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12个债务省份暂停基建,释放了什么样的信号?

0
分享至

2024年的春节假期结束了,对很多债务大省来说,真正的压力也随之到来。

去年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发文,要求12个省市除基本民生工程外, 2024年不得出现新开工项目。

被点名的省市包括:天津、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广西、重庆、贵州、云南、甘肃、青海、宁夏。

列入名单的十二省市都是债务负担很重的“化债大省”,不仅被停止建设地方基建,同时还需应尽一切努力将“债务风险降至中低水平”。

简单来说,就是中央给上述“化债大省”划下了基建红线,债务不减轻,就不得重启大型基建项目。

那么,基建项目被叫停究竟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首先要解释的是,这个叫停政策并非一刀切。

按照“有保有压”的政策要求,12省市的地方高速公路、不涉及增建跑道的民用运输机场改扩建、城市轨道交通、楼堂馆所等均属于“不得新建”范围。

而城市燃气、排水、供水、供热以外的市政基础设施和棚户区改造项目等,列为“严控新增”。

但一些中央已批准的重大项目,比如“三大工程”(保障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城中村改造)依然是绿灯放行。

通知还要求,被点名的地方政府压缩投资完成率超过50%项目的投资规模。

不过,调整举措只是希望进一步缓解财政压力,并不能立即消除越欠越多的地方债带来的风险。

事实上,这项政策也只是去年一项新规的“PLUS升级版”而已。

2023年10月,国务院已经限制上述12个债务高风险地区发行新债和上马新项目,要求其只能进行中央批准项目,自行建火车站或发电厂等项目则不被允许。

从此次通知内容来看,中央是下决心要“标本兼治”,从暂停债务地区的“无效基建”和“过度基建”入手,彻底遏制地方债新增势头,化解财政风险。

耐人寻味的是,如此重磅的消息发布后,基建板块反而逆势上涨。

2023年12月,中国狭义基建投资录得6.8%的增长,比前一个月加快了1.8个百分点,显示出显著的增长势头;同时,广义基建投资跃升至10.7%,比11月提速5.4个百分点。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房地产市场出现了降温迹象,销售和新开工面积也分别下降了12.7%和10.4%。

不难看出,昔日网红词“基建狂魔”正淡出国人的视线,投资市场对于基建板块的调整也早有准备。

近年来,地方债问题不断引发热议,其实正是很多省市无视自身财政实力,一窝蜂地在基建项目领域“大干快干”,出现了大量“无效基建”与“过度基建”的问题。

地方债表面看是财政金融问题,实则是部分地区为了政绩,不切实际地乱投资现象,折射出当地政府预算制度过于随意和缺乏约束,给地方债无序扩张提供了体制便利。

再直接点说,财权和支出责任不匹配,才是导致各地债台高垒的核心原因。

一直以来,国内“基建派”始终掌握着话语权,强调基建能带动地方经济,创造就业岗位,提升城市竞争力等作用。

客观来说,这个论述没有问题,但必须要看投资回报率周期是多久,是否真正拉动地方经济迅速发展,又是否真正令当地百姓感到方便。

中国宏观经济长期存在投资占比过高的问题,其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平均为39%,远高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平均水平25%。

要知道,这些固定资产其实大部分是政府的资本性支出。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各地政府的资本性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高达40%,是经合组织(OCED)国家的4倍。

可经合组织(OCED)国家大部分是发达国家,我们目前还属于发展中国家。资本性支出超出这么多,显然有些过了。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政府的资本性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过高,也必然影响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占比。

2023年,中国国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大约是60%,而欧美发达国家普遍是在70%以上。

国民可支配收入占比偏低,会直接影响到社会消费与民生建设领域。

原因很简单,财政收入就那么多,无非是给谁用的多点,给谁用的少点。

可现在的情况是,上述12个省市因大量“无效基建”和“过度基建”问题造成无法偿还的地方债,不仅许多民生项目无法实施,连某些地区的公交系统都受到了影响。

让老百姓尤其郁闷的是,许多基建项目建设时,没听取过大家意见,如今负债累累了,却要陪着一起还债,工资也拿不到。

有人可能好奇,这些地方究竟欠了多少债?

