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哈萨克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的交界带,有一条古老的河流由东向西北横穿而过,这便是塔拉斯河。在一般的中亚地图上,人们甚至很难找到这条全长不过500余公里的小河
在河谷中游左岸的平原地带,坐落着一座以它的名字命名、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塔拉斯(唐代译名为“怛罗斯”)。
塔拉斯河的位置
公元751年(唐天宝十年),这里发生了一场激烈的会战,交战一方为镇守西域的高仙芝率领的唐军,另一方是将领齐雅德统率的大食(阿拉伯帝国)军队……
一、怛罗斯的地理位置
中亚最重要的两条河流是阿姆河与锡尔河,两者注入咸海。阿姆河(汉籍古称乌浒河)以南,向西南一直延伸到伊朗卡维尔沙漠,历史上称为“呼罗珊”,大致相当于今伊朗东北部、土库曼斯坦地区。呼罗珊地区的主要城市有内沙布尔、图斯、木鹿等。
锡尔河(汉籍古称药杀水)和阿姆河中游之间的地区称为“河中”(以日后西辽在这里建立河中府得名),相当于今乌兹别克斯坦大部、哈萨克斯坦南部和塔吉克斯坦西北部草原地带。布哈拉、撒马尔罕和玉龙杰赤是这里的著名城市。
这里地势平坦并有很多绿洲,有最古老的绿洲城市,系索格底亚纳与波斯地区之间的贸易中转站,成为欧亚大陆东西贸易的重要地段。
河中地区位置
这一地区的桥梁作用在张骞通西域开通丝绸之路后变得日益突出:汉地商人从长安(或洛阳)出发,经过河西走廊,穿越西域并跨越葱岭(帕米尔山脉)后继续西行,便进入了粟特人居住的河中地区。
从河中地区的名城撒马尔罕向西南行,出卡拉库姆沙漠便到达了呼罗珊最东部的城市木鹿,经由此地继续向西穿越伊朗高原,便可直抵“新罗马”君士坦丁堡,将地中海世界与中原帝国连接在一起。
二、唐朝为何重视河中地区
公元6世纪后期,突厥可汗们建立了领土广阔的游牧汗国,从黑海一直延伸到中原王朝的边境;自玉门关以西丝绸之路的所有道路均已被它控制,所有的绿洲城市国家都是它的属国。
突厥人控制中亚,对中原政权而言并不是一个好消息。崛起的突厥、吐谷浑诸族与中原的关系是极不稳定,阻断贸易路线,将对中原政权在政治、经济上造成严重损害。
丝绸之路
因此,隋唐两代皆在中原(及江南)稳定后积极经略西北。尤其是唐代,在政治和经济两方面都需要牢固地控制西域。一方面,控制西域、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也关系着唐朝的切身经济利益。
唐廷通过丝绸之路对过往胡商征税,所征收的税额竟然可以满足数以万计的军队的供给;由于丝绸之路的繁盛,随之而来的各种服务业自然兴盛;大量西方货币与奇珍进入唐朝。
另一方面,当时“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而河陇地区的畜牧业更是在当时唐代的畜牧业中占支配地位,西域则是保卫河陇地区的第一道屏障。
唐朝以太宗、高宗两代之力终于消灭了东、西两个突厥汗国,取代了他们在亚洲内陆的霸权,建立起了其对西域的统治。
丝绸之路上的集市
除了东部的伊州(伊吾,今哈密)、西州(高昌,今吐鲁番)和庭州(轮台)实行与内地相同的州县制外,西域的大部分地区都处于安西都护府的节制之下。
三、安西都护府如何安西
显庆三年(658年),唐朝移安西大都护府于龟兹,以龟兹地区作为统辖西域的中心,管辖着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大军事重镇,其范围包括今整个塔里木盆地和帕米尔以西的广大地域。
最初统治西域,唐朝并未派驻大批军队,防御力量薄弱,以至在与西突厥、突骑施、吐蕃的争夺中,安西四镇时废时设,安西都护府一度退至西州。
