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问这个冬天最火的城市是哪,所有人大概都会心照不宣地想到那座热情得全国闻名的北城——哈尔滨。
带勺子的烤地瓜、索菲亚教堂上升起的人工月亮、随处可见的温暖驿站......外地游客宾至如归,本地人则在互联网上连连高呼“尔滨,你让我感觉陌生”。
陌生的是切了片摆盘的冻梨,不变的是流淌在东北血脉里的好客与豪爽,就像每周二周六或逢二五八按时开放的东北大集那样,在不变中求变,热情又接地气儿。
随着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开园,哈尔滨成了冬季年轻人旅游的新选择。| ©图虫:王昭博
东北大集是中国古老的集市之一,是农耕文明的独特商贸形式,是东北人民重要的日常活动场所,也是东北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迁的见证之一。如今,东北大集依然延续着曾经的习俗,这些“集”的存在,不仅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也丰富了东北人的生活。
随着哈尔滨的“爆火”,东北大集搭着顺风车再次焕发出新的生机,在年轻人中掀起又一阵“赶集热”。说走就走的赶集或许不能马上实现,那就来一次云赶集,沉浸式感受东北的“三好”大集。
往北行一寸,寒风冷一分。凛冬来临,太阳还未来得及完全升起的户外成了天然冰箱,露天售卖冻货是东北大集的大智慧。
冰箱零下十七度,东北室外可以达到零下二三十度,要想卖活鱼鲜菜水果,那得在台子下支起火炉烤着,路人有时挨了冻也钻进塑料棚里烤烤手,外面那可是天然大冰箱!
走进天然大冰箱的第一格,雪糕冰棍在大集上都排排坐好,露天售卖。在往前看,鸡鸭鱼肉整齐列队,那冻住的刀鱼银亮银亮的,活像把利器。
在东北,雪糕露天摆卖不必担心会融化的问题。
冻水果摊上可就可爱多了,金灿灿裹着冰霜的冻黄桃称上一兜回家,阿姨一边把称一边热情地给你讲怎样用冰糖熬糖水煮黄桃,做成了就是东北小孩的保护神——黄桃罐头。
如果你不好这一口,还有冻草莓、冻柿子、冻樱桃......只有想不到,没有东北人冻不了,就连时下最“热”的网红冻梨也分花盖梨、尖把梨、苹果梨等众多品种,琳琅满目任人挑选。
户外冻草莓又新鲜又便宜。
东北老铁的冻梨盛宠。| ©抖音
天然冰箱里无论是鸡鸭鱼羊还是美味的水果都待回家二次加工,而“早起空腹是对赶集最高的尊重”,对于起个大早来赶大集还饿着肚子的人们来说,一份热乎乎的吃食实在是难以拒绝。
在油锅里打滚的玫瑰豆沙油炸糕,隔着塑料袋都直烫手皮儿,外层金黄酥脆,内里软糯微酸,豆沙馅带着沁香。
新鲜出炉的热乎糕点温暖了每个东北人的一天。
两根小竹签轻轻一挑翻个儿的肉蛋堡,表皮面饼被油煎得香脆,内里肉馅依旧鲜嫩多汁,出锅后在表皮刷上秘制辣酱,撒上孜然粉花生碎等各有乾坤的撒料,别出心裁的店家还会附赠一片生菜叶作配,愣是把碳水蛋白质维生素给配全乎了。
肉蛋堡摊
肉包蒸笼一开热气蒸腾店主便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包子馅大实惠面皮暄软,白白胖胖挤在蒸屉里;在看对过摊位上,小孩子左手揪着妈妈裤腿,边吃右手边纠结是韭菜盒子还是驴肉火烧。
大集上售卖的萝卜咸菜。| ©图虫:魔影游侠
随着年轻人的涌入,大集也与时俱进,传统糕点驴打滚成了“网红打卡点”,阿姨抹卷切装双手翻飞不亚于变戏法。
隔壁油条摊也不遑多让,愣是把油条炸出了巧克力风味糯米馅,看到年轻人和小孩走进大哥的叫卖声又高了八度,“巧克——力味——”听得人忍俊不禁。
吃的热闹,喝的也不含糊,豆浆是鲜榨的,牛奶是巴氏杀菌装袋的。买一份可心的吃食,左手配上热乎乎的豆浆牛奶,在早餐摊主支着的简易棚子里坐下或是继续边走边逛,都能把早起冰凉皱巴巴的胃捋得平整。
驴打滚
东北人赶大集可不只是为了吃顿热乎饭,淘点罐头冻鱼这些“小玩意”回家的。跟准这位吃饱喝足带上手套雄赳赳起身准备“大干一场”的大姨,看看东北“囤冬菜”的壮观场景。
常言讲“百菜不如白菜”,大白菜开胃解腻吃法多,是囤冬菜必不可少的主角。东北大集最讲究一个新鲜,掀开盖在车斗上厚厚的棉被,水灵灵的白菜上粘的土绝对是今早凌晨三点的。
北方冬天储存大白菜。| ©视觉中国
当一片叶子被大姨毫不客气地掰开细细研究,卖家毫不在意憨厚地笑着“看好了再买嘛!我们做生意讲良心的。”大姨显然是杀价高手,“零售这个价,那我要三百斤怎么给?”
