引起的。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所有共同体都是为着某种善而建立的。”[9]

按照《大学章句序》的说明,天命君师,设立制度规矩,是为了治民、教民,以复其性。如《大学》开篇所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在“三纲八目”的系统内,“平天下”的成果必然契合于“三纲领”的总体要求,由此构成一个前后相续、首尾呼应的完整结构。是故,以《大学》的最终目标而言,“明明德于天下”与“平天下”理应被理解为以“天下”为共同旨归的两种不同表达。

1. “天下”之本即天下之人

朱子曾说:“天下只有一个正当道理,循理而行,便是天。”(《朱子语类》第2册,第621页)在朱子看来,人间的政教起源,在本质上是人之于“天”的内在延伸而不是外部比拟。天下具备一切应有的意义,而人则具备呈现一切应有意义的能力。由此可知,朱子所理解的“天下”包含着两个要素:

第一,“天下”之本在“理”,“理”流行、运作于“天下”,通过万物之性而得以具体显现,“天下”便由此具备了超越性与永恒性。第二,“天下”标志了“人”低于“天”的基本处境,但天下之理并不是以外在的形态强制于人,天下之人也不是以被动的形式受制于理,圣王本身的首义在于“循理”而成德,但是这种“循理”强调“心”在体认终极的、超越的本体时所发生的作用,从而在超越者与体证者之间奠定了一种内在的、直接的沟通机制。

由此推测,“天下”之于人,其所通过“圣王”而形成的秩序,本质上是一种心性秩序。如孟子所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此义又可见《论语集注》,朱子将“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解释为“又言一日克己复礼,则天下之人皆与其仁,极言其效之甚速而至大也。”(《朱子全书》第6册,第167页)朱子将此处“天下”直接等同于“天下之人”,“天下之人”皆有其仁义礼智之性,此见“天下”并不是有待填充的空壳,“天下”的内涵在于天下之人心。以朱子所理解的“政治”为根据,我们可以确认“天下之人”即“天下之民”,天下之人心意即天下之民心。

与此对照,朱子对于“明德”的定义亦与“心”紧密不分。如朱子在《大学章句》中对“明德”所作注解:“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朱子全书》第6册,第16页)道理之所在,即为性;而“虚灵不昧”与“应万事”的功能,则又更近于“心”。[10]在心、性之间,“明德”这一概念表达了性之全体、心之本然的意义,这是确凿无疑的。如朱子所说:“天之赋予人物者谓之命,人与物受之者谓之性,主于一身者谓之心,有得于天而光明正大者谓之明德。”凡此种种,足见朱子以“心”解释“明德”,便可推证“新民”之“民”的重点亦在于“民心”。(《朱子语类》第1册,第260页)

而针对“平天下”所依据的“絜矩之道”,朱子认为:“矩者,心也,我心之所欲,即他人之所欲也。”(《朱子语类》第2册,第361页)在朱子看来,“矩”固有“方”,意即“法度”、“规范”,然其根本在于“心”。质言之,朱子凸显“人心之所同”,以“心”释“矩”,较之于外在的法度,具有将“治民”的理据加以内化的特征。民之本心同于民,故我能知之,既知之,皆需遂其孝亲、敬长、慈幼,这就是“絜矩之道”的基本逻辑。质言之,对于《大学》开篇之“明明德”,与结尾之“絜矩之道”所呈现的“遂其兴起之心”,朱子皆以人之本性、本心对其加以解释,使其内核为心性论所重铸。人皆既有此天命之性,则其心之本体无不相同而好善之情无不相通。[11]

2. 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

实际上,在《大学章句序》中,以圣王之治为范本,朱子对于“天下”曾有的理想状态有着清晰的刻画:“夫以学校之设,其广如此,教之之术,其次第节目之详又如此,而其所以为教,则又皆本之人君躬行心得之余,不待求之民生日用彝伦之外,是以当世之人无不学。其学焉者,无不有以知其性分之所固有,职分之所当为,而各俛焉以尽其力。”(《朱子全书》第6册,第13-14页)

