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我的孩子,你是我的老爸,他是我老爸,我老爸。我的命好像跟他们的命,连在一起,如果走掉呢,走掉就没有命了,
这位德国小伙远赴中国贫困山区,整整支教十八年,在此期间,从没收过一分钱工资,而且还将自己每月赚的翻译费,全部捐给学校和慈善机构,他曾拒绝2006年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他表示不是我感动了中国,而是中国感动了我。
然而,他对媒体的刻意回避,却招来了许多人的恶意揣测,认为不可能有人什么都不求,只为默默奉献,不少人猜测他是间谍,害怕暴露身份,更甚者还有人攻击他有恋童癖,最终,因为舆论的压力,他不得不含泪选择离开,这片他深爱的土地,那么他与这些孩子之间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当初他又为什么会选择来贫困山区支教?
这位德国小伙叫做卢安克,1990年,他以交换生的身份,来中国开启了三个月的旅行,也就是这段时间,改变了他之后人生轨迹。
因为他经常利用闲暇时间,深入中国的农村体验生活,在此过程中,他不仅被周围的环境所吸引,同时,被村民和孩子的善良所打动,当得知山区孩子的教育情况时,他动了来这里支教的想法。
随后,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了一部关于农村山村支教的电影,更加坚定他的决心。
1997年,卢安克的求学生涯结束,他再次回到了这片土地,以此来实现他做志愿者的梦想。
他先是到南宁的一家残疾学校教德文,后又来到马山、阳朔等地方,但是他的教学方式不被学校认可,最后,不得不选择离开。
紧接着,他去了更加贫困的偏远山区,他的课堂上,从不用课本、教材,而是用自己独创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好奇心,在他的课堂上,更不会出现题海战术,他不想让自己的学生,去寻找几亿人在找的答案。
他鼓励孩子自主创作,培养语感,孩子独自创作出run like the like,I can fly a bike ,卢克安看见甚是开心,因为在他看来,孩子真的用心去思考了。
但是这样的语法,按照考试标准是错误的,最后,在期末考试中,他们班的英语成绩位居年级倒一,一共只有六个学生及格,卢安克非常的伤心,学生也很伤心,紧接着,在家长的联合要求下,卢安克不得不再次离开。
卢安克换了一个新环境,这里连学校都没有,他就每月花十元钱,租了一间房,开始四处招收学生,不收任何费用,而且还管吃,孩子们特别开心,终于可以上学了,但是没多久,卢安克就因为没有外国人就业证,被罚款3000元,被遣送出国。
一次又一次的打击,让卢安克很有挫败感,但是,他并没有放弃,2003年,他再次踏上中国,这次他选择了广西最贫穷的地方板列村,这里是最适合他教书育人的地方,因为这里的校长和家长完全支持,他用自己的方式教学。那接下来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
我这么久,也只遇到过这么一个(老师),既然他走了,这种(教育)方式也没有了
这名德国小伙卢安克,在中国贫苦山区支教十八年,从未收过一分钱的工资,曾拒绝2006年中国感动人物评选,因为刻意回避媒体,引来了大家恶意猜测,纷纷觉得他是间谍,更有甚者说他有恋童癖,正是因为这些舆论,使他不得不选择离开,孩子们哭的特别伤心,那么他们之间又有怎样的故事?
