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有大动作了!
近段时间,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官方发布其常务委员会关于废止《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推进四大片区工业布局调整的决定》。
也就是说南京将重新重视传统产业的支柱作用,坦白讲,当得知南京作出这项决策的时候,我一下从沙发上弹了起来。
因为在2014年的时候,南京市人大常委会关于推进四大片区工业布局调整作出了决定,大致的意思就是南京四大片区产业结构偏重,能耗高、污染重,经济效益不高,已不能适应南京产业结构布局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按照当时的规划,四大片区在2015年前中小企业整治工作基本完成,2018年前重点骨干企业搬迁工作全面启动,中小企业基本全部关停,2021年前重点骨干企业搬迁建设项目全面启动,部分重点骨干企业完成搬迁转型工作,2025年左右工业实现全部退出。
这项决定过了快十年后被废除了,在当下很多城市都在干腾笼换鸟、产业转移的大环境下,我非常佩服南京的勇气。
2014年,南京为什么会决定对四大片区工业布局进行调整?
看一组数据就知道了,2014年,南京的一产占比为2.5%,二产占比为41.7%,三产占比为55.8%。
当时南京的工业路线是调结构、重生态,其目的是调轻调优工业结构,随后南京的二产占比一路下降,到了2022年,南京的二产占比仅为35.9%。
其实35.9%的二产占比对于第三产业为主导的城市来说并不低,比如杭州二产占比30%,成都二产占比30.8%,但对于第二产业为主导城市来说就很低了,比如苏州二产占比48.1%。
所以这是非常明显的信号,预示着南京要回归工业,加大二产占比,包括传统产业。
南京为什么要这样做?原因很简单。
第一,长三角竞争十分激烈,产业升级转型并不是那么容易,在我国东部传统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趋势下,南京还未做到完全转型升级的情况下,就去传统产业是有风险的。
第二,南京更适合玩第二产业,除了南京有结构偏重的老传统以外,还有就是南京人口增量不够,从第7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来看,2010年到2020年,南京的人口增量是低于合肥的,就更别说和上海、杭州、苏州等城市比了,2022年,南京的常住人口为949万,仍然没有超过1千万。
要知道人口数量对第三产业的推动作用是非常大的,但是南京人口增量不多,影响着第三产业的潜力市场,与此同时,南京去工业又导致二产占比又下滑,这是南京不想看到的,所以回归工业,是南京极为重要的一步棋。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不利好南京都市圈呢?
2021年2月,南京都市圈正式获得国家批复,成为我国首个国家层面正式批复的都市圈,值得一提的是,南京都市圈是跨省的都市圈,成员有南京、镇江、扬州、淮安、马鞍山、滁州、芜湖、宣城和常州的溧阳、金坛。
都市圈的意义是什么?一是打造一小时通勤圈,让都市圈各成员联系更加紧密和便捷,二是都市圈其他成员能吃到核心城市产业转移的红利,同时以都市圈为圆心,形成阶梯式互补式的产业布局。
南京都市圈批复后这两年,南京都市圈很多成员都在积极承接南京的产业转移,那么如今南京重新开始重视传统产业后,会不会影响未来南京都市圈的产业转移呢?
其实从十三五到十四五,就能清晰的看见南京路线的转变。
在南京十三五规划里,提到了三次产业比例由2010年的2.7%、45.4%、51.9%优化为2.4%、40.3%、57.3%,金融业、文化产业、旅游业成为经济支柱产业,六类九大战略性产业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石化、钢铁、建材等三大传统产业之和。
而在南京十四五规划纲要里,将汽车、钢铁、石化新材料、电子信息产业称为“四大支柱产业”。
综上所述,很显然,目前南京这一决策就是防止把旧动能转移出去的同时,新动能又没有形成支柱产业,从而影响城市的经济结构。
南京这一决定在全国来说可能并不是唯一,后续可能还有其他城市会跟上,其实重回传统产业也是一种选择,拭目以待吧。
不知道大家怎么看?欢迎讨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