此段论述本为朱子从“学”的角度论述为后世所法的“三代之隆”,因其囊括君民上下,故而亦可以视为对“天下”所应达到的治理效果的具体描述。总其特点,天下之平,皆不出日用常行之外;所谓的“性分”、职分”,实有两义。前者强调人人之所共有的天命之性,故而人皆有成德之机;后者强调人各有其不同之位分及其职责,上下尊卑各有所属,皆应各得其所。

结合《大学章句序》来看,所谓以其相同之性分而各尽其不同之职分,是更能具体地对应于“平天下”的“亲贤乐利”“上下四方均齐方正”。质言之,《大学》之“平天下”,在朱子思想的框架内,应该被理解为通过“絜矩之道”而达到的“均平”。“均平”既含有在“天命之性”的层面对人的一视同仁,以及相应的“财利”、“举贤”的安顿,又兼顾了人之上下尊卑及其职分的差异,使之各安其位,日进其德。

但是,“絜矩之道”虽在实践中偏重于“民”,但其指向绝不在于取媚于民,更不会“逢民之恶”;就此而言,“明明德于天下”中要求的对“人欲”的去除,其实质也是为了达到的“性分之所固有,职分之所当为”。因此,“平天下”与“明明德于天下”均不以片面的取悦民众为其统治的手段。如《孟子·离娄下》所记,孟子认为子产以其“其乘舆济人于溱洧”乃是“惠而不知其政”,子产真正应该做的,是“君子平其政,行辟人可也。”朱子注曰:“惠,谓私恩小利。政,则有公平正大之体,纲纪法度之施焉。”(《朱子全书》第6册,第354页)“平其政”,其关键亦在“平”,朱子将之理解为“公平正大之体,纲纪法度之施”。在《或问》中,朱子对此有进一步的分析:

然先王则以不忍人之心而行不忍人之政,是以其体正大而均平,其法精密而详尽,而其利泽之及人,如天地之于万物,莫不各足其分而莫知其功之所自。苟有是心而无是政,则不过能以煦濡姑息苟取悦于目前,而结其驩虞之爱,顾其耳目之所不及,则恩惠之施巳不免于有所遗矣。况以天下国家之大,又安得人人而济之耶?皆诸葛武侯尝言:“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而其治蜀也,宫府次舍桥梁道路莫不缮理,是亦庶几乎先王之政矣。(《朱子全书》第6册,第958页)

朱子认为,孟子之所以将子产的“善举”视为“私恩小利”,其原因就在于“不忍人之心”有待实现于“不忍人之政”,以国与天下而言,必须以其政事之均平正大,而安顿全体庶民。如桥梁道路之修缮,此足以为天下人之共享。如不及此,则不过为一时之善念,其实质不过是“煦濡姑息取悦于目前”,无法达到“明明德于天下”、“平天下”。

在朱子看来,民之本性原本与圣人无异,唯其气质有差而已,故而能够“治而教之,以复其性”,而“私恩小利”的本质乃是笼络、利用人民,这便是更为隐蔽的“以利为利”。对此,朱子提出:“盖今之所谓宽者,乃纵弛,所谓和者,乃哇淫,非古之所谓宽与和者,故必以是矫之,乃得其平耳。如其不然,则虽有爱人之心,而事无统纪,缓急、先后、可否、与夺之权皆不在己,于是奸豪得志,而善良之民反不其泽矣。”( 《朱子全书》第22册,第2100页)

朱子指出“宽”在于爱人,并不等于将“缓急、先后、可否、与夺之权”之权皆交予“民”。故而“平天下”之“平”,与“明明德于天下”之“明明德”,都在尊重民众本性、本心的基础上,包含着使之复性的诉求;正大均平中所蕴含的“以民为本”的政治原则以及“一视同仁”的普遍关切,构成了“明明德于天下”与“平天下”的共同基础。

三、知之、由之:“平天下”与“明明德于天下”之异

如前所述,朱子为阐明“絜矩之道”而提出的“上行下效”、“感发兴起”,并不意味着“民”之教化已经完成。在“齐家治国”章中,传文已经明确提出“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此“教”应做动词解释,前文已有相关解释。即“教化”民众,或者说“新民”,乃是一个“日日新之”的过程,民之能兴起其孝、弟、不倍之心,可谓教化之开端而已。

