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15的研发之路可谓充满艰辛。由于我国在军舰研发方面起步较晚,航母舰载战斗机的研发历史相对空白。尽管歼-15在某种程度上被视为歼-11B的衍生型号,但仔细观察,二者在许多关键细节上存在显著差异。
由于舰载战斗机与陆基战斗机在用途上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在设计和制造方面只能进行参考,歼-15在许多方面采用了创新技术。例如,起落架、折叠式主机翼和平尾等方面的技术都是国内首创,其详细研制过程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可以说,研制歼-15就像研制一款全新的战斗机一样,这也使得其价格自然而然地上涨。
起初,中国并没有计划自主研发舰载战斗机,因为这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最终结果也不确定。最初,中国的目标是购买俄罗斯的苏-33舰载战斗机。然而,当中国提出购买苏-33时,俄罗斯似乎十分谨慎,一直不愿将其出售给中国,这导致最初的研制过程并不顺利。
然而,与此同时,乌克兰传来了好消息。原来,乌克兰军方在其废弃的武器库中发现了一架废旧的战斗机,经过辨认后,恰巧是中国一直在寻找的苏-33舰载战斗机的原型机。虽然这架战舰已无法起飞,但零件都还完好,中国决定将其带回。然而,俄罗斯军方得知后强烈要求乌克兰不得随意处置这架战斗机,更不允许其出售给中国。最终,乌克兰在金钱的诱惑下选择妥协,这架原型机才艰难地来到中国。
购买、研发、创新、细化、测试,所有这些步骤使得歼-15的身价急速攀升。然而,即使歼-15实现量产,其价格也不太可能大幅下降。与此不同,美国的F-35曾经也经历了类似的过程,最初的F-35单价也曾达到上亿美元,但随着量产增加,价格逐渐降低。然而,歼-15和F-35之间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为适应海上作战需求,歼-15不久后开始研发改进型号,诸如歼-15D和歼-15T,这些改进提高了生产成本。因此,仅仅通过量产,很难降低歼-15的生产成本,如果未来有更大的改进,歼-15系列的价格可能会进一步上升。相比之下,歼-16已经量产超过300架,生产速度越来越快,单价自然也逐渐降低。
然而,在航母上,歼-15T的性能仍然无法与之媲美。作为专门设计用于海上作战的舰载战斗机,歼-15T具有高达120吨的载弹量和1500公里的作战半径,在整个舰载战斗机领域中独具优势。与之相比,歼-16在某些方面无法与之竞争,因此价格上的可比性自然较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