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理解权还给观众”
China-Africa
Audio Visual Festival
《我到非洲去》扬州大学映后谈
6月15日下午,中非视听交流作品展走进扬州大学,展映了《我到非洲去》(张勇、梁子导演)第一、二、三集,并在映后展开讨论,现分享现场实录,以飨读者。
何山华(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
各位老师、同学下午好,欢迎张勇老师的到来。张老师是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的老师,北京电影学院的博士。张老师不仅做学术研究,曾发表论文数十篇,还一直致力于推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长期拍摄非洲领域纪录片,导演创作的作品包括《重走坦赞铁路》《我到非洲去》《波比的工厂》等,有效地促进了中非人文交流。今天,我们将放映《我到非洲去》其中的三集。让我们再次用掌声欢迎张老师带着他的作品来到扬州大学。
今天来参加此次活动的还有我们熟悉的王少波馆长、武新宏院长、张书端老师、姜恒昆老师、阿拉伯语系的研究人员,还有我们外国语学院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留学生。今天的活动有两个环节,一是观看纪录片,二是交流互动。接下来,我们先一起观看纪录片,然后请我们苏丹研究中心付海娜老师主持交流研讨活动。
主持人(扬州大学苏丹研究中心付海娜老师):
刚才我们观看了张勇老师导演的作品《我到非洲去》,相信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会对非洲产生一些新的认知。今天在台上与大家分享的嘉宾有浙江大学张勇导演,连云港非洲艺术博物馆馆长王少波、扬州大学苏丹研究中心特约顾问姜恒昆老师、扬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武新宏教授。四位老师都是非洲领域或影视方面的专家,大家有任何疑问都可以跟他们请教交流。首先,请张勇老师和我们分享一下,做这样一部中非交流的作品,您的主要出发点是什么?
张勇(《我到非洲去》导演,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老师):
非常高兴来到扬州大学跟大家来交流,这次活动对我们来说也是一次学习的机会。我们团队拍摄这部纪录片的初衷是想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人在非洲的生活状况。我们看到像BBC以及其他一些西方机构制作的有关中非之间民间交流的这些纪录片,比如《中国人来了》,大都只讲负面的内容。而我们希望通过群像的形式展现更多元的、更丰富的中国人在非洲的创业、教育、生活状态,希望能够给大家了解中非尤其是中国人在非洲提供更多的渠道,这是我们的基本的出发点。
主持人:
感谢张勇导演的分享,下面我们请武新宏院长来分享一下她的观后感受。
武新宏(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副院长):
非常感谢外语学院做了这样一个活动。张勇老师是我的老朋友,听到他过来后,我们非常开心。在这里,我要感谢外语学院做了本来应该是我们学院做的事情。
从学习的角度来说,我非常敬佩张勇老师,因为他一直在关注非洲。我之前看到他的第一个作品是《我从非洲来》,然后是《波比的工厂》,然后这次带来的是《我到非洲去》。这些纪录片都是从“我”的角度来说,用第一人称的视角,拉近了纪录片和受众之间的距离、创作者和受众之间的距离。
今天看片的第一个感受是感动。纪录片有很多种类型,一种类型是带解说词的,它们更多地用文字语言来解说、表达。但是也有一些纪录片采用旁观的、观察的方式,用很长时间去记录、去跟拍,这种方式呈现出的生活信息会更多。我觉得纪录片是跨越国界的,具有世界通用语言的作用。在跨文化交流方面,纪录片具有很大的空间和价值。而这部纪录片恰恰展现的是小人物的群像,普通人的群像。因为普通人和我们每一个人更相关,所以我们更容易共情。看到他们的微笑,看到他们唱凤凰传奇,看到他们的歌舞、说中国话,我特别感动,这是艺术作为跨越国界的通用语言的生动体现。