以这次被点名的青海为例,截至2022年底,青海省地方政府债务余额3045亿元,负债率达到84.3%,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青海是西部欠发达地区之一,一直缺乏支柱型产业,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发展方向。

为了快速发展经济,青海在过去一段时间,对基础设施、产业园区、旅游景区等领域进行了大量投资。

可惜很多项目要么规划不合理,要么配套设施和服务跟不上,浪费了大量资金,导致债务负担越来越重。

此外,还有地方债余额高达近7000亿的甘肃省,收入不多,但花钱极为“大方”。

甘肃省每年财政收入刚过千亿,可交通基建投资规模竟然超过了全年财政收入的30%。

2023年初,甘肃公布交通建设计划投资1300亿,同比增加了300亿;对比人口数量、经济体量是甘肃近5倍,交通位置也更重要的河南,同期交通建设计划投资也不过1500亿。

令人不解的是,债务已经够重了,可2023年甘肃省新发行的地方债券高达1619亿,相当于又借了1.6倍的财政年收入。

这说明,越是经济基础薄弱,投资正向拉动的作用周期就越短,债务反噬的困境就越深。

我们不妨再细问下去,那些背债也要建设的项目,真的方便普通老百姓了么?

拿近期被央媒点名的海南儋州海头高铁站来说,总投资超4千万,拥有三个高铁站房面积近2千平米,但建好8年却未能投入运营。

海头高铁站

原因是直到建成后,当地政府才发现“日客流量不足百人,开通运营后铁路部门亏损严重”。

如今,儋州还有银滩、白马井高铁站两座高铁站正在运营。

可儋州不过是一座常住人口不到百万的小城,也并非三亚那样的热门景区,居然一口气造了三个高铁站,实在不知当初规划和审批是如何通过的。

不过,更“土豪”的要算这次被点名省份中的广西桂林。

桂林市虽然是旅游热门城市,但是拿着将高铁站当地铁站的精神,连续建造了九个高铁站:全州南站、永福南站、兴安北站、五通站、恭城站、阳朔站、桂林西站、桂林北站和桂林站。

好家伙,明明可以通过大巴接驳的路线,全被高铁覆盖了。

可现实中,投资5千多万的桂林五通站,已经半年多没有高铁动车停靠了。

即便开通时,日均客流也不到200人次,旅客很多时候还没有车站工作和保洁服务类人员多。

桂林五通站

还有更离谱的,高铁建设本是为提高人们出行效率,可很多地方偏偏将高铁站建在远离市区的荒郊野外。

湖北省投资1个多亿的孝感北站距离城区100公里,比机场建设得还远。

当地人如果不是万不得已,根本不会花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去乘坐高铁。

还有湖南的邵阳北站,几乎是建在隔壁娄底市边上,邵阳人从市区去趟高铁,路上就要花费两个小时。

邵阳北站

只能说,决策者一张嘴,就跑断了老百姓的两条腿。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也很简单,决策者无不拿高铁站当“聚宝盆”,仿佛只要在某个偏远地方建设高铁,立即就能“点石成金”,带火当地经济。

这也导致高铁火车站此类项目,规划建设时言之凿凿“将拉动当地多少经济效益”,可由于毫无科学规划,建成后要么陷入运营即亏损的尴尬境地,要么只能无视旅客交通不便现状,坚持开通。

至于火车站建成后,是不是真的拉动当地经济,辐射周边产业发展,没人再关心。

事实上,高铁火车站建设如此,很多城市的轨道交通项目也同样存在类似问题。

之前昆明地铁曝出欠薪半年之久,闹得沸沸扬扬。

实际正是由于地铁线路规划不切实际,每天客流量超低,导致亏损严重。

昆明地铁列车

根据交通运输部2023年7月的数据,昆明地铁客运强度为每日每公里0.54万人次,在全国近50个拥有地铁的城市中,排名第25位。

正因各地蜂拥而上的高铁火车站和轨道交通项目成为“过度建设”的重灾区,此次通知有着明确意见。

通知要求,12个重点省份城市轨道交通和市域(郊)铁路项目总投资已经超过 50%,并落实了续建资金的,原则上仍可以续建;如项目总投资未超过50%,但经省级发展改革委严格审核通过,并落实了续建资金的,原则上也可以续建。