直到长寿元年(692年)十月,王孝杰大破吐蕃军队,收复四镇后,向朝廷奏言增兵西域,长期屯戍留守,以固西陲边防。武则天“用汉兵三万以镇之”,建筑城池、关戍、烽燧,将西域地区纳入唐朝统一军政体制。
唐安西都护府
至于安西都护府控制的兵力构成主要分为三部分:唐帝国中央直属军、羁縻都督军和小国地方军。中央直属军主要指唐朝派驻到西域各地的驻防兵,如唐朝在龟兹的驻军。
羁縻都督府指归附唐朝的各地方势力,都督府的大都督一般由羁縻国首领担任,兵力来自本地方民族征召。安西都护府与“缘边及襟带之地”设置的都督府互相配合、互相补充,管理边境地区。
小国地方军指在唐中央军实际控制地区的农耕小国的军队,如于阊国,不仅有唐朝中央军在此驻防,亦有于闻本国军队的存在。这些小国地方军的兵力同样来自本国。
四、大食如何将手伸向河中地区
当然,大唐帝国在内陆的统治地位并不是没有挑战者的。从青藏高原崛起的吐蕃势力也北上东进,成为唐廷劲敌。与此同时,另一个从远方兴起的帝国也将触角伸到了中亚,这就是阿拉伯帝国,唐代称之为“大食”。
阿拉伯帝国大规模扩张的序幕在第二任哈里发欧默尔(634—644年在位)时代拉开,不到30年,萨珊波斯帝国便已宣告灭亡,而东罗马帝国也丢掉了一半的土地。
阿拉伯军队
阿拉伯人从侵入伊朗时起,就提出了征服阿姆河以北的中亚地区的任务。从663年起,以巴士拉为基地,花了近8年时间(663-671年)彻底征服了呼罗珊地区——萨珊波斯帝国最后残存势力所在。673年以后,以呼罗珊为基地,开始了对中亚的征服。
同时,唐帝国对西突厥汗国的毁灭性打击给阿拉伯人进入中亚以可乘之机。脱离了西突厥的保护伞,粟特人的国家无力对抗阿拉伯的铁骑,何况这些国家彼此之间还在钩心斗角。
结果,681年,大阿拉伯军队进入粟特并占领了撒马尔罕。683年,呼罗珊新总督萨勒木已在布哈拉驻军。不过在此后很长一段时期,阿拉伯人的扩张止步于锡尔河。
直到哈里发阿卜杜勒·麦立克统治时期(685-705年),阿拉伯贵族才下定决心夺取河中地区,开启阿拉伯征服史上的第二个时期。705年,彻底征服河中地的任务被交给了呼罗珊总督屈底波。
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屈底波连续攻占了吐火罗斯坦的首府巴里黑及撒马尔罕、布哈拉、塔什干及花剌子模等大片土地。714年,屈底波出兵费尔干纳,阿拉伯人的兵锋几乎抵达喀什,将阿拉伯帝国在东方的扩张活动推到了顶峰。
突骑施(“异姓突厥”)政权的兴起更使阿拉伯人面前出现了一个劲敌。724年,阿拉伯军队攻拔汗那,围渴塞城,遭到突骑施可汗苏禄之子尔微特勤驰袭,阿拉伯军队狂退,在锡尔河(药杀水)又遭粟特人军队攻击,伤亡重大。
阿拉伯帝国的扩张
727—729年间,河中爆发反阿拉伯人起义,苏禄又一次入援,“把阿拉伯人赶过了阿姆河,甚至布哈拉也被其攻下”,“突厥人甚至攻掠到了呼罗珊”。
此后,盛极一时的突骑施改变了对唐廷的恭顺态度。734年夏,苏禄率军围攻疏勒,大有吞并西域之势。这对唐帝国在西域的统治构成了威胁,于是出现了“唐朝与大食计会连兵”,在东西两面几乎同时对突骑施实施军事打击。
在737年,阿拉伯方的呼罗珊总督阿萨德发兵进攻河中的撒马尔罕,但未能占有其地。同年,阿萨德征集大批军队,在哈里斯坦(Kharistan)附近的会战中,大破苏禄与粟特人的联军。
738年夏,苏禄死后,突骑施内乱频发,最终走向崩溃与灭亡。到740年左右,阿拉伯帝国重又控制了河中各地。这一时期的河中国家通称为“昭武九姓”,包括康国、石国、米国、何国、史国等众多粟特人小国。
五、大唐与阿拉伯缘何会起冲突
这时,阿拉伯帝国经历了改朝换代的剧烈动荡。747年,一个获释奴隶阿布·穆斯林率众在呼罗珊起义。到了两年后的749年,倭马亚王朝军队已经被打得溃不成军。