在这里,因为师资力量紧缺,卢安克担任了英语、美术、音乐、等多门课程的老师,而他的课堂,几乎全都在户外进行,他会结合实际情况,潜移默化的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他们还会在一起打闹,爬树,比赛,在他的带领下,孩子彻底的解放天性,他们还经常一起躺在草坪上,孩子向他诉说着心中的小秘密,卢安克就会借此机会开导他们。
卢安克从不告诉他们一些大道理,因为在他看来,行动的力量远远大于语言,即便他们现在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但往后回忆起来。也会明白,所以,卢安克就经常带领他们实操,比如,为村里的小河修建河坝,他们一起设计稿纸,一起运沙子,在此过程中,他们真真切切的体会到了,团结的力量远远大于个人。
其实,他们这些孩子有百分之九十都是留守儿童,有的父母三四年都没有回来过,只有孩子一人独自生活,为了不让他们太过孤独,卢安克每星期都会轮流去陪伴他们,这也是孩子最期待的时刻。
卢安克的真情付出,这些孩子真真切切体会到了,他们发自内心的称他为老爸。
因为长期没有父母的陪伴,有的孩子已经染上了恶习,偷东西,打架等等,得知这一情况的卢安克,并没有因此批评他们,因为卢安克一直认为,制度只能约束他们的行为,并不能赋予他们力量,只有心灵的归属才有力量,这样不仅可以驱赶他们心中的自卑,反而,让他们更加坚定的,去面对之后的人生。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卢安克冥思苦想,最后,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拍电影,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通过电影让他们领悟其中的道理,纠正他们的行为。
当电影在班级播放时,这些孩子特别的开心,他们怎么也不会想到,有一天他们居然能拍电影。
在卢安克的带领下,这些孩子慢慢步入正轨,内心也变的更加坚定和乐观,相信这样的孩子,即便学习不好,以后步入社会也不会太差。
卢安克在空闲时间还会帮别人翻译资料,从中赚取一些费用,自己仅留100块钱的生活费,其余全部捐给学校,另外,还有他父母每年给他打的5000块钱,也一并全部捐出。
卢安克每天跟学生们同吃同睡,因为资金问题,他们吃的食物几乎顿顿都是青菜,这也导致十岁的孩子,身高就像六七岁,卢安克也是瘦的皮包骨。
他的事迹很快被人熟知,还被评为2006年感动中国人物,但是对于这份殊荣,他果断拒绝了,因为在他看来,不是他感动了中国,而是中国感动了他。
另外,他不希望自己出名,因为这样孩子的生活,也会受到影响,就是因为他的刻意拒绝,给他引来了很多麻烦。
人是告别心不告别,因为感情没告别嘛,
这个德国小伙,在中国贫困山区支教十八年,没有收过一分钱,并将自己翻译赚的钱全部捐给学校,但因为拒绝中国感动人物评选,被很多人恶意攻击,最后,因为舆论的压力,他不得不选择离开,那么他现在怎么样了?当初究竟发生了什么?
随着卢安克的爆火,很多人给他写信,表示愿意追随他的脚步,当然,也有很多的志愿者前来支教,但孩子刚刚跟他们有感情,就离开了。这种情况,给孩子们带来了无尽的痛苦。
而且他的个人账号每天都有上千条留言。里面有各种攻击、谩骂、侮辱的字眼,甚至还有人攻击他有恋童癖,他不得不躲到学生家里去,因为经常有人找上门去,最后,卢安克不堪重负,精神出现了问题,不得不回德国休息了两个月。
但是一想到,马上就要春节了,这些孩子没有人陪伴,他便再次返回中国,陪孩子过最后一个春节,年后,卢安克与孩子一一告别,在分别的路上,他的心情十分沉重。
卢安克究竟为什么会离开,有人猜测他受不了舆论的攻击,才会选择离开,还有人说,因为他的走红,已经影响到了村民的正常生活,村民不在欢迎他。
其实,最有说服力的,就是因为他的妻子,2010年,卢安克认识了一位中国女志愿者,两人最终携手走到了一起,婚后,两人过着聚少离多的生活。
恰巧这件事情的发生,加剧了妻子让他回归家庭的想法,一边是自己深爱的学生,一边是家庭的责任,如果他依旧选择做志愿者,那他的孩子也会成为留守儿童。
经过再三思考,他艰难的做出了选择,回归家庭。之后,他便从事了教育志愿者的培训工作,还陆续写了《乡村支教手册》和《是什么带来力量》,这两本书深受大家的欢迎。不久之后,卢安克就彻底销声匿迹。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卢安克虽然离开了板烈,但他的精神一直都在,他不断的指引着大家前行,卢安克所教授的学生,如今不管身在何处,脸上始终是坚定自信的神情。
如今,卢安克的学生很多都走出了大山,当提起这个德国老师时,他们满脸的幸福和惋惜,幸福的是,学生时代能够有他的陪伴,惋惜的是,不知道他现在身在何处,过得好不好。
可能卢安克教的学生不会考上好大学,但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也希望卢安克幸福的过完后半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