第二个感受是感谢。感谢张老师带来这样震撼的作品,带给我们很多异域的、非洲的、真实的、生活的种种画面,让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了解到不同的地区人们的一种生活的状态。刚才张老师也提到,比如说BBC的《中国人来了》,这些纪录片带有一些偏见的成分,但是张老师记录的是更加多元的现实。这种类型的纪录片是最具有说服力的,因为他是用生活本身去说话、去叙述故事的,没有添加创作者的视角,或是其他的视角,受众可以有很多自己的理解。也就是说,故事本身是具有复杂性和多义性的,而这部影片把对故事的理解权还给了受众,所以我觉得这个类型的纪录片是相对客观真实的,也是更具有说服力的。
主持人:
感谢武院长从非常专业的角度做了评析。我感到我们是幸运的,可以用中国人自己的眼睛,用中国青年的视角去认识当前的中非关系。在这个时代,可以让非洲学生和中国学生坐在一起,在同样一个场域里,去感受不断变迁中的中非关系。接下来,请王少波馆长给我们分享一下他的观影感受。
王少波(连云港非洲艺博馆馆长):
很高兴今天受到了扬州大学邀请,能和张勇导演在一起欣赏他的作品。张勇导演在过去八年中创作了四部作品,虽然看起来数量不多,但是每一部作品都是非常的扎实。从他的作品可以看出,张勇导演对非洲有非常深厚的感情。《我到非洲去》有五集,每一集有三个小片段,一共有十五个小故事。从这些故事里,我们可以发现它们的覆盖面非常广,涵盖了东非、西非和南部非洲;拍摄的角度也非常丰富,除了地面拍摄,还有航拍和水下拍摄。所以从技术上看,张勇博士充分发挥了他的强项。
从内容看,这部影片也是极为下功夫的。我们知道,我们国家和非洲的接触,早期基本上都是国家和国家之间,民间的交往比较少,宣传的手段也不丰富。想要了解早期中非关系的作品,主要是依赖一些宣传中非友好关系的新闻简报。能够脚踏实地、切切实实接触到民间这一块的影视作品,这几年中也就是张勇导演做到了这一点,可以说是一个突破。从叙事角度看,张勇导演没有选择宏大视角,比如规模较大的央企国企进入非洲的状态,而是拍摄非常贴近民间的、草根的中国人在非洲的生活状态。
说句实在话,我在非洲前前后后呆了六年时间,也跑过不少地方,但是《我到非洲去》选材的丰富性基本上覆盖了我接触的范围,而且还远远超出了我的眼界。这十五个小故事客观、真实反映了中国人在非洲所从事的行业和所涉及的范围,让普通国人能够切实体会到中国人在非洲都做了什么。要做到这一点,需要非常充足的前期准备。我不知道张勇导演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我就知道他在拍《波比的工厂》的时候,跟拍波比就跟拍了三年。所以,《我到非洲去》这部作品完全展现出中国和非洲之间的民间交流达到了什么程度,在此要向张勇导演表示敬意。
主持人:
感谢王馆长的分享。今天我们看到了张勇老师这样一部影视作品,他给我们展示了当下中国人与非洲人交往的微观视角。此外,我们对非洲的了解还需要国内学界专家的知识供给,接下来请国内著名的苏丹问题专家姜恒昆老师给大家做观影分享。
姜恒昆(扬州大学苏丹研究中心特约顾问):
台上的三位老师都是影视艺术方面的专家,我是外行,那我就谈一谈观影感受吧。刚才武院长提到说她很感动,其实我也是同样的。我的这种感动从影片放映的开始一直持续到了现在。
张勇导演之前制作的《我从非洲来》是展现非洲朋友如何中国生活工作的,我作为中国人没有产生那么强烈的共情;而《我到非洲去》是讲我们中国人如何在非洲工作生活,一下子把我拉到了回忆中去。片中人物去的酒吧,他们唱歌跳舞的场景等等我都非常熟悉。最近几年,我由于疫情原因没有去非洲,但看到这部影片时,之前的感受很快就被唤醒了。尽管影片中的场景我没有亲自去,但是我在非洲去过很多类似的地方。非洲有五十四个国家,虽然每个国家都不一样,但依然有很多共性。西部、东部、南部非洲的很多东西都是相通的。从文化上说,非洲的整体性和共通性完全可以和其多样性的程度相提并论。在非洲做调研的时候,我也是个小人物、普通人,在异乡的种种感受都非常强烈。所以毫不夸张地讲,我在看影片的时候会时不时有种想哭的感觉。
