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位于云南昆明,风光秀丽,每一个季节都尽显自然魅力,明净的湖水涤荡着人们的心灵。它吸引着各地游客纷纷慕名前来,还被盛赞为“高原明珠”。
然而,后来的它却如同陨星坠落,沦为人人厌弃的臭水湖。几经治理,耗时耗力,更耗资高达500亿,只为复原它曾经的模样。
那么,滇池为何从“天堂”跌落到“地狱”?它的治理措施以及效果又是怎样的呢?
一、曾经的“高原明珠”
滇池位于云南高原,属于该省最大的淡水湖,仅仅是它的面积就达到330平方千米。
而它清澈见底,明净至极,水深更是可以达到十多米。
这里是我国闻名遐迩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拥有诸多特色景点,而一切也都是得益于当地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气候环境。
处于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区的滇池也有着让人倍感舒适的温度,从春季到冬季的温度范围大致是从-7度到20度之间,是十分宜人的。
这种气候环境也保证了雨水的充足,而滇池所处的地带又十分低洼,当然是十分适合储存水分的。
这也就为生物们更好地生存提供了优渥的条件。因此,造就了这里生物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其中鸟类众多,滇池孕育了不少珍稀鸟类。
它们生活在沿岸,丰富的地被植物以及水域环境让这些鸟类可以“衣食无忧”,悠然生活,恣情享乐。
再比如鱼类,据说这里的鱼类品种就近乎30种。
像是滇池银白鱼、滇池金线鲃等等,被当地人们称为“土著鱼类”。
环境优美,自然资源丰富,这无不让各地的游客们趋之若鹜。人们不辞万里的路程奔赴而来,只为和美得别出心裁的滇池来一场美好的约会。
见惯了城市的喧嚣,厌倦了现实的生活,人们总是喜欢找一个心灵栖息地。
而彼时的滇池就因为湖光山色,美不胜收,宛若仙境,成为无数人向往的胜地。
碧海蓝天,海鸥翱翔,叫不出名字的鱼儿围绕着人们的脚心游动,而在水中尽情嬉戏的人们喜笑颜开。
凡是领略过此等美景的人绝对大呼“不虚此行”。
因此,这里“高原明珠”的头衔实至名归,也可想而知人们对它的认可与重视。
本是美景,也应是优势,没想到反而因为人们越发地聚集在此地,求发展,谋福利,最终让这一切都化为泡影。
曾经的“明珠”也变得黯然失色,甚至让人们避恐不及。
二、备受嫌恶的臭水湖
20世纪60年代,滇池的发展很明显就上了“高速”。而无非是为了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开始大肆开发。
首先便是大规模地开展“围湖造田”,齐心协力的人们仅仅耗时八个月,就在滇池周边打造出了3.5万亩的农田。
与此同时,人们还大力发展渔业,像是鲢鱼、草鱼、银鱼就引进而来。
后又发展工业,各种工厂陆续建立,大有鳞次栉比之感,让滇池进入了被围堵的局面。
我们不可否认这些工程存在的合理意义,农田固然可以提供充足的粮食,渔业的发展为居民的收入提供保证。
而工厂更让当地的居民生活品质有了十分明显的提升。但同时,它们所带来的弊端正在以极快的速度显现出来。
农田围湖建立,直接就导致湿地的面积大量减少,而这也就影响到了整个生态环境的和谐。
最为直接的后果就是“土著鱼类”的生存备受威胁,数量自然是呈现直线下降。
紧接着,这些外来鱼类也让整个鱼类的生态圈子彻底紊乱,它们放肆生长。
特别是引进银鱼就相当于“引狼入室”,它们让那些珍稀的鱼类几乎面临灭绝。
与此同时,大肆进行与发展的捕鱼业,也对水域造成了十分严重的污染。
而工厂的“副作用”就更不必说了,技术达不到的发展势必会荼毒人们的生活。
那些无法处理掉的污染废水最终流入了湖中,这无疑是最为致命的。
当然,当人们前往这个景点打卡时,也难免会有随意丢弃的垃圾。
它们在湖水中无法被分解掉,越积越多,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滇池的“纯洁”。
即便滇池拥有一定的净化能力,但是数吨位级的废水不断排入,任它再强大也是无力承担。
富营养化严重,蓝藻频发,更为严重的是,它竟然还散发出让人无法忍受的臭味。
曾经的滇池如同坠落在人间的“明珠”,如今竟然沦为一个让人们无法靠近的臭水湖。
除了水域被污染,一个更为可怕的现象也在发生,那就是滇池的面积正在不断减少。
