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1日,赵江平的父亲赵德尊逝世。
赵江平随后在电脑上起草了讣告:“当我在键盘上敲下这一行字的时候,原以为已经流干了的泪水又涌了出来……按说,我不应该这样。父亲离世九十九周岁,可谓松龄鹤寿,应当叫喜丧。但是,理智归理智,失亲的伤感有时真是难以自控。我的父母是在战火中相识、相恋、相依、相伴,走过了几十年的革命生涯。对于他们的教诲,我永远记在心头。”
讣告中的赵德尊是位老党员,经历过许多历史大事,既能拿枪上战场,也能扛锄下田地。他一生都牢记了入党誓言,用一生的行动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1913年,赵德尊生于白山黑水的辽宁省辽中县。赵家在县城不是大富大贵之家,勉强可以养家糊口,维持一日三餐。
不过二十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四周列强环伺、境内军阀割据,政权的不统一,带给百姓的只有不安和惶恐。动荡的岁月让普通百姓在风雨中飘摇,生活上也极为凄惨。
幸运的是,赵德尊的父亲处事圆滑,能说善变,将儿子送进了学校学习文化知识,这也让赵德尊明白了家国大义。
1931年9月18日,正在沈阳上学的赵德尊也忘不了。他突然被轰隆的炮声惊醒,只见一道道闪亮的火光从日本租界发出,一发发炮弹飞向了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砖头乱飞,血肉横飞。
不过,张学良却下令不许抵抗,让几十万东北军趴在窝里,恭恭敬敬让出了沈阳。日本人在沈阳城烧杀抢掠。
赵德尊亲眼所见,两名女同学惨遭日本巡逻兵蹂躏,还见到了许多沈阳的父老乡亲倒在了日本人的铡刀下。凡是有血性的汉子,都不会无动于衷,赵德尊也是如此,他在心底默默告诉自己:“张学良,是个什么少帅?他愿意做亡国奴,他去做,我是绝不愿意当的!”
随后,赵德尊发奋读书,带着对知识、对光明、对真理的渴求考进了清华大学,开始了救国之路。
从1931年到1937年,赵德尊几乎都在北平生活。那段时间,赵德尊很迷茫,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让赵德尊恨透了,却又无能为力。“华北之大,竟然放不下一个安静的书桌!”这是青年学子心里的真实写照。
进步的同学在夜间传阅马克思著作,让急于找寻出路的赵德尊寻到了人生方向。1935年12月9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口号响彻云霄。
北平的“一二九”运动点燃了全国大学生的抗日热情,赵德尊身为清华大学党支部书记,更是领导者。在日记中,他写下了“大愿得偿,生死以之,抗日救亡此其时!”
革命成功后,36岁的赵德尊成为黑龙江省委书记,也是最年轻的共和国省委书记。不过现实很快就给了赵德尊一击,因“高岗事件”,赵德尊在1954年就被撤职。
特殊历史时期,赵德尊受到了迫害。大会上,他跪在地上,上来一个人照着头,就是几个板凳,砸得他嘴里、鼻孔血流如注。随后,来人又将板凳重重砸在他的腰椎上,三节腰椎塌陷,当场晕死,一个多小时才苏醒过来。
1970年,赵德尊一家又被下放到辽宁义县老君堡大队,只给了间破房子。屋里只有一个小炕,全家几口人睡在上面,连翻身都难以做到。
即便这样,赵德尊还是惦记老百姓的农业生产。一年之后的夏天,在赵德尊的主持下,完成了三个自然村的选举工作,带领群众开展春耕生产。
那年秋后收成不错,农民们都是讲究实惠的人,时间一长,纷纷来到赵德尊居住地,上门做客,甚至有些妇女还带着娃娃,提着鸡蛋篮子看望赵德尊。
改革开放后,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1979年,赵德尊又出任黑龙江省委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虽不是一把手,但也有了工作。
1985年,72岁的赵德尊向中央提出了辞职的请求,响应国家干部年轻化的决定。离休多年,赵德尊还给中央写信,赞扬郭峰同志住院期间,不收礼品的做法,得到了广泛的赞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