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不仅有御寒遮羞的功能,还有美容的功能。进入等级社会后,服装仍然是人们社会地位的象征。夏商周时期,服饰已成为礼仪文化的一部分,不同阶层的人穿着不同的服饰。到了秦汉时期,虽然周朝的传统礼制体系已经崩溃,但是新的社会等级制度却形成了,所以汉代上层阶级和下层阶级穿着的服饰有很大不同。不过,由于汉代纺织业的发展,普通百姓的服装也更加丰富。
首先,着装礼仪顺序
社会发展到阶级社会后,人们被分为很多等级。为了维护贵族的统治秩序,统治者制定了礼仪来展示人的行为,正所谓“城墙沟塘固,礼义为纪”。西周时期,礼制制度日趋完善,人们的服饰出现有序。按照周礼的要求,祭祀有吉祥服,朝圣有朝服,丧葬有杀气服。由于地位不同,衣服的装饰图案和色彩也不同。“伟大与卑微,衣着不同”已成为中国古代服饰的基本特征。
西周服饰
秦汉时期,周礼制度崩溃,却建立了新的礼仪制度。秦汉时期,人们的服饰仍然受到严格的礼制规定。汉代贵族、地主普遍着“鄂冠博带”、“丝绣衣”,衣着宽松、大袖。他们的礼服上有非常明显的标记,显示出他们的奢华和尊严。其服饰上图案多样,有日月星辰、花鸟鱼虫、龙凤龟蛇等。皇帝的服饰图案采用全套十二章,王子、大臣则可以使用八章、六章等等
为了凸显皇帝和文武官员的社会地位,秦朝在战国时期服饰的基础上创造了冠服制度。西汉继承了秦朝的冠冕、服饰制度,东汉则走向完善。冠服是正式场合的服饰,包括祭祀服装、宫廷服装等,实行深衣制度。它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王冠、衣服、鞋子和丝带。最重要的阶级象征。秦朝皇帝的冠服是通天冠,皇帝的祭服是玄衣、绛尚。刘邦还创造了刘冠作为祭服。百官冠更加丰富多样。汉代的冠有免冠、长冠、威茂冠、爵边、通天冠、元佑冠、高山冠、金仙冠、法冠、武冠、剑华冠、房山冠等十六种,术士冠,但不是冠,而是敌冠,还有范蒯冠。
汉代龙袍
冠服的颜色也是等级制度的重要体现。秦朝规定“衣服、节旗皆黑”。汉代继承秦制,颜色仍为黑色。东汉时期,土德改为火德,颜色仍为红色,因此皇帝的皇冠和衣服以红色为主。汉朝规定皇帝、太后、皇后所佩戴的绶带应为红、黄色;王子、国王所戴的应为深红色;达官贵人和总理所穿的应该是绿色的;诸侯、诸侯、将军所戴的,应为紫色。青色、黑色、黄色。东汉时期还规定官员的冠服颜色分为青、赤、黄、白、绛五种,随季节而变化。
秦始皇古装肖像
汉朝规定平民只能穿素色的麻布衣服,不能穿有色的衣服。直到西汉末年,平民才被允许穿蓝、绿服装。由于汉朝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因此不允许他们穿着丝绸等华丽的服装。但由于商户经济实力雄厚,往往会突破政府政策的限制,从而“服集团彩券,美美哒”。这说明官方规定与现实生活还存在一定差距。
二、汉代常见服饰
休闲服就是普通人日常穿着的衣服。汉代普通服装的式样很多,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袍服,一类是短服。袍起源于先秦时期的深衣。所谓深衣,就是把衣服(上身)和裙子(裙子)缝在一起的衣服。汉代袍服的款式主要有禅服(单衣)、朱裾、袍服、短服等。
禅衣是一种薄型长袍,是汉代地主贵族的常见服装。也可作为官员的朝服,但只能作为袍子内穿。禅衣亦异直直。先秦时期,汉服中还没有出现遮裆裤,所以比较流行“续襟勾边”的曲裙深衣。曲举禅衣男女皆宜。通体紧窄,长足以拖地,下摆多呈喇叭形,不露脚。
马王堆出土曲举深衣
由于内衣的改进,先秦时期曲裙的“续裙”已经变得多余,于是又出现了下摆垂直的直裙,又称襜褕。东汉时直衣十分流行,并逐渐取代曲衣、深衣在民间流行。但穿直裾会暴露裤子,这在汉代被认为是粗鲁的,所以不能作为正式礼服。
马王堆出土的素色纱衣