本来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发展,却没想到毁了自古以来就美丽动人的滇池风光,毁了当地人们的“母亲湖”,这样简直就是得不偿失了。
从天堂坠落到地狱,原来竟是因为居民们想要追求更好的生活。
其实,这样的想法无可厚非,只是人们忽视了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发展要注重科学与合理,且要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之上,这才是人们生存的根基。
没有计划,横冲直撞,只懂索取,不懂保护,这样做的后果就是让滇池沦为艰难困境,也让其成为一个天大的笑话。
当然,这更让长久生活在此的居民后悔不迭,身处其中的他们既想要家庭条件变好,又想要让家乡环境保持,只是起初走错了路而已。
既然错已犯下,就不能任由它扩大成为罪过。
三、耗资500亿的拯救措施
人们早就意识到了滇池问题的严重性,但是真正实践起来还是很有难度的。
毕竟滇池的污染问题是涉及到许多部门的,而这又让各个部门之间的工作面临相当大的难度,且错综复杂,涉及面太广,它们无法协调统一地去办这件事。
滇池的改善计划由来已久,真正见到效果,却是很久以后的事儿了。
政府针对工厂排污问题,率先建立了专门进行处理的污水处理厂,数量多达二十座,也建成了超长排水管网。
只是毕竟当时的技术有限,即便如此大动作了,获得的效果却微乎其微。
于是,也就只有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优化净水技术,让污水处理的效果与成果逐渐更好地展现出来。
同时,为了水质进一步得到改善,人们将周边的植被覆盖率进行了大大地提高。
像是人工打捞污染物,河道疏通以及人工清淤等等措施,也在金锣密度地开展,势必要还湖水本来的清净。
而不管是渔业还是工厂也都进行严格管理,避免它们对滇池的生态环境带来更严重的恶果之前,政府也是猛抓狠打。
毕竟,此时再不加大治理力度,那么滇池就会进入万劫不复之地。
在此环境下,不少工厂纷纷关闭。政府甚至直接明令禁止捕鱼,一旦违反规定,那等待他们的只有严重的惩罚。
滇池的治理已经是国家十分重视的问题,不惜耗费百亿巨资,也要完成它的生态修复工程。
但耗时耗力耗资金的大工程却远远没有大家所期望看到的成效,背后的原因大家也都心知肚明。
自然是不断循环的,一旦破坏,想要恢复原貌,那简直比登天还难。
即便是可以逐渐迎来“柳暗花明”的一刻,那也绝对不是三五年的时间就可以恢复如初的。
除了要坚持长久地治理,也要注意坚定地维持。岁月流转,也终会凸显出来一定的成果。
滇池周围的湿地面积在不断恢复,臭味不再,水质清净,周围的空气优良率也都有了质的提升。
而这一切也是让国人为之震惊的,对比前后,变化差异巨大,更让人们无限感慨。
到了2023年6月,蓝藻已经不复存在,处理掉的富藻水就超过了1400万立方米,数据惊人。
而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天蓝水清,四季美丽,一切都逐渐步入了正轨,滇池也重新焕发出引人入胜的“美貌”。
只是需要注意的是,水质的检测结果依然不尽如人意,生物的多样性也没有恢复到原本的程度,整个生态系统更是和之前对比还很脆弱。
可见它的治理成果虽然可以肯定,但是后续的工作必须持续跟进与改善。
所谓“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指的就是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只有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才可以在此基础之上创造无穷的财富。
经济的发展必须和环境的保护相互统筹与协调起来。滇池无疑蕴含着无穷的财富,但对它的保护始终都应该放在最为关键的位置。
结语
曾经高高在上,之后黯然陨落,滇池的变化令人扼腕叹息。所幸人们众志成城,不懈努力,让它重新拥有曾经的美丽容颜,复原了湖光水色、清澈见底的自然景致。
但不容置疑的是,对滇池的保护应该从一而终,不能有任何的松懈。只有对自然拥有足够的敬意,尽最大的努力去保护,才可以让我们的生存环境得以维持。
而经济与环境的发展也应该始终相互维持协调起来,只有这样,才可以爆发出蓬勃的力量,而受益的当然那就是我们众人类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