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琴作为一种外来的弦乐器,自明代传入中国后,很快在扬州等地流行开来。
扬州作为清代南方的经济、文化中心,洋琴音乐在这里得到长足的发展,并通过各类民间曲艺向全国传播,成为许多地方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可以通过了解《续扬州竹枝词》和各地方曲艺中洋琴的使用,探讨洋琴在扬州的发展历程及其对民间音乐的重大影响。
《续扬州竹枝词》是林苏门对董伟业《扬州竹枝词》的仿作,其中第77首诗提到了洋琴。
诗中描写扬州的少年们成群结队抱着洋琴取乐,唱着网调民歌。这直接反映出乾隆时期洋琴在扬州非常流行,已经成为青年娱乐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乐器。
另外,扬州小调中也大量使用了洋琴伴奏。这与当时宫廷音乐中也使用洋琴来演奏扬州小曲吻合可以看出,从民间到王公贵族,洋琴都已经成为扬州最受欢迎的乐器。
王万清是扬州小曲的大师,他保存的清代早期蝶形洋琴,证明了洋琴是当时扬州小曲的主要伴奏乐器。
在扬州小曲的影响下,许多地方的民间曲艺也采用了洋琴伴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性曲艺。
这些受扬州音乐影响的曲艺有:
恩施扬琴,流传于湖北恩施等地,也称“洋琴”。操洋琴者被称为“坐统子”,负责指挥全场。广西文场,以洋琴为主要伴奏乐器,并加上多种民族乐器,流传于广西一带。
徐州琴书,原称“丝弦”,演员自己弹奏洋琴伴奏,流传于江苏徐州。山东琴书,也称“打洋琴”或“唱洋琴”,起源于民歌联唱,后来发展成化妆戏。云南扬琴,融合了云南的传统说唱与从扬州传入的洋琴音乐。
这些地方性的曲艺无不源于扬州小曲,都将洋琴作为重要或主要的伴奏乐器,形成了中国音乐发展史上一个以洋琴为标志的区域音乐流派。可以说,扬州小曲对民间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洋琴从明代传入中国后,很快在扬州等地流行,并作为扬州小曲的主要伴奏乐器,通过各种民间曲艺向全国传播开来。
在这一过程中,洋琴逐渐本土化,成为中国音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丰富了中国的传统乐器,推动了各地区域音乐的形成,也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从这个角度看,扬州及其音乐在洋琴传入和传播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洋琴的发展历程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一个缩影。
当我们赏析传统歌曲时,可以思考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影响,并学习借鉴其中积极因素,使中华音乐文化日益丰富多彩、绚烂夺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