袍是一种与襜褕类似的服装,不同的是袍子有里子(服衣),与后世的袄衣类似。袍子多用平纱。中间可填充棉絮以增强保暖性。袍服的款式也有很多种,不同阶层穿的袍服也不同。皇帝身穿龙袍,其特点是有领、右襟、黄色;文武官员作为公服、宫廷穿着的袍子称为官袍;民间日常生活中所穿的袍子称为“袈裟”。一般富人穿的袍子是纩袍,里面填充的是优质棉绒;普通百姓所穿的袍子粗糙劣质,称为“缊袍”。在汉代,官僚地主穿着华丽的袍子会被视为贫穷和道德的标志。
汉代官袍
汉代短衣可分为内衣和外衣两种。内衣服装的代表是杉木和尃(原词是衤尃)。单人内衣,又称单衣、汗衫,类似今天的背心。它的作用是吸汗,《释名》说:“沾满汗水的衣服”。外衣以汝、习为代表。袈裟是一种长及膝盖以上的棉袄,比长袍短。“Ru是从膝盖以上开始的。”汉代宫廷崇尚短衣,襦成为贵族子弟中最流行的休闲服装之一。夹克只有膝盖那么短,所以一定要穿dandy(裤子)。钱是用珍贵的粳制成的,所以被称为花花公子。后来,这家伙就成了浪荡公子的代名词。
马王堆出土木俑
汉代男裤有胯,女裤没有。因此,女性常穿夹克和裙子。上衣较长,下裙仅及膝。直到汉末,才出现穿极短袄拖长裙的习俗。
没有植绒的短夹克称为褶或褶。奚之形应出自左襟长袍的胡服。从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开始,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饰开始传入中原。由于其短衣、小袖,骑射、打斗十分方便,故在边疆地区流行。为了适应边疆严寒的气候,边疆的掠夺者也开始填充棉絮。
三、特勤服
各种职业服装因身份、职业的不同而出现,人们因场合的不同而穿着不同的服装。我们统称这些衣服为特殊衣服。这些衣服平时不穿,主要有军服、囚服、丧服、祭祀服等
秦朝的战车、骑兵、卒都有不同的服饰,士兵、将军、御手等不同身份的士兵也有不同的装备。其主要服饰有卷尾饰、流苏、长袍、甲胄、护胸、打腿、方扣尖头鞋、皮靴等。汉代继承了秦制,稍有发展。汉代时期,铁甲基本取代了皮甲的地位,成为主要装备之一。从秦朝到西汉,军服多为黑色,东汉则改为红色。据《论衡·谢短篇》记载:“官员着黑衣,宫廷侍卫红衣”,这说明东汉时期的宫廷侍卫也开始穿红色衣服。汉代士兵的肩上还出现了带有军衔标志的肩章。
汉代兵马俑
秦汉时期的囚犯服饰也有不同。秦汉时期犯人所穿的秋衣,因用赤土染成赭色,被称为“折衣”。《汉书·刑法志》说“哲衣挡路”,就是俘虏很多的意思。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还说过“衣穿衣,合三木”,可见当时人们用哲衣作为囚犯的代理。西汉时,囚犯的罪行会写在衣服背面,“怜其衣,写在背上”。不过,分配到边境的囚犯的衣物却是相对自由的。《居延汉简》记载,犯人冯宣被送到边塞时,没有穿赭色衣服,而是穿黑袍、白布裤、白皮鞋。
大奴风玄,二十七八岁,中年,头发五六寸,青黑色,没有头饰,身穿皂袍,白布袴,穿着白皮骑兵,执剑而死。——《居延汉简》
中国古代的丧服是白色的,秦汉时期也是如此。《汉书·高祖本纪》曰:“寡妇丧,兵皆素。”但并非所有穿白衣的都是丧服。汉代官员贬为平民时穿白色衣服,称为“白巾”、“白衣”。久而久之,人们把亭长、部下等下级官员称为“白衣”,最后普通平民也被称为“白衣”。此外,平民也可以佩戴绿松石。但哀悼必须是白色的,直到今天仍然如此。
哀悼
当然,汉朝边境上还生活着大量少数民族。他们的服饰并不像中原人那么严格,但却光彩夺目,色彩斑斓。北方游牧民族常穿小袖袍、小裤裤等典型的小胡子服装,有圆领翻领、左翻领等。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更是华丽。南方少数民族擅长刺绣。刺绣工细、精美,极具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云贵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至今还保留着蜡染、刺绣等传统手工艺技艺。
蜡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