我们做非洲研究的经常会讲这样的话:没去非洲前,怕非洲——因为非洲这片大陆确实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战乱、冲突、饥饿,所以会另人害怕;去了非洲时,爱非洲——因为那片大陆上有热情好客的普通民众,也有优美如画的风景让人流连忘返;还有就是离开非洲后,一定会想非洲。我们这种做非洲国别研究的相对小众,能长期坚持下去的原因实际上很大程度是因为心里有信念。
这三集影片让我感受深刻的另一个词是执着。影片里的每个人都在执着地做他们热爱的事,即便是做艺术的业余爱好,他们也能够长期坚持。非常执着。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非常看重高大上的东西,关注最高层的决策者。但是,要谈到最本质、最能长期存在的中非间的联系,还得是民间关系。这种关系不是惊涛骇浪,而是润物细无声,却最能够发挥作用。
总之,今天确实让我感触特别深。我的发言思维通常是非常清晰的,但是今天我感觉自己有些语无伦次。当我在影片中看到曾经非常熟悉的场所,我们在那生活过、学习过,跟非洲的朋友接触过、交流过,甚至跟他们成为了朋友,毫不夸张地说这令我几度有了落泪的冲动。所以,非常感谢张勇老师能够给我们带来这么让人动容的作品。我不敢说这部作品非常高大上,或艺术水准有多高,但是能够渗透到人心里面,这就是成功的。再次感谢。
主持人:
非常感谢姜老师给我们做的分享。都说喝过尼罗河水的人还会再回到尼罗河,那么曾经去过非洲的中国人也期望再一次踏上非洲的土地。在座各位来自非洲的留学生,还有将来有可能踏上非洲土地的同学们,现在大家有问题可以向几位专家直接提问。
观众1:
老师们好,我来自贝宁。老师们去了非洲很多的国家,我们想知道你们去非洲多长时间?了解当地文化吗?
王少波:
我去过贝宁,也去过贝宁旁边的各个国家,贝宁的历史我们是了解一点的。最早贝宁是叫达菏美王国,后来被法国人给推翻了。贝宁是一个伟大的国家,也为非洲大陆的历史增添了很多丰富的色彩。贝宁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希望有机会能重返贝宁。
观众1:
我看了这个纪录片,里面没有贝宁的场景。所以我想说,贝宁欢迎你们前来拍摄。
主持人:
张勇老师去过非洲一些国家拍纪录片,但其实非洲大陆有五十多个国家,想要一步一步去丈量,去走遍每一个国家需要更多时间。既然中国人走向非洲,拍出了中国人在非洲的纪录片,希望有一天我们能看到非洲人拍的非洲人民在中国的纪录片。这样的话,我们的相互理解就会是不一样的景象。
观众2:
我想请问张勇导演,拍摄纪录片的时候有没有预想的面向范围?因为我看到影片里面涉及到的在非洲的中国人大概是八零后、九零后偏多,但是我们学生群体对非洲还是很感兴趣的。比如,B站里就有在印度留学的中国学生,或者在非洲留学的中国学生,他们的视频也有非常高的点赞量。还有在B站有一名UP主叫莫里埃,他就是专门研究某个问题的,比如外语专业同学的职业规划。我想问一下,你们拍摄的纪录片里有没有更年轻一些的群体,比如说零零后?你们在非洲的时候有没有遇到过在非洲留学的中国学生,或者更年轻一点的中国从业者?
张勇:
这个问题非常好。首先我们在做选题策划的时候确实联络了在非洲留学的朋友,比如现在正在南非罗德斯大学读博的张丽芳同学,她研究非洲艺术。但是因为整个片子主要是在疫情期间做的,有些地方我们想去不了,所以这部片子有些遗憾的地方。
其次,我其实前段时间刚从乌干达回来,正在拍一部新片《90后的中非情缘》,这部片子的人物全部都是九零后,也就是我们最新的作品把视角延伸到更年轻的一代了。但是今天展映的《我到非洲去》,我们的目标是讲述更多深入到非洲到一定阶段的“非洲通”。刚才您提到的这一批人,比如有一些零零后会去非洲,但是以旅游者、网红、UP主居多,还有一些是父母在非洲经商,他们跟着在那边上学的,深耕非洲的零零后目前还看不到太多,我觉得这个群体还不够有代表性。
对于我们来说,这部片子只有五集的体量,而在非洲的中国人有将近两百万,那么我们选择的这十五个人物一定是在某个维度上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才会去拍。另外还需要考虑可操作性,也就是说既要人物有意愿配合,也要我们能飞得过去,或者能联系上当地的摄制力量可以协助完成这次拍摄。
主持人:
好的,感谢张勇老师。在座的大学生都是以零零后为主,所以年轻的同学们难免更关注张勇老师未来会不会聚焦到更新一代的群体,以及怎样去追踪。还有其他同学有问题吗?
