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本新日军杭州湾金山卫登陆研究】
〖按〗日军第10军第6师团从裴家弄一带上岸,这里是老金山海堤的最西端,向西接浙江省平湖县全公亭镇外海堤。海堤,在江南地区称作“海塘”。今整理金山县志等权威文献的资料,供研究者或者创作者共享。
日军登陆地域内的金山县海堤资料〔日军杭州湾金山卫登陆 刘本新〕
金山海塘古为华亭塘。金山建县后,西段称金山塘。民国初,华亭县更名松江,东段华亭塘改称松江塘。1966年后统称金山海塘。
金山海塘东起缺,西止金丝娘桥,长25.176公里(金山县地段以主塘计,石化厂地段以临海的外塘计)。地处强潮顶冲,是上海市海塘险要部位之一,历史上灾患频繁,咸潮经常入侵。400余年来,海潮顶冲点不断西移,明中叶在缺附近,清乾隆后移至胡家厂(今塔港)一带,道光以后则停留在金山嘴、戚家墩地带,即今西塘地段,海塘修筑重点也随顶冲点而转移,
自唐至清有5道海塘相继沦海。明崇祯年间于缺一带修筑上海地区第一座石塘,后两侧土塘溃毁,石塘也因而废弃。清雍正年间建成三面包土的鱼鳞大石塘和保滩护岸工程,并设立专职管理机构,实行岁修制度,奠定了金山主海塘的基础。
民国时期,加筑混凝土岸墙,但经几次大潮汛,或坍或倾,底脚淘空,危状迭起,除急险的西塘地段有维持性修筑外,东塘及老金山塘长期失修,破败不堪。
老金山塘
定型于元大德五年(1301年),位于金山卫城南0.35公里,西起沪、浙交界的裴家弄,东至金山卫南门青龙港故址与西塘相接,全长6.3公里。大部分为纯土塘,其中0.855公里有块石护坡。
明成化七年(1471年)大风海溢,塘颓废。
成化重修后,由于青龙港口堵塞,金山卫南海岸反坍为涨,200多年未见险工。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全线培修一次。乾隆初,海潮顶冲点西移,沙滩遭到冲刷。乾隆二年(1737年)、六年、十四年3次加筑外坦坡,增高加厚。其后海潮仅至沙滩,除伏秋大讯外,塘身不受威胁。
民国时期,老金山塘长期失修,至解放前夕,塘面最狭处仅1米。金山卫城南的海塘,简称卫南塘。
70年代初,国务院批准在卫南滩地上围堤建造上海石油化工总厂。石化内塘即第一次围筑的海塘。北距老金山塘500一1800米,西起沪、浙交界的裴家弄,东至戚家墩,全长8.376公里。
外塘
在西塘主塘之外,原是大片陆地,与大金山相连,随着海岸不断侵蚀后迟,唐、宋两道古塘相继沦海。元大德五年(1301年)重筑,明成化八年(1472年)堵塞通海诸港重修加固。
明万历后,海潮顶冲点西移至缺附近,西塘岸外潮势相对较弱,明成化加固以后,200余年未见险工。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胡家厂(今塔港)以东土塘坍毁,内移0.5—1公里另筑土塘,东至华家角(今奉贤县境),西至胡家厂与元大德老塘相接。雍正二年(1724年)七月潮灾,康熙土塘连同胡家厂以西至戚家墩的大德老塘同时坍毁。清廷派吏部尚书朱轼查勘,决定自金山嘴至华家角全线内移l——2公里另筑新塘(即今西塘主塘)。
雍正五至十二年(1727~1737年),陆续在主塘外修建“外护土塘”,与主塘平行,长7467.6丈(24.892公里),雍正八年并在其外坡加筑四桩四石护塘坝(后称玲或坝),自戚家墩至胡家厂,长2347.3丈(7.824公里)。
乾隆、嘉庆年间海潮顶冲点西移至胡家厂、林家嘴、金山嘴、戚家墩一带,护塘坝、土塘不断被风潮损坏。自乾隆七年至道光十一年(1742~1831),共大修28次。道光十五年(1835年)六月,外护土塘戚家墩至胡家厂段被毁,光绪十九年(1893年)六月,胡家厂至杨公庙段又被毁。至此,西塘仅剩单塘一道。
西塘主塘