如果上述项目总投资虽然超过50%,但存在重大问题的,以及总投资未超过 30%的都应缓建或停建。至于何时恢复,需要国家发展改革委继续上报,调整政策后才可恢复建设。

对于涉及的省市来说,这项政策可谓“掐”住了当地GDP增长的咽喉。

拿其中贵州、云南、重庆来说,这些省市在过去十年间的GDP名义增速都位居全国前列,主要因素就是固定投资的不断加大。

此次在固投领域遭到管束,等于原本有希望拉动地方经济数据的基建等行业被强制按下“暂停”键,导致地方经济增速直接放缓。

这也算是对过去狂飙的地方经济增长模式的一种平衡,这一点其实在去年就有所体现。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5.9%,明显低于2022年基建投资增速(9.4%),更远低于2018年前的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被叫停基建项目的地区,除了天津,其余全部是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省市。

这些地区要么发展基础就很薄弱,要么一直遭遇持续的转型压力。

对比中东部已完成转型,以及逐步转型中的省市,上述地区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同样的发展套路:靠不断砸下重金的基建项目,拉动地方经济指标增长。

短期内,地方经济表面是好看了,可实际经济状况暗流涌动,寅吃卯粮,就看那口揭不开的“锅”扣在谁头上了。

这种只求“曾经拥有”,不求“天长地久”的态度,才使得各自地方债越化越多,直至无法负担。

从某种角度来说,现在就是中央在让那些有路径依赖的“化债大省”想办法“自我解毒”。

大量“无效基建”和“过度基建”,透支的是当地未来的经济发展,更染上了“药不能停”的财政药瘾。

政府的任何财政投入,核心就是“以民为本”,如果建设的项目于民无益,甚至与民争利,那建之何用?

对于老百姓来说,更实际的是人均可支配收入占比的提升,让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社会民生项目覆盖到全社会。

对于很多人来说,再豪华的高铁火车站,再气派的政府大楼,远不如街面多些便民设施,社区多点助老机构,学校多个操场……更温馨,也更实在。

叫停“化债大省”的新增基建,或许会让地方经济数据短期内不好看,让部分行业受影响。

但从长远来看,这正是国家拿出“刮骨疗伤”的勇气,直面问题,重新梳理地方经济发展的方向。

无论这个“阵痛期”有多久,都希望能坚持下去,再也不能走只图数据好看,不顾百姓实际生活的老路了。

只有这样,“高质量发展之路”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高市早苗又对韩国“开炮”:独岛是日本固有领土,早晚得收回…