起义者占领库法城后,于749年年底在库法清真寺宣誓拥戴阿布·阿拔斯,是为阿拔斯王朝的第一任哈里发。由于这个新王朝的旗帜尚黑色,在中国史籍上被称作“黑衣大食”。
黑衣大食
由此引发的国内动荡也波及了并不驯服的中亚河中地区,布哈拉的驻军发生了哗变,“昭武九姓”也趁机响应。为应对帝国东部边疆的变乱,阿布·阿拔斯委派阿布·穆斯林出任呼罗珊总督。
他命令手下大将齐雅德·萨里率领新王朝的统治支柱——精锐的呼罗珊军队进入河中地区,镇压了布哈拉等地的叛乱。
另一方面,唐廷也企图利用阿拉伯国内的混乱形势,“重新规图河中”,全面恢复阿拉伯人进入中亚前唐朝在葱岭外的势力范围。
作为安西节度使的大唐名将高仙芝刚刚在帕米尔高原“深入万里,立奇功”,对吐蕃势力取得了一系列惊人的胜利,这为他在西方赢得了“山地之主”的美誉。
高仙芝率兵首先进攻在河中地位最重要的石国。这个国家位于今天的塔什干,农业发达,地处中亚商贸中心与交通枢纽,不是西域一般的小国。
658年,该国曾为安西四镇之一的大宛都督府,唐廷授其王为都督。713年,唐廷正式册封其统治者为石国王。石国很可能实行双王制,虽然其中一位国王亲唐,得到唐帝国册封,但另一位则亲阿拉伯人。后者在该国占据优势,所以导致了高仙芝的攻伐。
750年,唐军攻陷石国都城。第二年初,高仙芝将前石国国王一行带入长安,献捷之后斩于阙下。不料,唐廷凯旋盛典余音未终,边关警报已千里传驿,飞报长安。
怛罗斯之战示意图
此前,高仙芝贸然擒获石国国王,掠夺石国财富,其背信弃义、掳掠杀伐的行为,本已使大唐在舆论上处于不利。侥幸脱逃的石国王子奔走于“昭武九姓”,极言唐军之残暴,更使“诸胡(唐代狭义的胡人即指粟特人)皆怒”。
尔后,石国王子又前往康国(撒马尔罕),投奔率军驻扎在那里的阿拉伯将领齐雅德·萨里。最终传到安西的消息是:大食有可能与诸国连谋进攻四镇。
为争取主动,高仙芝决定先发制人,御来敌于国门之外。但也有观点认为,高仙芝的一系列军事行动主要是唐帝国清除突骑施残余势力战略的一部分,并未预料到阿拉伯军队的来袭,导致其措手不及。
六、怛罗斯之战大唐兵力有多少
751年初夏,高仙芝征召安西各镇军队主力,向西进发。天宝年间,唐帝国已经由府兵制转为募兵制。此外,还拥有如义征、健儿这样的“志愿兵”,以及内迁的蕃兵等兵力来源。
唐军
这支精锐的唐军部队从安西都护所在的库车出发,长途跋涉2000余里,在碎叶会合了附属国的军队。此时,不仅乌浒水地域诸国早附大食,而且河中粟特诸国也几乎全都改臣于大食。
而唐军方面所能征调的属国、属部兵只有拔汗那和葛逻禄两国(部)兵。其中,葛逻禄(异姓突厥部落)还属于新附部落,与唐渊源不深,能提供多少兵力也有待推敲。
总之,唐军此次或为了扫清突骑施的残余势力,或为了对抗咄咄逼人的阿拉伯帝国,动员了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天威军的本土唐军,以及附属的城傍蕃兵,还有属国军队一共6万余人的兵力。
由于唐军在其他方向上也有军事行动,比如“天威健儿”就留在碎叶防备突骑施。另外,后勤也成为制约兵力投放的关键因素。从之前的作战行动来看,安西都护府在执行长途西征任务时,后勤所能承受的最高兵力为1万人。
大唐军人形象
因此,就算高仙芝做了充分的准备,唐军投入怛罗斯战场的总兵力不会超过3万人,而其中本土唐军最多也就在2万人上下。
七、怛罗斯战场推演
751年七月末,唐军抵达了石国大镇怛罗斯。此地西距石国都城225公里,东行250公里则至碎叶。不过,这其实并不是唐帝国军队第一次到达这里。
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八月,高仙芝的前上司——唐将夫蒙灵察曾率军一举攻克突骑施人据守的怛罗斯城,威震西域!