观众3:
老师们好,我是二零零一年的同学。您的纪录片里面没有来自北非的阿拉伯国家,比如埃及。我想请问,您以后的纪录片会不会涉及到北非的阿拉伯国家?
张勇:
我其实很想去北非。我们去过东非、西非、南非、中非,但在北非的话,由于自己不懂阿拉伯语,所以想深入讲述他们的故事比较困难。我很羡慕大家能够这么早就学阿拉伯语,向你们致敬,我当年没有这个机会。
观众4:
谢谢导演,我真的很喜欢这部电影。在来中国之前,我们对中国的了解也是来自于电影,而中国学生对非洲的看法也是如此。目前,很多人会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视频,向人们展示非洲的情况,但我觉得有些事情都是不真实的。所以我想知道,你们是去过非洲的中国人,你们了解非洲,是否可以尝试在社交媒体上制作视频,让人们了解非洲的真实情况?
张勇:
感谢您的提问,这就是为什么我要拍摄生活在非洲的中国人的纪录片。我们展示了真实的画面,但我也同意你的看法,我们没有展示非洲的每一面。对于纪录片来说,它的展现空间是有限的,但我们试图让更多人了解非洲,促进双方的交流。当下很多中国人,尤其是年轻的中国人,他们只是从抖音上了解非洲,认为那就是非洲,但那些短视频只是呈现了非洲的一部分,有些是娱乐性质的甚至负面的。无论如何,我同意你的观点,也会考虑更多尝试。我们是一个年轻的团队,会努力做更多。
张书端(扬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老师):
其实今天我是抱着一个学习的心态,向我的老朋友张勇老师来学习。确实,看到这部片子我非常惊艳。我知道张勇老师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理论上和实践上的贡献,我非常佩服他在这些年里做的事情,真的很不容易,在非洲深耕这么多年、跨越这么多国家、拍摄这么多素材,对我们影视艺术的研究贡献巨大,也对中非交流贡献巨大。总之,谢谢张勇老师,祝贺!
龙翔(扬州大学阿拉伯语系老师):
非常感谢张老师。我自己在埃及生活过三年,旁边的林老师在埃及生活过六年。我们回扬州大学教书的时候,经常在课上跟学生宣传,让他们去非洲多看一看,告诉他们非洲并不是我们在新闻上看到的那样。但是,说得多了之后,我们也会发现语言是苍白的,远不如影片更加生动。而且影片是非常接地气的,更贴近符合我们的真实生活。我们也有同学对非洲的艺术非常感兴趣,整天和埃及人在一块搞艺术。这部影片就好像是我们平时的生活,非常感谢张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一个真实的非洲。
林羽倩(扬州大学阿拉伯语系老师):
张勇老师您好。我看了您的这个片子更多的是一种羡慕,您把我想做的事情给实现了,但我苦于没有这样的技能。我特别特别理解您说的:对一个地方的感情会推动着人去做一件件事情。因为我自己对埃及是有非常深厚的感情,很想把北非,把埃及拍下来,但是我又不知道怎么样去实现这个东西。
张勇:
欢迎大家以各种形式来跟我们合作,而且很多东西不一定要在刚开始就做得很专业。刚才有同学提到拍短抖音短视频的形式,这种也可以尝试,不一定要像我们一样刚开始就去驾驭这种五集体量的纪录片。关于年轻人的视角,更重要的是“我在场”。刚才专家点评的时候我们觉得特别认可,我们就是以小人物的视角去讲这些故事,哪怕你在中国去讲述你跟埃及人深入交流的故事,也构成了广泛意义上的一个跨文化实践。
观众6:
我希望过一段时间我们可以一起交流,因为我这边有法语和有各种各样的语言可以互相交流。在抖音里面,我们会看到各种各样关于非洲的视频,但你们拍的视频跟抖音上的视频是有差别的。我觉得你们到非洲做的事情还是蛮好的,谢谢你在做这种影片,希望你们会继续拍。像前面的老师所说,如果你没去非洲,你会对非洲有各种负面想法;当你去非洲过,你会想再回到非洲。那么你们都已经去过非洲了,我希望你们还想去非洲,欢迎你们到非洲。谢谢大家。