其次,按照“庶之”、“富之”、“教之”的治民路径,“庶之”即为生养,生养即包括了使民得以“亲其亲”、“长其长”,此治民之最低要求,亦人伦之基本条件;因此,“絜矩之道”既以不与民争利为其要害,亦可以说重在“庶之”、“富之”,至于“教之”,则似乎不出《大学章句序》所谓“小学之教”的限制。以此推论,朱子所理解的“平天下”并不能径直地理解为“止于至善”。

1. 圣凡之间的境界差别

“明德”既为天命于人之心性,“明明德”即“全体大用可以尽明”(《朱子语类》第1册,第261页),也就是人之于天命的彻底地实现;而能够彻底实现天命者,如《大学章句序》所说“聪明睿智能尽其性者”,便是尧、舜、禹、汤之类的圣人。在朱子看来,“自然安行,不待勉强,谓之圣”。(《朱子语类》第4册,第1366页)朱子对“明明德于天下”的注解既为“使天下之人皆有以明其明德也。”(《朱子全书》第6册,第17页)则天下之人亦应如圣人之“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另外,“明明德于天下”,又与“三纲领”中的“新民”相对应。朱子在《大学章句》中提出:“言明明德、新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朱子全书》第6册,第17页)由此可见,“明明德”与“新民”虽有先后,而效果理应一致。然而,这一顺理成章的推论,显然和“平天下”所蕴含着德性差异的“各得其所”是有所不同的。实际上,在对《中庸》“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的注解中,朱子亦对此这种差距有过间接的承认。如其所说:

均,平治也。三者亦知仁勇之事,天下之至难也,然不必其合于中庸,则质之近似者皆能以力为之。若中庸,则虽不必皆如三者之难,然非义精仁熟,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者,不能及也。三者难而易,中庸易而难,此民之所以鲜能也。(《朱子全书》第6册,第36页)

此见朱子深知“均平”与“中庸”之差异,“天下国家可均”,但“中庸”却未必能同时实现。何谓“中庸”?朱子在这里的解释是“义精仁熟,而无一毫人欲之私”。可以说,这个定义基本上与“明德”的内容相一致的。如朱子在《章句》中对“明明德”的解释:“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朱子全书》第6册,第17页)此见“明明德”的关键亦在于“去人欲,存天理”,而朱子认为“此民之鲜能也。”换言之,“明明德”似乎仅针对少数圣贤而言。

又如朱子曾说:“明明德便欲无一毫私欲,新民便欲人于事事物物上皆是当。”(《朱子语类》第2册,第379页)“皆是当”与“无一毫私欲”的本心朗现不可同日而语,那么“新民”在实际的效果上更接近于前述的“各得其所”。另一方面,如果说“平天下”的基本任务在于“亲其亲,长其长”,那么从工夫论的层面看,是不是“平天下”终究与“明明德于天下”原为一事呢?这一问题,正如朱子在辨析“孝悌”时所说:

所谓‘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忠恕之一以贯之者乃可言耳,盖其所谓孝悌忠恕,虽只是此一事,然须见得天下义理,表里通透。则此孝悌忠恕方是活物,如其不然便只是个死底孝悌忠恕,虽能持守终身不致失坠,亦不免但为乡曲之常人、妇女之检押而已,何足道哉?(《朱子全书》第23册,第2892页)

在朱子看来,如不明义理,“孝悌”亦只是愚夫愚妇加以死守的活物,其效果看似与圣贤无差,但其内在的德性品质却有高下之分。因此,如无“明明德”,则“民”则只能在较低的德性范畴内独善其身而已,却无法达到“修己治人”的儒家理想。

照此推论,则“明明德于天下”在效果上并不与“平天下”完全相同,而是略高于“平天下”。如果“明明德于天下”在朱子的理解中的确存在着高于“天下平”的一面,则其显然与《大学》本身脉络中“明明德于天下”与“天下平”的前后连贯有所冲突。鉴于朱子对于“明明德于天下”的理解直接关系到我们如何在朱子的《大学》思想中定义“天下平”抑或《大学》“政治”意涵的最终呈现,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分析“明明德”对“治国平天下”章的论述所起到的具体作用,由此才能剖白“明明德于天下”与“平天下”的深层差异。