当时,高仙芝或许渴望重复前辈的辉煌,或许更想用一个胜利向那位曾经用被载入史书的脏话臭骂过自己的前上司证明自己。因此,他很快就展开了攻势。
然而,怛罗斯城里的石国守军和阿拉伯军队在赛义德·本·侯梅德的指挥下,一直坚持到齐雅德·萨里统领的阿拉伯与河中各国联军到来。
援军的到来,使战场局势立即逆转,唐军退至塔拉克——一个距离怛罗斯城数英里远的集镇列阵,迎战阿拉伯人的主力部队。此处是一个山下河床中的小平原高地,正是东西两军会战的好战场。
战场场景
根据推演,高仙芝应该是将步军部署在但罗斯河边以抵御敌人进攻;自己则率领骑兵驻扎在步兵阵地之后,作为机动部队;战斗力较弱的属国军队被部署在两翼充当警戒部队。
此次怛罗斯之战,阿拉伯帝国方面主要投入的是呼罗珊总督区的军事力量。作为之前萨珊波斯帝国的重要总督区和阿拔斯王朝的起家根本,呼罗珊地区拥有雄厚和精锐的军力。
在阿布·穆斯林担任总督时期,其实力不会超过此前屈底波时代的5万人级别。当然,阿拉伯帝国当时已经征服了大部分河中地区,所以能征调诸多属国的军队。
具体到高仙芝深入怛罗斯战场时,齐雅德·萨里掌握着本部精锐1万人,同行的安国与康国军队各自实力大约为数千到1万人。再加上此前收编的什叶派军队,此次阿拉伯方援军实力不会少于3万人。至于城内赛义德·本·侯梅德所率领的守军数量,已经不可考。
当时,呼罗珊总督麾下的阿拉伯军队与高仙芝麾下的安西四镇唐军一样,都是帝国最为精锐的力量。拥有重装步兵、步兵射手、重装骑兵与骑射手,兵种完备、战术体系健全,同时装备精良、纪律严明,确实是与唐帝国军队相匹敌的强军。
相对而言,唐军在弓弩上略占优势,而阿拉伯军队在重装骑兵上略占优势。呼罗珊总督区的阿拉伯军队,更多骑乘的是以不亚于阿拉伯马的阿哈尔捷金马为代表的中亚优良骑乘马。
阿拉伯骑兵
阿拉伯军队的真正优势其实在于其貌不扬的骆驼。在沙漠地区,骆驼的战略机动性远好于马匹,这使得阿拉伯军队拥有更强的后勤补给能力。这可能是阿拉伯军队能够出乎高仙芝的预料、快速驰援怛罗斯的根本原因。
很明显,面对坚城,同时兵力不弱于己方的敌方新锐援军已至,高仙芝所率领的唐军在战略上陷入了相当不利的态势。所以,他才会选择后退对峙。
此后,高仙芝率领远征唐军仍与阿拉伯军队在恒罗斯苦战了五日之久,不分胜负。在一般的记载中,到了第五天傍晚,形势突变:唐军不可靠的盟军葛逻禄部队突然叛变,从东北方向高仙芝军队的后方发动了袭击。
阿拉伯军队趁唐军阵脚已乱之机,以具装重骑兵突击唐军阵线中央,致使唐军全线溃败;是夜,唐军撤离阵地。在撤退的路上,唐军遇到了刚刚赶到的另一支盟军——拔汗那的部众(“拔汗那在怛罗斯南千里”)。
结果,撤退的唐军与拔汗那的部众发生了拥挤,人畜塞路,令撤退的唐军不能通过。李嗣业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简单粗暴:“前驱,奋力挺击之,人马俱毙”。就这样,高仙芝只率领数千残部,踏着友军的尸体回到安西都护府驻地。