高市早苗又对韩国“开炮”:独岛是日本固有领土,早晚得收回…

福建平子
2025-11-14 12:01:30
跟堂弟合伙年利润380万,他拿走365万分我15,我没闹,5天后傻眼了

跟堂弟合伙年利润380万,他拿走365万分我15,我没闹,5天后傻眼了

狮拓一叶知秋
2025-10-23 19:04:26
胡春华发表署名文章

胡春华发表署名文章

社评
2025-10-31 10:11:37
法企CEO:欧洲现在面临最大的危机,是连中国连抄都懒得抄我们了

法企CEO:欧洲现在面临最大的危机,是连中国连抄都懒得抄我们了

顾蔡卫
2025-11-15 10:01:39
乌克兰全黑了!核打击前最后警告,俄军发射13枚“全球禁止”导弹

乌克兰全黑了!核打击前最后警告,俄军发射13枚“全球禁止”导弹

史纪文谭
2025-11-11 14:16:47
邵佳一真大胆!历任国足主教练瞧不上的球员,他却敢于大胆启用

邵佳一真大胆!历任国足主教练瞧不上的球员,他却敢于大胆启用

许穩很机智
2025-11-15 01:34:31
当看到63岁的岳红和张凯丽同框,才明白穿着得体的含金量有多高

当看到63岁的岳红和张凯丽同框,才明白穿着得体的含金量有多高

花心电影
2025-11-12 22:36:34
张婧仪光脚写真,太有少女感了吧

张婧仪光脚写真,太有少女感了吧

星美图
2025-11-15 14:19:01
女性第一次性生活后会有怎样的变化?女性第一次后这些变化大

女性第一次性生活后会有怎样的变化?女性第一次后这些变化大

说点事
2025-11-08 14:49:53
美论坛:没有经过美国同意,中国是怎么敢率先发布第六代战机的?

美论坛:没有经过美国同意,中国是怎么敢率先发布第六代战机的?

张鴘喜欢软软糯糯
2025-11-15 19:35:05
中到大雪!中雨!大风!吉林省紧急通知!

中到大雪!中雨!大风!吉林省紧急通知!

鲁中晨报
2025-11-15 09:39:03
小姐姐黑色修身吊带搭棕色瑜伽裤,个性吸睛又靓丽,你觉得如何?

小姐姐黑色修身吊带搭棕色瑜伽裤,个性吸睛又靓丽,你觉得如何?

小乔古装汉服
2025-11-14 17:20:27
天猫发布双11总战报:实现四年来最好增长

天猫发布双11总战报:实现四年来最好增长

互联网坊间八卦
2025-11-15 01:12:53
大衣哥官宣女儿订婚,将择吉日完婚,女婿是邻村种地的老实人

大衣哥官宣女儿订婚,将择吉日完婚,女婿是邻村种地的老实人

娱慧
2025-11-14 17:25:14
正负值-16?再这样下去火箭替补中锋的交易价值还会更低?

正负值-16?再这样下去火箭替补中锋的交易价值还会更低?

稻谷与小麦
2025-11-16 01:35:53
打击走私动真格线人费一月发出去12亿;缅甸推动冷冻牛油果出口

打击走私动真格线人费一月发出去12亿;缅甸推动冷冻牛油果出口

缅甸中文网
2025-11-15 15:53:36
“买得起,用不起”,如果不是很有钱,劝你别买这5种电器

“买得起,用不起”,如果不是很有钱,劝你别买这5种电器

巢客HOME
2025-11-13 08:35:03
中国股市:但凡第二天的涨停股,都会提前释放这种信号,无一例外

中国股市:但凡第二天的涨停股,都会提前释放这种信号,无一例外

股经纵横谈
2025-11-15 20:21:59
走路出现这7种迹象,寿命可能长不了!第5个尤其凶险

走路出现这7种迹象,寿命可能长不了!第5个尤其凶险

资说
2025-11-14 10:47:02
日本毫不悔改,扬言给中方10天时间,期限前“处理”薛剑总领事

日本毫不悔改,扬言给中方10天时间,期限前“处理”薛剑总领事

云上乌托邦
2025-11-15 15:03:30
2025-11-16 04:08:49
城市研究室 incentive-icons
城市研究室
探索城市的力量
175文章数 159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头条要闻

大量日本民众围堵首相官邸 大喊:高市早苗下台

头条要闻

大量日本民众围堵首相官邸 大喊:高市早苗下台

体育要闻

樊振东和他的尖子班 勇闯地表最强乒乓球赛

娱乐要闻

钟嘉欣婚变风波升级!被骗婚?

财经要闻

小米之“惑”

科技要闻

撕掉流量外衣,小米还剩什么?

汽车要闻

"冰彩沙"全配齐 红旗HS6 PHEV预售17.88万起

态度原创

手机
本地
亲子
健康
军事航空

手机要闻

iPhone Air开启eSIM时代:国内厂商纷纷跟进

本地新闻

沈阳都市圈“冷资源”点燃“热联动” “组团”北上“圈粉”哈尔滨

亲子要闻

娃想学习不费劲?4 种家常健脑菜安排!补 DHA 提记忆超管用

血液科专家揭秘白血病七大误区

军事要闻

解密福建舰电磁弹射背后的硬核支撑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