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海滩原创作品,严禁转载)
面对赤壁之战后汉末局势出现的新变化,张纮于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又向孙权提出建议,认为孙权应该定都秣陵,将东吴集团的政治、军事中心迁至长江下游地区,这个建议也是赤壁之战后东吴集团战略调整的重要一环。赤壁之战之后,东吴集团的发展重点从荆州一线转移至长江下游,在巩固长江下游防线的基础上加紧与曹操在淮南地区的争夺。因此这个建议不但得到了孙权的首肯,也得到了来自刘备集团的支持,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表现出张纮这位年近六十的老臣对于天下大势的准确把握。
孙权迁都秣陵后不久,在该地兴建石头城,第二年又修筑濡须坞,并将秣陵改为建业,使其成为了东吴集团在长江下游地区的战略重地。就在这之后不久,孙权让张纮赶回吴郡迎接其家小迁往建业。不料张纮在回家的途中意外染病去世,终年六十岁。
临终前,张纮还念念不忘东吴集团的发展大计,写了最后一封给孙权的信件并让儿子张靖转呈孙权。在信中,张纮认为自古以来的君主都是希望实行德政以达到国运昌盛这一目的的,但是从古至今却很少有君主最终实现了这一宏伟的目标。其原因并不是没有贤良的大臣辅佐,而是由于不能控制自己的情感,不善于听取群臣的意见所导致的。大多数人的弱点在于畏难趋易,喜欢与自己一直的意见而讨厌不同的观点,这就与治国之道完全相反。古书有言“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就是说学好是非常不容易的。只有领悟了这个道理,懂得了治国之道,才能做到求贤若渴、受谏不厌,国运才能保持长盛不衰。张纮的这封遗书饱含了他对孙权的殷切期望,可谓字字真情,难怪当时孙权看完该信之后,也不禁流下了眼泪。
作为汉末三国时期东吴集团的谋士,张纮对于孙吴政权草创、建立、巩固都起到关键作用。正是他的“广陵对”,确定了东吴集团早期的发展战略,也正是因为他的不懈努力,新兴的东吴集团才能在汉末复杂的政治背景下得以生存和发展。在东吴集团历经赤壁之战大胜的情况下,张纮也不失时机的向孙权提出中肯的建议,让东吴集团的发展保持一个正确的轨道。
此外,张纮还是促进汉末南北文化交流与沟通的重要人物。在他出使许昌期间,与孔融、陈琳等中原文人都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并保持了长期的书信往来。张纮本人还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文彩飞扬,名声卓著,连陈琳这样的才子也甘拜下风,认为自己和张纮比起来,是“小巫见大巫”。另外张纮还精于书法,对小篆、楷书都有很深的造诣,深得名士孔融的钦佩。
总之,在早期东吴集团的谋士群体中,张纮可谓独树一帜,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战略家,还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可惜其作品已佚,否则如今的我们不但能从史料中缅怀这位战略家的深谋远虑,同时还能瞻仰其墨宝并从中领略张纮这位一代名士的风采了。
参考书籍:《三国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