怛罗斯战场场景
总体而言,现在一般的说法认为,葛逻禄部队的叛变导致了唐军的惜败。不过也有观点认为,葛逻禄当时正面临回鹘的军事压力,他们出兵多少,甚至有没有出兵都存在争议。
所以唐军的战败,很可能与日后1683年围攻维也纳的奥斯曼帝国军队类似,即面对坚城,又遭遇敌军新锐援军的突袭,围攻部队师老兵疲而被击败。
八、怛罗斯之战的后果
怛罗斯之战可以说令唐帝国的安西都护府精锐部队损失惨重。唐军虽然败得比较狼狈,但其实作为核心的唐军一共就投入了2万人,主要将领也都安全撤回,所以算不上伤筋动骨。
唐帝国在中亚的势力也并没因在怛罗斯的战败而受到严重损伤。怛罗斯之战两年后,唐将封常青即再次远征克什米尔,又一次取得辉煌的胜利。
怛罗斯之战后,阿布·穆斯林用火与剑征服了粟特。阿拉伯势力深入河中地区,已经对“昭武九姓”继续保持独立,特别是独立的商业活动,构成致命的威胁。
昭武九姓
结果,到了754年,“昭武九姓”又一次周期性地倒向唐朝,集体上表请求长安出兵驱逐大食。这也是中亚各国最大规模地请求唐帝国出兵中亚,足见怛罗斯之战并未对当时西域政治军事格局造成实质性影响。
高仙芝虽然兵败怛罗斯,但并未以败军之将受到处罚。他离开安西,却出任权力较大的河西节度使一职,而后被召回长安,进一步加官晋爵为右羽林大将军;天宝十四载(755年),高仙芝进封密云郡公。这一切无疑表明了唐玄宗和朝廷的态度。
如前所说,在怛罗斯与唐军发生冲突的并不是哈里发朝廷派遣的远征军,而只是呼罗珊总督区自己的军力。此时的阿拔斯朝廷正忙于解决内政,而后又跟永恒的敌人拜占庭展开战争,并未留意到遥远的东部边疆有什么战争发生。因此,这次对决未影响阿拉伯帝国与唐帝国的关系。
怛罗斯之战后第二年,黑衣大食即遣使来唐,这是阿拔斯王朝正式与唐朝通好之始;仅在753年一年里,三月、四月、七月和十二月,阿拔斯王朝使节就四次进入长安。
根据日本方面的资料记载:753年元旦在蓬莱宫,大食使节于东排首席向玄宗皇帝致贺,吐蕃使节居西排第二位,日本使节紧挨在大食使节之后。
大唐万国来朝图
总之,阿拉伯帝国在唐帝国对西域的政治考虑中,无可争辩地居于首位。作为西方的一大强国,唐帝国已经无法忽视它的存在。
天宝十四年(755年)唐朝发生安史之乱,导致唐朝无力染指葱岭以西的中亚,并自此退出对中亚霸权的争夺。原本臣服于唐朝的中亚诸国转而臣服于阿拔斯王朝。
尽管阿拔斯王朝取得了怛罗斯战役的胜利,但是慑于对唐军在怛罗斯战役中展现的惊人战斗力,阿拔斯王朝也打消东进扩展领土的打算,只是默许了葛罗禄在阿姆河与锡尔河流域附近的扩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