石志宏(扬州大学苏丹研究中心老师):
张老师的这部纪录片讲的是中国人在非洲,但是张老师也拍了一些作品是非洲人在中国。这个方面是很复杂的,我们中国社会一直流行着某些对非洲人的看法。那么请问张老师,您在长期记录非洲人在中国的过程当中,你觉得非洲人给您留下的印象是什么样的?期待您给大家分享一下。
张勇:
确实拍过很多非洲朋友在中国的故事,但我很难完整地说出我对非洲人、非洲留学生的看法。整体上,我结识了很多很好的非洲朋友,他们给我们提供了很丰富的故事素材和选题,在我们影片制作过程中不断地参与进来。大家可以看到,交流开始前所播放的音乐是邀请非洲人来唱的,我们的摄影师也有非洲人。在整个艺术创作的前期、中期、后期,他们对我们的帮助都很大。
在印象层面,我认识的很多非洲学生也很有时间观念,也很勤奋。对于我们来说,我们不习惯去下定义、符号化。希望你们能够通过我们的影片看到种种故事,能够认识到非洲文化的多元和值得学习的地方。我们会尽可能地展现更丰富的非洲,让大家看到非洲不仅仅是贫穷、暴力的,也不仅仅是好莱坞的非洲大片所展现的,而是有非常丰富、非常宽阔的维度,这是我们团队希望做到的。
观众7:
老师您好,我是来自阿拉伯语系的大一学生,很感谢张老师为我们带来一部特别精彩的纪录片。我们阿拉伯语本科生现在还没有机会到访非洲,但我们大部分人可能都会考虑去非洲或者中东国家去学习、工作。或许有了这些经历之后,我们会有更多的收获和感触。作为零零后的本科学生,我们想请老师给一些建议——我们该以一种怎样的方式去收获更多的认识和经验?
张勇:
我很同意你的想法,尽可能地找机会走进中东,走进非洲。我下个月去迪拜拍下一部片子《我到丝路去》,我们把视野从非洲展开到更广阔的丝路国家,希望能得到大家在阿拉伯语言文化方面的反馈和建议。
对于你的困惑,我的建议是多看书。你对哪个国家感兴趣,去读这个国家的十本书。你会发现,国内外有很多国别研究者深入到某个国家的县城、社区,将做研究落实到实处,非常具体、深入。时代在进步,九年前国内没什么人做非洲电影,所以我的博士论文还是从“非洲电影”切入,但是我希望我的学生就不要再做“非洲电影”,而是更具体到例如“苏丹电影”,“南非电影”这种更小、更具体的视角,然后逐渐像画地图一样,逐步扩展到区域。
主持人:
好的,感谢张老师非常热心地给年轻人这么多建议。到了今天,读万卷书与行万里是同样重要的。大家应该感受到了,现在的非洲留学生想要更好地、深度地认识中国社会、中国历史文化。今天在座的中国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外语来更好地认识非洲真实的样子,除此之外,更多的要用大家的脚步和行动,才能够实现这样的一个提升。所以无论你们是中国学生还是非洲学生,我都希望你们未来可以拥抱一个陌生的区域,学习他们的文化。思考怎么样去更好地放开自己的心,去做一个国际化的新青年。在这样一个交流中,我们了解到非洲人常关注而我们没有研究到的,比如有没有拍摄到九零后、零零后,有没有拍到阿拉伯国度,其实这都是大家对未来创作的一种很好的期待。我们也相信,未来中国的影视人会愈加关注到大家觉得重要的部分,给观众展示一个生动的非洲世界。
作为非洲研究的后辈,我要追上几位专家的步伐,期待未来跟在座的非洲留学生交流时,当大家说“我是来自贝宁”、“我来自苏丹”时,我都能够了解,甚至亲自去过。同时,在座的非洲同学们如果有一天回到自己的国家,看到了华人面孔走在非洲大陆,希望你们能够对他们敞开怀抱,有一个更好更深入的交流。希望在座的各位年轻人能够承担起台上这些专家学者提及的深入认识非洲的任务,并思考如何传承。这是我们今天的“中非视听作品交流展”的意义,希望未来我们的青年能担当、接续、传承,为中非交流做出贡献。
整理、编辑 | 夏艺文
审核 | 严毓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