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
面临的挑战
Talk with Blueconomy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2022年世界渔业和水产养殖状况》报告指出,受全球特别是亚洲水产养殖业增长的推动,2020年渔业和水产养殖总产量上升至历史最高水平,水产养殖已成为全球农业增长最快的领域,水产食品对保障21世纪的粮食安全和营养做出了日益重要的贡献。中国是世界第一水产养殖大国,水产养殖的发展如何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又面临哪些挑战与机遇?
本期“Talk with Blueconomy”,我们邀请到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麦康森。麦康森教授是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专家,曾任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际鱼类营养与饲料学术委员会副主席。麦康森教授长期从事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的教学和研发工作,在探索我国水产动物营养研究与饲料工业发展模式,研究并构建重要养殖代表种的基础营养参数公共平台,开创贝类营养研究新领域,技术集成与创新成功开发鱼粉替代技术、微颗粒开口饲料配制技术、环境和食品安全营养调控技术及成果产业化推广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采访中,麦康森教授为我们分析了海洋对于全球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并对中国发展水产养殖的重要意义以及当前发展水产养殖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进行解读。
以下为部分采访实录。
Q
当前,粮食安全问题已成为全球议题。作为重要的食物来源地,海洋也备受关注,对此,您怎么看?
麦康森:面对全球粮食安全问题,海洋受到关注的主要原因是农用地用于食物生产的潜力受限。从全球来看,地球面积的29%是陆地,其中耕地仅占10.7%,也就是说耕地仅占地球总面积的3.1%,仅靠耕地供养80亿人口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早在1995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就明确了渔业和粮食安全的关系,认为发展渔业、增加水产品供给是保障粮食安全的一项重要举措。
对总人口占世界人口比例近18%的中国而言,我们的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5%,耕地面积是我们的红线,粮食安全对我们非常重要而迫切,走向海洋也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要实现“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战略,在耕地之外,向海洋要粮,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同时藏粮于海,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必要举措。
与此同时,水产品作为优质蛋白的重要来源,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补充。随着人口的增长,我们对蛋白质的需求也将不断增加。到2050年,全球人口将达到100亿,蛋白质供应要增加52%。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当前我们的口粮和谷物基本可以自给,油料、大豆、肉类和奶类等蛋白类食物对外依存度较高。在蛋白类食物中,水产品是自给率较高的一类,近十年水产品综合自给率均维持在97%以上,且主要以水产养殖为主,很大程度上保障了我们的蛋白质供给。
Q
能否具体讲讲发展水产养殖对于保障粮食安全的意义?
麦康森:发展水产养殖对于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可以从空间、效率、环境、健康四个维度来看。
首先,发展水产养殖是拓展食物来源空间的需要。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再次提到“树立大食物观”,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构建我国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从山林大川到江河湖海,积极拓展食物来源。向江河湖海要食物,核心任务就是发展水产养殖,这里面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其次,水产养殖是饲料效率最高的动物蛋白生产方式,料/肉比最低。相比于陆地“种植+养殖”的生产模式,海水养殖对粮食的消耗量低,具有更高的生产和营养转化效率。从数据上看,水产养殖的饲料效率是陆生动物养殖的2倍到7倍,对于节约粮食意义重大。
再次,发展水产养殖是环境可持续利用的需要。畜禽产生每100克蛋白质需要的土地面积是养殖鱼虾的27.8倍,家畜产生的温室气体占全球的18%,占人类活动产生甲烷的37%,是水产养殖的12倍。我认为未来20-30年,“鱼粮安天下”可能会替代“猪粮安天下”。
最后,发展水产养殖是建设“健康中国”的需要。中国过去30年经济高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转变,植物脂肪、肉产品等摄入量提升,这类食品中富含n-6PUFA(n-6多不饱和脂肪酸),过高的n-6PUFA摄入是人类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诱因之一,而水产品富含长链高度不饱和脂肪酸n-3HUFA,食用水产品则可以大幅度地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因此,《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第四条准则推荐,每天要适量吃鱼、禽、蛋、瘦肉,优先选择鱼,每周最好吃鱼2次或300-500g。
Q
您认为当前中国发展水产养殖面临哪些困境?
麦康森:中国的水产养殖对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传统养殖模式制约了水产养殖的发展。在可持续理念指引下,我国发展水产养殖要突破两个关键瓶颈。
一是要突破空间瓶颈。中国的海洋捕捞产量仅占全球15%,水产养殖产量占全球的60%。目前,我国内陆和近海的水、土地资源不仅没有发展水产养殖的增量空间,且由于环保要求需要压缩,因此,未来水产养殖的新空间必然在离岸深远海。未来应以东海、南海深远海养殖为重点,开展关键技术与重大装备研发,构建“养-捕-加”相结合、“海-岛-陆”相连接的全产业链深远海养殖体系,通过国家战略性投入,引入多方资本,建立企业平台,形成全产业链新模式,用10-20年的时间,建成一批深远海大型养殖平台,形成海上工业化养殖生产群,为解决人类优质海洋蛋白来源贡献中国方案。
二是突破水产饲料蛋白质原料供给瓶颈。目前我国近85%的水产饲料原料依靠进口,这极大限制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我国水产饲料原料主要有水生原料、陆生动物、油料饼粕、豆科植物、谷物原料、非传统原料六大类,其中又以水生原料,如鱼粉,以及油料饼粕为主。90年代以来,水产饲料原料价格一路攀升,以鱼粉为例,其价格以每年8-10%的涨幅攀升,而鱼粉是水产饲料的重要蛋白源。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改变传统水产品消费习惯,坚定不移地走销售前加工与流通的发展道路,实现循环经济。举例来说,我国2021年有6690万吨的水产品,假如将其中的50%进行加工,它的下角料占25%,鱼粉出率达20%,我们每年就能增加200万吨的鱼粉,那么海水养殖的鱼粉问题不仅能得到解决,而且还减轻了处理餐厨垃圾的环保压力。
此外,由于传统植物蛋白、动物蛋白受到增粮、增地等问题的限制而难以持续,我们必须全力开发非传统的蛋白源,比如昆虫蛋白、单细胞蛋白,尤其是利用有颠覆性技术生产新蛋白源,实现变废为宝,促进可持续发展。
来源: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内容,不代表本刊立场,亦不构成投资建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