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我听歌,遇到喜欢的会慢慢听,进而了解歌曲背后的故事,音乐的脉络,等等。一首歌是冰山一角,有时候潜下水去,会发现竟然有那么大一坨。于是收获了很多乐趣。
这也跟资源有限有关系。除了少得可怜的cd,上网也挺费劲。上学那会儿宿舍里上网还得拨电话,网速只有56k,还贵,一个月上网大几百……所以找来的歌,得物尽其用。那时候有个软件叫napster,下歌用的。我最早就是在那上头听到的Radiohead。
后来,各种流媒体音乐平台多了,听歌是方便了,但大多就是过了个耳朵。也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对一首歌就不怎么追根刨底了。
直到去年Bob Dylan出了一本书,《现代歌曲的哲学》(The Philosophy of Modern Song)——本以为得了诺贝尔之后他会先出自传《编年史》的后续,结果不是。
起初看书名我以为是那种乐评论文式的写作,等拿到书一翻,嘿,这不就是把他那个电台节目给文字化了嘛。
在2006年5月的时候,Bob Dylan开启了一个名为《Theme Time Radio Hour》的电台节目,每期有一个主题,比如“天气”、吻”、“金钱”、“狗”、“花”,等等。每期节目都由一个慵懒磁性的女声开头,很有气氛:
“It's night time in the Big City... ”
Dylan会在节目里播放一些老歌,每首歌他都会有三言两语的介绍或评论。觉得不过瘾的,可以顺藤摸瓜,去找更多关于那些歌的故事和信息。印象里,我就是因为Dylan这个电台节目,才开始更多地去了解Frank Sinatra、科尔·波特、Muddy Waters……那些与Dylan同一个时代,或者比他更老一辈的音乐人,他们同样是一笔笔音乐文化的财富。
Dylan这个节目一直做到了2009年,一共102期。
事实上,Dylan在2009年推出新专辑《Together Through Life》的时候,3碟精装版的其中一张,就收录了他一期电台节目,那期主题是“朋友和邻居”。
有点说远了,说回这本《现代歌曲的哲学》。
之所以要介绍Dylan这个电台节目,我其实是想说。能源源不断创作的Dylan,他的灵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他看很多书,也听很多音乐,这些东西一直都在滋养他。想了解他的创作,他的电台节目,他在节目里放的歌也是一个很好的窗口。
而这本《现代歌曲的哲学》,恰恰就像是一个精华版的文字版电台节目。只不过它没有一个固定的主题。
这另一方面也促成了Dylan选歌的自由,以及他写作的自由。他在书里一共选了66首歌,有的是耳熟能详的经典,有的可能对年轻一代乐迷来说有些陌生,但也许你听到了会发现——原来是这首。
几乎每首歌Dylan都会用两种方式来介绍。
一种偏客观事实,wikipedia式的讲述;另一种则有趣得多,Dylan会在字数有限的篇幅里,有意无意地显露他文字的才华,有时候他会写那首歌给他带来的感受,有时候则给唱歌的人来了段小传或侧写,像是一篇微型的小说。
你看他描述Willie Nelson唱歌,说他是“就算唱本电话本也能让你流眼泪——”
再看他说Bobby Darin,“一定要说的话,这家伙什么都能唱。但是,变色龙有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不是亲眼看着它们变色,它们给人的感觉就和普通蜥蜴没两样……他把每一首歌都唱得好像自己人生的最后一首歌,虽然这并不能解释他的多重角色。”
也许小书博主们可以学学Dylan怎么夸人,这样我们就不会一打开app就是满屏的“绝绝子”、“天花板”了。
对音乐和流行文化,Dylan也有严肃的分析,比如他说到:
“现在很多东西都是这个问题。现在,一切都显得太‘满’了,无论什么,都有人用勺子一口一口来喂我们。所有的歌唱都是一件事,而且是一件具体的事,没有细微的变化与差别,没有神秘感。也许正因如此,如今的音乐已不是人们寄托梦想的所在;空气无法自由流动的环境里,梦想只会窒息而死。 不仅仅是歌曲,电影、电视,甚至是衣服和食物,所有的东西都被细分营销和过度夸大。菜单上的每一道菜前面都有半打形容词,都是为了精准击中你那社会的/政治的/人道主义的/附庸风雅的/热爱美食的消费痛点。享受这道用自由放养畜肉做成的、浸透孜然、点缀椒粉、还原祖传风味的餐品!其实有时候还不如直接说‘培根生菜番茄三明治’就好。” Bob Dylan,《现代歌曲的哲学》
说得很痛快。
但如果我们把Dylan抬出来,躲在他背后开始骂人,也许就错失了这本书的好意。
也许,大问题可以交给这个家那个家们去研究和讨论。 作为一个个体的人,不妨回想下,我们听音乐、看书、看电影,最沉浸最快乐的记忆是什么。
Dylan这本书我是慢慢看的。每看两三篇,我就找来他所介绍的那首歌的更多的背景资料来看,或者多听几首那位音乐人的作品。
书里第23首,Dylan介绍的是Marty Robbins的《El Paso》。
你不妨点开来听一听。
有没有人是跟我一样,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是在《绝命毒师》的最后一集。
记得吗?“老白”逃跑成功,本可以过上逃亡者的生活,但他最终决定,那不是他想要的结局,于是又开车返回自己的实验室。在车里,他翻出一盘磁带,那盘带子是Marty Robbins的,接下来闪回“老白”过往的经历,画面的伴奏音乐,正是《El Paso》。
再细心点。你会发现,这一集的名字叫《Felina》,把字母顺序调整一下,就是“Finale”,结局的意思。
事实上,Felina还是“Feleena”的变体。Feleena是《El Paso》这首歌的一个人物,一位姑娘的名字。
Bob Dylan在书里介绍了《El Paso》的故事。
这首歌是以第一人称写的,主角是一个牛仔。他在边境小城El Paso的一个小酒馆爱上了一个叫Feleena的墨西哥舞女,并且杀死了情敌,又偷走了马匹,成为亡命徒,但后来,对爱的渴望超过了死亡的恐惧,对Feleena的思念让牛仔又回到了El Paso。
在El Paso,牛仔如预料之中遭人追杀。
最终,他见到了爱人Feleena,但也死在了Feleena的怀里。
这也是一个“老白”的故事。
看完Dylan的介绍,我有点意犹未尽。于是上网继续查找《El Paso》以及Marty Robbins的故事,结果,查出来,在《El Paso》之后,因为这首歌的成功,Marty Robbins竟然还写过“续集”。
《El Paso》是1959年推出的。
1966年,Marty Robbins推出了一首《Feleena (From El Paso) 》。这次是讲述了墨西哥舞女Feleena的故事。
从这首歌里我们得知,在那位牛仔死在Feleena的怀里之后,Feleena也立即用他的枪结果了自己的生命。
自此,这对情人的鬼魂一直飘荡在了El Paso的上空。
过了十年,在1976年,Marty Robbins又写了一首“续集”,叫《El Paso City》。
这首歌是以一位乘客的角度叙述的。他有一次乘坐飞机飞过El Paso的上空,这让他想起了很久以前的一首歌,以及那位牛仔的故事。他不记得那首歌是谁唱的了,但冥冥中他又觉得跟这首歌有很神秘的联系。
于是他突然想到,那位死于情人怀中的牛仔,会不会就是自己的前世?
创作了这一系列“El Paso”之歌的Marty Robbins,是在1982年去世的。据说,他死前还想再写一首“续集”,那首歌叫《El Paso之谜》。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儿。
对了,Bob Dylan这本《现代歌曲的哲学》是有中文版的,前些日子出了——书名《答案在风中飘》,“现代歌曲的哲学”是作为了副标题。
·love·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