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咱们的队伍吗?(145)
主 编:崔晓汉
总撰稿:徐焰
顾 问:毛新宇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志愿军后勤部门能突破美军以多种手段实施的严密封锁,保障了前线的供应,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为什么当时对后方的供应线的称呼是“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呢?
“千条万条,运输第一条”,运输线不能像“豆腐线”、“麻绳线”
志愿军入朝之初,作战时感受到的最大困难是后勤保障能力严重不足。1951年1月下旬,在周恩来的主持下东北军区在沈阳召开第一届后勤会议。因志愿军后勤工作由东北军区后勤部负责,这次会议实际就是志愿军第一次后勤工作会议。解放军代总参谋长聂荣臻、总后勤部部长杨立三和东北地区党政领导及后勤部门的负责人出席了会议。
这次会议总结了入朝以来后勤工作的经验教训,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就是:“千条万条,运输第一条”。会议还向后勤部门发出号召说:“建设铁路、公路、水路相结合,火车、手推车相结合,快装、快卸、快运相结合,抢运、抢修和防空相结合,纵贯道路和横贯道路相结合的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会议上还指出:战争的现代化,促使后勤工作从落后的阶段向现代化、正规化的阶段转变,我军的后勤工作正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人民解放军后勤工作发展史上,这次会议是一个里程碑,它标志着全军步入现代化战争阶段后,对于后勤工作的认识已经产生了一个飞跃。
建设钢铁运输线,首要任务是建立兵站线和保障公路运输畅通。在东北军区后勤会议上,军区副政委李富春形容这时的兵站线是“豆腐线”、“麻绳线”,意思是一打就断。针对这一情况,后勤部门在兵站布局上采取了分散、纵深、梯次的网状部署。为使汽车运输突破敌严密的空中封锁,后勤部门还创造了防空哨制度,解决了夜间行车的重大问题。此前司机因不能及时听到敌机临空的声音,夜间行车不敢开灯,看清一段路才开一段。这样每夜行车距离不超过30至40公里,还经常撞车、翻车。1951年3月,后勤第1分部和第3分部在原来防空信号站的基础上,于各重点地段设立了一些防空哨兵,无空情时就让司机开灯行驶,听到敌机来临哨兵就马上鸣枪报警,熟悉道路的司机立即闭灯慢慢行驶,不熟悉道路的司机则闭灯在路边隐蔽。实行这一方法后,汽车月损失率由40%降至6%,车速也大大提高。
突破“三角地带”封锁,敌越炸我运量越多
志愿军转入阵地防御后,兵站的数量大大增加,并按照作战方向和东、西海岸供应区成梯次配备。兵站内实行了多种力量综合配备,使兵站具有装卸、警卫、保管和医疗等综合保障能力。为建设好兵站运输网,彭德怀向志愿军发出了“全军动手,普遍加宽公路,修几条标准公路和沿途修建汽车掩蔽部”的指示。从1951年秋到1952年夏,志愿军后方部队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修路工作,不仅使东西两线之间增加了多条横干线(日本统治时朝鲜的公路多在东西海岸,呈南北走向),并修筑了东、中、西各条支线,路面也普遍得到加宽。这样,兵站运输线由过去的单线发展成网状,一线被炸断,仍然可以通过支线迂回供应。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铁路运输是交通运输的骨干,也是美国海空军航空兵攻击的重点目标。战争期间美军共向朝鲜北部1000多公里的铁路线投弹10万吨,落下的炸弹重量远超过了朝鲜北方铁轨重量的总和。1951年夏季朝鲜北部发生洪水灾害后,美军乘机发起为时近一年的“绞杀战”,重点封锁几座重要的江桥和新安州、西浦、价川这一“三角地区”。这一地区有几条铁路汇合,线路无法迂回,卡住这里就等于卡住了朝鲜北方铁路运输的咽喉。
在 1951年秋冬之际的四个月里,美机不分日夜死啃住“三角地区”内只有70余公里的两个地段不放,投弹达3.8万余枚。在防空部队和空军的掩护下,铁道兵部队和地方铁路员工每夜都进行紧张的抢修抢运。入朝的铁道兵部队和地方员工在抢修抢运的战斗中,创造了许许多多的动人事迹。如闻名全国的“登高英雄”杨连第入朝后转战清川江、沸流江铁路桥工地,在铁道兵中首创白天利用敌机轰炸间隙抢修的范例。1952年五一节他到北京参加了天安门的观礼,回朝鲜后不幸在抢修时因定时炸弹爆炸而牺牲。
经过志愿军后勤部门和铁道兵的努力奋战,在敌机投弹量成倍、成十倍增长的情况下,朝鲜北方的铁路运输量反而不断提高。1952年1月美机对铁路的轰炸次数相当于上一年1月的63.5倍,可是同月北朝鲜的铁路运输量又增加到上一年1月的2.67倍。1952年5月,朝鲜北部铁路运输提前一个半月完成了上半年的运输任务。在朝的美国第8集团军司令范佛里特于1952年5月31日在汉城记者招待会上也被迫承认:“虽然联军的空军和海军尽了一切力量,企图阻断共产党的供应,然而共产党仍然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顽强毅力,把物资运到前线,创造了惊人的奇迹。”
铁道兵部队创奇迹,部队供应大改观
在反轰炸的斗争中,铁路运输战线的广大指战员以集体的智慧创造出了一整套抢运、抢修的有效措施。例如“片面运输”、“合并运转”、“顶牛过江”、“当当队”、“水下桥”和“爬行桥”等。在抢修抢运的斗争中,铁道兵部队还完善了一套战时抢修的方法。确定了先通后固(即先通车后加固)、先易后难、确保重点等原则。抢修的便桥、便线都按简易标准要求,一般能维持3~5天就算完成任务。铁路线上的修复被炸--再修复的循环,一直贯穿战争全过程。一整套战时铁路工作和管理的方法,也在斗争中逐步形成。
1953年的夏季进攻战役,对于志愿军的后勤工作进行了最后一次全面检验。在两个半月的作战中,志愿军共投入十个军53万人的兵力,为时13天的金城战役的弹药消耗量,就相当于运动战8个月的弹药消耗量的2.2倍。这一期间敌机出动的架次每天最高达2600次,创造了朝鲜战争中的最高纪录。在这种情况下,志愿军后勤部门仍然能够保证及时供应各种物质,并迅速后送伤员。至7月间停战前,志愿军大多数部队的早餐都能保证有油条豆浆。入朝之初“凉水拌炒面”的状况,至此已成为过去。志愿军后勤保障的这种巨大进步,表明了后勤工作已经开始进入适应现代化战争要求的新阶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