系包石土塘,为雍正二年(1724年)大潮毁塘后内移重筑而成。由吏部尚书朱轼设计,先于两处险工地段改建石塘,其余仍筑土塘,雍正四年(1726年)开工,历3年完成。雍正五年十二月,渝令全线改建石塘,并派太仆寺卿俞兆岳总理塘工。雍正八年,石塘自金山嘴向西延伸,筑至龙珠庵,雍正十三年全线完工,全长7128.36丈(合23.76公里,包括今东塘主塘及奉贤、货境内的部分)。
道光十五年(1835年),外塘冲毁,在巡抚林则徐主持下,对主塘采取加固措施。翻筑忠信庙以西土塘,石塘上增土加厚,坡外垒筑护塘坝,并在龙珠庵西筑盘头石坝,塘外加筑护滩坝及挑水坝(均于民国20年潮灾中被毁)。道光十七年十一月开始施工,至次年九月竣工。
咸丰以后,清廷忙于对付太平天国起义,“塘复大坏”。同治七年(1868年)四月,分三期大修,并加筑拦水坝,至十一年竣工。十二、十三年又添筑两段拦水坝。
光绪二至七年(1876—1881年)屡遭风潮冲击,险工迭出,光绪八年十月大修,次年五月工竣不久,即遭风潮冲毁,光绪十年,再修。光绪三十年捞取崇祯坍塘废石,在第一段土塘外缘加筑条石塘150丈(500米),光绪三十二年二月竣工。宣统末年(1911年)异常风灾,一至九段护塘桩石被冲得几无完处。民国初,分年代修,把原来多层桩石改为一层,暂保巩固。
自民国元年至16年(1912一1927年)九次修筑,共修桩石工3373.2丈、(1124.4米),耗资13.05万元。
民国19年(1930年),建第三段(新江桥一邬家埭)混凝土插板式岸墙2100英尺(640米),次年工未毕即遭特大潮灾摧毁,修复工程于民国21年完成。民国23年成立江南海塘工程处,抢修风潮造成的险工2683米,耗资21.75万元。
民国24、25年又两次续修。竣工后据江苏省建设厅查勘:“新修两段石坡泥土均呈沉陷,未及修建之处经风浪袭击,更形残毁。”
抗日战争时期,西塘破坏严重。金山嘴地段,塘身已剥蚀近30米,石塘蕊外露,沪杭公路路面被毁。抗战胜利后,行政院水利委员会及美国“援华善后救济总署”拨工款物资,举办三期工程大修。
第一期工程,成立江南海塘工赈处,金山嘴设工务所,由当地人士组成金山嘴海塘委员会,动员灾民9193人承担土方工程,民国35年5月18日开工。同年6月,江苏省建设厅设海塘工程处,原工贩处由该处统一领导,招商承建荒墩、金山嘴、戚家墩3处重力式混凝土工程,12月竣工,完成岸墙1591.7米。抢修土塘土方2027.6立方米。
第二期工程,于民国36年4月开工,9月竣工,筑成夹石混凝土岸墙627米。
第三期工程,于民国37年11月8日开工,工程时停时续,至翌年4月底,仅完成戚家墩桩石工198米,头图庙、杨公庙两处夹石混凝土工程1152.3米,开支金圆券692.17万元。
东塘主塘
与西塘原为同一道海塘,清道光年间开始划分为东、西两塘。原至华家角,1950年5月经政务院批准,将缺以东划入奉贤县,今东塘主塘,西起杨公庙,东至缺,与奉贤县海塘相接。长4.19公里。
明成化八年(1472年),在元大德塘基础上大修以后,这段海塘70多年未见险工。嘉靖中叶(16世纪50年代),潮流顶冲点移至缺附近,万历三年(1575年)开始出现溃塘。祟帧六至七年(1633—1634年),两年之内连溃5次。祟帧七年,松江知府方岳贡仿盐官构筑石塘289丈。崇祯十三年,又在东西两侧接筑258.22丈,垒石10一12层,耗银47977两。是上海市海塘建石塘的开端。石塘虽坚,但不足2公里、两侧土塘仍不断溃决。清顺治十一年(1655年)始,石塘迭遭冲击,终于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废弃石塘,内移另筑土塘。
康熙土塘筑后仅17年,在雍正二年(1724年)遇到一次大风潮,即被冲坍。雍正四年,内移125—325米另筑。对3段险工,改建石塘,其余仍为土塘。历时3年完工。雍正六年起,全线改建石塘,至乾隆十二年(!747年)建成“包石土塘”(参见上章)。乾隆以后,塘外开始涨滩,修筑的重点转向西塘。
2023-11-11于上海龙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