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之獬,生于明末清初,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他出生于山东博山白塔镇大庄村,在明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出生,卒于清朝顺治四年(1647年)。他的一生充满了大起大落,以及巨大的波折,为历史所罕见。
孙之獬的官职之路充满曲折。他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中举人,随后在天启二年(1622年)再次中进士,成为翰林院庶吉士。随着他在官场的崭露头角,他与阉党的联系日益紧密,特别是在魏忠贤执政的时期。魏忠贤当权时,孙之獬得以升任翰林院检讨,职务逐渐上升。然而,命运多变,崇祯元年,魏忠贤倒台,刘鸿勋主导下销毁由阉党编写的《三朝会典》。孙之獬却勇敢地反对销毁此书,这使他备受朝廷排斥,于当年八月份被削籍,被迫回到老家博山。
清军入侵后,孙之獬率领全家积极迎接他们的到来,这与其他降清的清朝旧官员截然不同。他们积极剃发换装,以适应清朝的服饰和风俗。清廷在所到之处面临强烈的抵抗,但对于孙之獬这一空前举动却感到欣然接纳,甚至封他为“礼部侍郎兼翰林院侍讲学士”。然而,孙之獬的一项建议却引发了一场历史上的悲剧。当他穿着满族服装进入朝堂时,他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局面。
历史上,即使蒙元铁骑征战中原,也尊重各民族的服装选择。吴三桂等投降者也穿着汉服,坚守汉人的传统。然而,孙之獬身为汉人穿着满族服装,引起了朝廷内外的轰动。他首先试图融入满族官员的行列,但被满族官员拒之门外。然后,他转向汉官行列,却遭受冷嘲热讽,再次被排除在外。
孙之獬对此感到愤怒,一怒之下向朝廷上书,提议清朝应该在所到之处统一剃发留辫,即让全国的汉人都穿满族的装束。这一提议让清廷深感震惊,多尔衮决定采纳孙之獬的建议,于顺治二年(1645年)6月颁布了“剃发令”。根据这一令,清军所到之处的文武军民都被要求在十日内剃发留辫,不从者将受军法制裁。这一剃发令引发了一系列悲剧事件,包括嘉定三屠和扬州十日的惨案。
在清军的队伍中,总是跟随一群挑着担子、带着剃头工具的“剃头匠”。如有不从者,清兵会立刻将反对者的头颅砍下来,挂在担子上以示威慑。这些事件在孙之獬的提议下上演,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黑暗篇章。
然而,孙之獬的官运却出奇地亨通。他先后担任了招抚江西提督军务、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翰林院侍读学士等职务,并在之后得意洋洋地回家省亲。然而,命运的轮回似乎注定了孙之獬的结局。
就在他回家省亲的时候,山东爆发了由谢迁领导的农民起义。作为一个被称为“衣锦还乡”的官员,孙之獬成了谢迁的农民起义军的目标。他在通衢街头遭到抓获,被剥光衣物,头发一根根被扯下来,然后用针扎满头皮和身体,直至血尽而死。随后,他的尸体被肢解,暴露在街头。
这个悲惨的结局让人不禁感叹命运的无常。即使为清廷立下汗马功劳,甚至以生命为代价,孙之獬也没有得到清廷的褒奖,连最基本的抚恤都没有得到。当时的朝廷对于孙之獬的死因存在两种意见。侍郎陈名夏和金之俊建议给予抚恤,以表彰他的忠诚。然而,马光辉及启心郎宁古里主张不应给予抚恤,认为他的提议导致了剃发令,引发了一系列悲剧。
最终,顺治皇帝采纳了马光辉的建议,没有给予孙之獬任何旌表和抚恤。孙之獬的一生充满了曲折和争议,他的名声也因其特殊的行为而备受争议。尽管他曾为清廷效力,但他的最终命运却让人深感反思。
他的故事也成为了历史上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复杂性和动荡。值得一提的是,与孙之獬同时代的蒲松龄,在他的著作《聊斋志异》中写下了一则寓意深刻的故事,名为《骂鸭》。这个故事与谢迁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对待孙之獬的手段相似。故事讲述了一个小偷偷吃了别人的一只鸭子,结果身上长满了鸭毛。鸭子的主人出面痛骂小偷后,小偷才褪去鸭毛。这个故事隐喻了孙之獬的自私行为最终导致了他的悲惨结局。
尽管孙之獬曾在清朝立下汗马功劳,但他最终成为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甚至没有在清史中留下特别的传记。他的一生充满了起伏和命运的变迁,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具讨论价值的人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