2. “各得其所”与“自明其德”

事实上,朱子在“治国平天下”章的注解中,仍然内嵌了“明明德”的意义。“治国平天下”章以“德”、“人”、“土”、“财”、“用”讲明政治生活中的各类价值的先后次序,“是故君子先慎乎德”前承“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而言之。朱子在《章句》中提出:“德,即所谓明德”。又如其在《语类》中说:“‘君子先慎乎德’一条,‘德’便是明德之德,自家若意诚、心正、身修、家齐了,则天下之人安得不归于我,如汤武之东征西怨,则自然有人有土。”(《朱子语类》第2册,第365-366页)朱子以“明明德”为《大学》前后一贯的核心任务,与其由内而外、推己及人的整体思路是完全吻合的。

然而,对于这一解释,王夫之曾表示反对:“而愚窃疑其为非。”[12]在他看来,“慎乎德”不等于“慎乎明德”,而是以“慎”为其德:“慎其好恶之几得之于心者,慊乎人心之所同然,而措夫好恶之用行之于道者,尽夫众心之攸好,故臣民一率其举措用缓之公,知其大公至正而归之也。”(《读四书大全说》,第48页)

王夫之认为,所谓“君子先慎乎德”,所强调的是审慎对待一己之好恶,务必使之与民之好恶相顺应。由此可见,王夫之限缩了“明明德”作为“本末”之“本”所具有统摄性,身、家、国、天下各有其事,不认同“明明德于天下”是以天子的明明德而自然推至庶人的“自明其明德”,而是以“明德”为个人修身之结果,继而以“絜矩之道”施教于外,使民去其旧染即可。[13]

王夫之对“慎乎德”的解释,实际上与朱子思想中以“平天下”与“明明德于天下”在具体做法上基本等同的这条思路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意即“明明德”之事,其本质只是极少数圣贤之所为,推之于天下,只是取其“正大均平”之义,使民各得其所、各尽其分。以此而论,朱子并非不识“士”“庶”之间在修身的具体要求上的差异。但是,朱子亦不认为“新民之德”与“明德”无关。

如此前所说,朱子一方面认为“齐家”、“治国”、“平天下”实为“修身”由内向外的顺势推衍,另一方面则认为君子之修己治人,必须考虑人之气禀不齐,一事各有一事之理。在朱子眼中,天下之事,莫重于人伦,人孰无亲?庶民虽不能“治国”、“平天下”,又何妨其以“明明德”做到“齐家”?况且朱子亦强调:“虽或势在匹夫之贱,而所以尧舜其君,尧舜其民者,亦未尝不在其分内也。”(《朱子全书》第6册,第513页)民若有能明明德者,为何不能为“治国”、“平天下”之事?

总而言之,以王夫之的批评为对照,朱子以“明德”解释“先慎乎德”之“德”,愈可见朱子以“明明德”通贯《大学》而又强调诸事各有其理;“明明德”虽然在最高效验上仅属于圣人,但其与人人皆以“明明德”为其自我要求并不矛盾。又如朱子在《语类》中对“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三者关系的论述:

又问:“既曰明德,又曰至善,何也?”曰:“明得一分便有一分明。得十分便有十分明。得二十分乃是极至处也。”又曰:“明德是下手做,至善是行到极处。”又曰:“至善虽不外乎明德,然明德亦有略略明者,须是止于那极至处。”(《朱子语类》第1册,第268页) 明德、新民,二者皆要至于极处。明德,不是只略略地明德便了;新民,不是指略略地新得便休。须要止于极致处。(《朱子语类》第1册,第270页)         问:“新民止于至善,只是要民修身行己,应事接物,无不曲当。”曰:“虽不可使知之,亦当使由之。不出规矩准绳之外。”(《朱子语类》第1册,第270页)

如上所论,在朱子看来,“明德”实际上有其分层,如一分明、十分明、二十分明。以此对应,则“民之自明其明德”,自然未能如圣人之“二十分明”或君子之“十分明”,但亦有其“一分明”“略略明”之处,亦即“不出规矩准绳之外”。与此同时,朱子又强调了“明明德”必须以“止于至善”为目标;以此为据,民之“不可使知之”,应该理解为一种当下的客观判定,但绝不能等于取消其“知之”的可能性。