身边的年轻游客还在疑惑自己是否听错是三斤而不是三百斤,大姨已经谈好满意的价格,掏出电话“摇人”搬菜,自己则向另一处萝卜摊位进发。
东北大集可不止有能入口的美食,它包罗万象几乎可以解决一切生活相关的问题。
没衣服穿了?这里有!成排的衣服挂在架子上都是统一价格自己挑,天气合适您要是不嫌冷就往身上套着试;没有喜欢的样子告诉姨,姨下周给你拿。
实在碰不到称心如意的,那就隔壁摊位上扯块布自己回家做,家里床单被套、窗帘枕巾都能在这扯到合适的布匹。家里小孩儿的手表坏了,也就等着这场集呢!爷爷戴上老花镜在自己的小箱子里掏掏,放到小桌上扭扭,小朋友就笑着拍手了。
集市上售卖的手工艺品。
那边乌泱泱的一片人在看什么?原来是在抓猪崽子!旁边还有赶来的羊和关在笼子里扑扇翅膀的鸡,哪还能找到比这更新鲜的呢!
旁边是个葫芦摊,摊主倒是没了踪影,人刚在摊位前站定,正磨花椒粉的隔壁摊主就扯着嗓子喊“老刘——来生意咯”,望向老刘跑过来的方向,竟然是非遗皮影戏支台子在表演。
好一个东北大集,喂饱了肉体又来上一场精神按摩!
皮影戏 | ©图虫:莱籽儿
但要说东北大集上最好玩的,还得是这里的人。
东北大集称得上是最有人味儿的地方,喇叭里提前录好的叫卖、买卖双方不住的砍价声、碰见熟人话家常的、最近可能还要加上自媒体博主们直播或录制视频的声音,人声熙攘是属于东北大集的不二形容。
卖葡萄的大爷说自己的葡萄是“始于颜值,忠于品质”,边说边塞给路人尝尝“你会像喝茅台酒一样的感觉”。找到买淀粉肠的阿姨对暗号“三块钱一个?”她即使手里忙活着嘴也会不由自主地吐出“五块钱俩!”
人们张开嘴或说或笑,哈出的气朦胧了弯曲的眉眼,实在太妙。
品东北大集,先品大集的“来路”。
大集历史悠久,追溯起来可至周朝,在明清日渐兴起。“赶集”一词最早出现在明代谢肇淛《五杂俎·地部一》,明朝廷设立“互市”,有专门管理机构进行管理,清朝则在时间上规定了夏历的每月三、六、九日为集期。
康熙《益都县志》卷四《市集》中给出了“集市”一词详细的解释,“集也者,聚也,聚东西南北之人于一方,以所有易所无,犹市也,故曰集市”。
故而,本溪满族自治县碱厂大集入口赫然写着百年古集,在老沈阳人儿的口中更是能听到沈阳蒲河大集从骡马交易市场到如今传统农贸集市三百多年的历史也就不奇怪了。
早上临近结束的湾家大沟集市。
品东北大集,再品大集的“规矩”。
东北人去大集叫“赶集”,为什么要“赶”呢?因为大集是有固定时间的。有的集以周为期周二周五开,有的集以月为单位,每月逢2、5、8开,这开集时间是大集周边群众心照不宣代代流传的“潜规则”。
您要是新到某处想赶集,就问问路边带着小推车的大爷大婶,他们一准如数家珍。集的时间一般也较短,多则小一天,少则几个小时,去大集上交易时机很要紧,卖家去得早能占个好摊位,买家去的早能抢到最新鲜的商品,这也是大集区别于超市等不动交易场所的最大特点。
沈阳造化大集赶集盛况。| ©图虫:-Ocean
品东北大集,最后品的是大集的“热”。
当下,年轻人将热切的目光投向似与快节奏现代生活背道而驰的大集。在线上,人们通过社交媒体一次次云赶集,在爽朗的口音中在朴实的中享受一场心灵马杀鸡。在线下,年轻人更是直接深入人间烟火之中,在“生活气”中感受人与人的联结与交互。
我们在虚无的互联网生活中看多了远方,忽略了消失的附近,东北大集在视野中的出现,是一次关于生活的“具象”表达。天气再冷,日子也要热热闹闹地过。
包容万物的大集正如东北这片土地,热情质朴又浪漫热烈。| ©图虫:逄康博
东北大集,是东北文化的写意画,生猛、张扬。
文/宋淮
图/图虫、视觉中国、宋淮
编辑/张婷
互动有礼
你去过东北的哪个大集呢?
欢迎关注《时尚旅游》视频号
评论区互动有可能获得“2024旅行台历”!
《时尚旅游》2024旅行台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