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人称猪肉为猪肉,别听那些乱七八糟的谣言。
谣言一:“猪”在整个明代都是禁忌词。明朝的皇帝不想听到这个字的发音,也不想看到这个字形,包括开国皇帝朱元璋。朱元璋特意给猪改了个名字,口语叫“胖”,书面叫“豕”或“彘”。
谣言二:朱元璋本人出身卑微,因“朱”与“猪”同音,视猪为家人,逼迫人们称猪为“一家之主”。
谣言3:朱元璋邪恶是因为他自卑,心理特别阴暗,而且非常讲究回避禁忌。开原有个县,因朱元璋名字忌讳,改名为开原,避“元”字。朱元璋的字是“郭睿”,不仅“郭”不能说,就连与“睿”同音的“睡”字都是
也说不出来,得改成“睡觉”;受试者也不能称猪为“猪”,而是“万里哼”。
谣言4:朱元璋不吃猪肉,他的后代也不吃猪肉,而且他的家人都是穆斯林。
谣言5:猪后来又恢复为“猪”。清军入关,为了侮辱明朝皇室,下令将其改回。
以上荒唐说法,只要查几张明朝内部饭单,一切都会弄巧成拙。
《南京光禄寺志》卷二《膳羞》,有洪武十七年六月记载的一份饭单:“黄菜炒肉,白饭酿,蒸猪蹄”!
为什么说朱元璋不吃猪肉?为什么说朱元璋不允许别人说、写“猪”字
《南京光禄寺志》还记载了永乐元年十月的一份饭单,其中也记载:“烤肉、白汤肉”。
朱元璋的儿子永乐皇帝朱棣也吃猪肉。
为什么说朱元璋的后裔不吃猪肉,而且他的家人都是穆斯林?
万历、天启年间,曾任翰林院检阅学士、詹师府少詹事、南京礼部右侍郎的张鼐抄写了一份光禄寺的饭单万历时期在他的《宝日堂杂抄》书中,含有“猪肉”的字样随处可见。
明末太监刘若愚在《酌中志》《万历、天启时期宫廷饮食》中有记载。猪肉的煮法有很多种,有:水煮肉、猪骨、荔枝肉、脆皮猪耳朵、牡丹头汤、猪肉龙松汤等。
刘若愚还特别提到,天启皇帝喜欢把烤蛤蜊、炸鲜虾、田鸡腿和猪筋一起炖,“恒喜欢用它”。
所以,解释说皇帝不吃猪肉、人们不准称猪为“猪”,这些都是民间脑力激荡想出来的故事,听听就好,别当真。
其实稍微想一下,伟大的作品《西游记》诞生于明朝。作者在描述猪八戒这个人物时,用了“豕”、“彘”、“胖子”、“我家师父”、“万里哼”之类的词语来代替吗?
完全没有。
不过,话虽如此,《武宗实录》记载,“乙子毛,正德十四年十二月,上乙镇,到时到访,民间禁止养猪。”也就是明朝皇帝当中的明武宗,对于私养猪、杀猪的行为确实是存在过抵制的。
明武宗为何对民间养猪、杀猪不高兴?
万历人沈德富在《万历野获编》明武宗亲笔中解释道:“养猪宰猪,是家常便饭,不过是贵族的生活,姓氏读音不同。更何况,吃饭伴随着疮和疾病,非常不方便。”
原因有三:1.明武宗本人是猪年出生,生肖属猪;
明武宗禁猪令是正德十四年十二月兵部左侍郎王宪巡视仪镇时颁布的。一个月后,禁猪令传回京城。当时,内阁学士杨廷和留守京城,目瞪口呆。他驳斥禁猪的理由,请求明武宗重新颁布废除禁猪的圣旨。正德十五年(1520年)三月,礼部宣布,国家正常礼仪必须使用牛、猪、羊“三畜”。明武宗无奈,只好悄悄解禁。
就是民间广泛流传的“禁猪令”。在明朝300年的历史中,只出现了三个月,一个小插曲。
对了,百度百科上说: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明朝将元代开元甪直府迁至咸平府。“开元”就是“开元”,既不改变原名的读音,又不改变其开拓进取、宏伟伟岸、吉祥健康的含义。
这样的言论让人目瞪口呆,不知道如何是好。
刘伯温于洪武八年(1375年)四月去世。到了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刘伯温坟上的草已经枯萎了十三年。
还有,刘伯温在元明两代的最高官职是中丞御史。他什么时候担任首相?!
事实上,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朝廷在官方文件中仍然使用“开元”这个名称。至于查《开原县志》和《辽东志》,“开元”这个名字直到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也就是朱元璋死后才定下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