又如朱子所说:“大学‘明明德于天下’只是且说个规模如此。学者须是有如此规模,却是自家本来合如此,不如此便是欠了他底。且如伊尹思匹夫不被其泽,如己推而纳之沟中,伊尹也只大概要恁地,又如何使得无一人不被其泽?”(《朱子语类》第2册,第381页)所谓“只是且说个规模如此”,便是指其本质为愿景、准则,使人时时为之努力,未必能够在当下便做到“无一人不被其泽”。由此可见,“平天下”其实走向“明明德于天下”的必要条件,而“明明德于天下”则构成了“平天下”的内在动因与最终目的。

结语:朱子《大学》思想中的“政治”及其限度

与汉唐相比,宋代中国的思想与制度确有其转向内敛、内在的特质。但是,朱子以“修身”以上为“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并不等于朱子要把“外王”扫入“内圣”。从朱子所希冀的政教安排来看,既然“新民”需要对天下之人皆予以治之、教之,那么接受“大学之教”的君子就必须从个体修身走向政治生活,从家庭伦理走向“絜矩之道”;如礼乐刑政等具体活动。正如朱子所说:“自谓能明其德而不屑乎新民者,如佛老便是;不务明其明德,而以政教法度为足以新民者,如管仲之徒便是。”(《朱子语类》第2册,第379页)

从“明明德”到“新民”,“政教法度”既是一个必然凸显的关键环节,又是一个相应于“自明其德”的根本目标而言需要最终予以超越的具体手段;另一方面,通过分析“平天下”与“明明德于天下”的差异,可知朱子从未为这种“超越”的到来设置任何阶段性标志,更遑论以泛化的道德乐观主义为依据,将个人修身的境界混淆于客观的政治生活。

依朱子之所见,“平天下”在其本质上是一种动态的、未完成时的“明明德于天下”,以在上位者之“明明德”为前提的“平天下”,以其“亲贤乐利,各得其所”,为“明明德于天下”奠定了一个人人皆能“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政治生活;在这种“政治生活”所形成的等差秩序之中,所谓“则上下四旁均齐方正”,既指其各尽其分,亦可以引申为各有其“自明明德”而“止于至善”的均等机会与基本条件。作为《大学》的结局抑或朱子所理解的儒家政治的理想状态,“平天下”是一个本质上人人得以参与的共同事业,其根本精神乃是一个立足当下而又朝向未来、等级分明而又开放自新的人间秩序。

来源:《中国哲学史》2024年第2期。本转载仅供学术交流,不做其他用途,若有侵权,敬请联系,十分感谢!

欢迎关注@文以传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南基一:这场比赛丢了不该丢的球,该进的球没进,对不起球迷

南基一:这场比赛丢了不该丢的球,该进的球没进,对不起球迷

懂球帝
2024-05-21 22:38:20
原本小燕子的女儿小四月还在香港读着国际学校

原本小燕子的女儿小四月还在香港读着国际学校

海梦游者
2024-05-21 15:22:04
乱套了?5月21日,日本深夜发生地震,日本火山喷发,岸田失声

乱套了?5月21日,日本深夜发生地震,日本火山喷发,岸田失声

一口娱乐
2024-05-22 02:24:43
美国第1女预言家,死前说中国人将会...竟这么准!

美国第1女预言家,死前说中国人将会...竟这么准!

华人星光
2024-05-21 13:19:33
尘埃落定,45岁少帅上任!巴萨狠心重建,撵走哈维,复刻瓜帅神迹

尘埃落定,45岁少帅上任!巴萨狠心重建,撵走哈维,复刻瓜帅神迹

阿泰希特
2024-05-21 14:59:19
上海海港VS成都蓉城,火力足海港无惧对攻,虎口拔牙蓉城要验成色

上海海港VS成都蓉城,火力足海港无惧对攻,虎口拔牙蓉城要验成色

阿牛体育说
2024-05-21 11:59:26
1931年特科科长奉命杀顾顺章全家后,要求归队,周恩来说不动如山

1931年特科科长奉命杀顾顺章全家后,要求归队,周恩来说不动如山

干史人
2024-04-28 08:00:10
补时绝平!随着泰山1-1天津,产生五大不可思议,三个不争事实!

补时绝平!随着泰山1-1天津,产生五大不可思议,三个不争事实!

小鬼头体育
2024-05-22 05:10:34
泰国高僧通灵劳荣枝冤魂:与法子英前世是苦命鸳鸯,再轮回需1000年

泰国高僧通灵劳荣枝冤魂:与法子英前世是苦命鸳鸯,再轮回需1000年

古今档案
2024-05-18 11:31:51
难顶!杜兰特在最佳防阵投票中仅仅获得1张第二选票

难顶!杜兰特在最佳防阵投票中仅仅获得1张第二选票

直播吧
2024-05-22 02:50:12
上海浦东新区别墅惊现“白菜价”!仅677万元成交引发热议

上海浦东新区别墅惊现“白菜价”!仅677万元成交引发热议

天天话事
2024-05-20 16:36:04
双峰高耸,长腿晶莹

双峰高耸,长腿晶莹

北冥说事
2024-05-17 12:40:37
广本员工离职:补偿60万,网友立帖:合资车全退,国产敢涨10倍

广本员工离职:补偿60万,网友立帖:合资车全退,国产敢涨10倍

大风文字
2024-05-21 06:49:43
婚后生活不谐,老公居然帮妻子安排异性按摩,还主动腾出房间

婚后生活不谐,老公居然帮妻子安排异性按摩,还主动腾出房间

想养大熊猫
2024-05-08 10:15:01
嫦娥六号准备着陆!48小时完成“挖土”,外媒:中国采回,将共享

嫦娥六号准备着陆!48小时完成“挖土”,外媒:中国采回,将共享

史纪文谭
2024-05-21 22:06:07
一家三口长期吃"自制馄饨",全都确诊胰腺癌,妻子痛哭:是我错了

一家三口长期吃"自制馄饨",全都确诊胰腺癌,妻子痛哭:是我错了

105度的世界
2024-05-21 08:38:36
金融人要过“苦日子”了!

金融人要过“苦日子”了!

消金头条
2024-05-21 23:12:09
四川一司机开车撞上5名行人,5人最终全部死亡

四川一司机开车撞上5名行人,5人最终全部死亡

映射生活的身影
2024-05-21 14:57:36
凯特王妃的黑白照惊人,卡米拉无意中已透露出真相

凯特王妃的黑白照惊人,卡米拉无意中已透露出真相

古装影视解说阿凶
2024-05-22 00:00:23
1-1大冷门,中超第4遭中超第16阻击,中超前冠军2轮不胜,无缘第3

1-1大冷门,中超第4遭中超第16阻击,中超前冠军2轮不胜,无缘第3

侧身凌空斩
2024-05-21 21:34:53
2024-05-22 06:22:44
文以传道
文以传道
传承文化,传递价值。
1450文章数 560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艺术要闻

挖掘艺术界未来的璀璨星辰 | 莱俪青年艺术奖获奖艺术家邓启鹏

头条要闻

美媒:莱希之死基本为小哈梅内伊接替父亲职位铺平道路

头条要闻

美媒:莱希之死基本为小哈梅内伊接替父亲职位铺平道路

体育要闻

兄弟们,为了我,拿下冠军吧!

娱乐要闻

杨洋乔欣聊天记录曝光!还牵扯张天爱

财经要闻

中植系的销售,不退40亿被抓了

科技要闻

小鹏一季度营收65.5亿,经营亏损16.5亿

汽车要闻

四排八座纯电MPV/续航超过800km 翼真L380开启预订

态度原创

旅游
本地
艺术
公开课
军事航空

旅游要闻

四川广元男子拍到会呼吸的泉水 反复涌出又消失

本地新闻

强制措施展铁腕 “交叉执行”勇亮剑

艺术要闻

挖掘艺术界未来的璀璨星辰 | 莱俪青年艺术奖获奖艺术家邓启鹏

公开课

近视只是视力差?小心并发症

军事要闻

美方无理指责中方向俄提供军事装备 中国代表当场回击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