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21年5月11日发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梁姓人口在百家姓中排第21名,今天就来详细扒一扒梁姓起源和梁姓祖先的故事。
01 梁姓的主要来源
梁姓最主要的来源是嬴姓梁氏,嬴姓梁氏这一支被称为梁氏正宗,下面重点介绍,除此之外的梁氏来源都是小众和非主流。
【嬴姓梁氏,远祖颛顼,嬴姓始祖伯益】
嬴姓梁氏与秦国同祖同源,都源自嬴姓,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国先祖是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zhuānxū。
(注:6种五帝之说,除了战国策的定义,颛顼都在五帝之列。
1太史公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定义的五帝是:黄帝、颛顼、帝喾kù、尧、舜
2西汉刘向《战国策》定义的五帝是:伏羲(也叫太昊、庖牺)、神农、黄帝、尧、舜
3秦朝吕不韦《吕氏春秋》定义的五帝是:伏羲(太昊/庖牺)、炎帝、黄帝、少昊、颛顼
4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定义的五帝是: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尧
5西汉经学家孔安国所作的经书之尊《尚书序》定义的五帝是:少昊、颛顼、帝喾、尧、舜
6上古五方上帝:中央黄帝轩辕、东方青帝伏羲、南方炎帝神农、西方白帝少昊、北方黑帝颛顼)
颛顼有个苗族的孙女叫女修(颛顼的儿子娶了苗族女子所生的女儿),女修在织布时,看到一颗玄鸟的破蛋,就直接把这个破蛋吃掉了,然后就生了大业,大业娶了少典的女儿女华,生了大费,舜帝执政时期,大费帮大禹一起治水成功后,舜帝赐给大禹黑色的玄圭以示表彰,大禹接受玄圭时说:治水这个功劳不是我单独能享有的,全靠大费辅助我。
于是舜帝对大费说:念你辅佐大费治水有功,特赐你黑色旗带,你的子孙后代将会繁荣昌盛。除此之外,舜帝还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大费,并赐他嬴姓,并委任大费帮他驯养调教鸟兽。大费对舜帝的恩赐表示感谢,用心调教舜帝的鸟兽,鸟兽都很听大费的话。
大费从此成为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以嬴为姓的人,这里的大费,又被称为伯益或伯翳,是嬴姓的始祖。
嬴姓后来派生出嬴姓十四氏:赵、瞿、廉、徐、江、秦、黄、梁、马、葛、谷、缪、钟、费,梁姓就是其中之一。
【嬴姓梁氏始祖梁康伯,是秦国始祖秦非子的玄孙/4世孙,秦赵梁共祖同源】
话说嬴姓梁氏的嬴姓始祖大费/伯益,第11世孙名叫蜚廉(飞镰),在商纣王身边担任跑腿的信使,是秦赵梁三姓和三国共同的祖先,《史记》对他的评价是:蜚廉善走,后人将这个评价有的解读为跑得快飞毛腿,有的解读为善于驾车,车技高,车速快,我个人倾向于后者,因为嬴姓家族祖传善御。从嬴姓第1代伯益开始就善于驯养鸟兽,到嬴姓第6代孟戏和中衍兄弟俩担任商朝国君太戊的司机,嬴姓第6代费昌曾经先后担任过夏朝末代国君夏桀和商朝开国国君商汤的司机,都是因为善御,善于驯养马和善于驾车。
蜚廉有两个儿子,老大叫恶来,力大无比,跟着老爹蜚廉一起为纣王效力;老二叫季胜。周武王伐纣灭商后,老大恶来因效力于纣王而被杀,蜚廉因为跑去其他地方送信而躲过一劫。老二的儿子猛增在周成王时期效力于周成王,自此之后老二这个分支一直为周王室效力,被周王室所宠信,到嬴姓第15代时老二这个分支的造父担任了周穆王的司机,为周穆王打造了一架8匹千里马组成的新车,周穆王乘坐新车向西前往昆仑山狩猎加密会西王母的时候,东夷徐国的徐偃王趁机作乱,直逼周王室都城,造父凭借高超车技加上8匹千里马的新车载着周穆王火速赶回都城,平定了徐偃王的叛乱,最终因功被封赵城(山西洪洞县),成为赵国和赵姓的始祖。
蜚廉儿子老大恶来这个分支的嬴姓第17代非子也继承了家族善御的祖传绝技,在周孝王时期,周孝王安排非子在汧qiān水、渭水之间养马,养了几年马,马儿数量倍增,且马儿个个威武雄壮,周孝王对非子养马的成绩非常满意,想让非子来继承他父亲大骆的嬴姓族长和西犬丘封地(今甘肃省陇南市礼县)。这时申国的申侯有意见了,他跟周孝王说:我先祖骊山一带的女子,嫁给犬戎胥轩为妻,生了中潏,中潏跟周有亲属关系而归顺周朝,负责守卫周朝的西部边境,因为中潏同时也是犬戎的后代,所以西部边境因他与周朝和犬戎都有亲属关系而和睦安定。现如今,我女儿嫁给大骆为妻,生下了嫡子嬴成,因为我申国与犬戎世代的姻亲关系,所以嬴成我申国的后人作为大骆的继承人,西部犬戎才会信服,西部边境才会稳定,您才可以安然称王,请周王三思而行。
简而言之,申侯告诫周孝王,切不要把嬴非子作为大骆的继承人,还是要保持让大骆的嫡子申侯的外甥嬴成作为大骆的继承人,西部边境才有可能安定。
周孝王觉得申侯所言合理,打消了让非子继承大骆嬴姓族长和西犬丘封地的念头。并说道:嬴姓始祖伯益为舜帝驯养鸟兽有功而获封,并赐姓嬴;如今嬴姓第17代非子为我周王室驯养马儿有功,为表彰其养马的功劳,封给他秦邑(今甘肃清水县秦亭乡),作为周王室的附庸,让他延续嬴姓的祭祀和香火。非子因此被称为秦嬴,成为秦国和秦姓的始祖。同时周王室也保留了申侯外甥大骆嫡子嬴成作为大骆继承人的资格,以确保西部边境稳定。
非子大约公元前900年左右被封秦邑,在位43年后于公元前858年去世;随后非子的儿子嬴侯即位,也称秦侯,史书中没有太多记载,只记载他是非子的儿子,秦国第2任国君,在位10年后去世;随后由嬴侯的儿子嬴伯(秦公伯)即位成为秦国第3任国君,嬴伯在位仅仅3年就去世了;非子的曾孙,嬴伯的儿子嬴仲(秦仲)于公元前844年即位成为秦国第4任国君。
公元前844这一年,周厉王姬胡为了改善日益紧张的王室财政状况,听从荣夷公的建议实施“专利”政策,将周王室领地内的所有山林湖泽收归周天子,禁止平民百姓在任何山林湖泽内采药、采果、砍柴、打猎、捕鱼。这实质上断了百姓们的谋生之路,一时间怨声载道,周厉王不予理会还变本加厉,下令只要有人敢议论此事,一律处死。以至于百姓们在路上相遇时,互相之间连都招呼都不敢打,只敢彼此用眼睛互相示意一下,这就是成语道路以目的由来。人们再也不敢非议此事,周厉王为此严厉政策的效果洋洋自得,大臣召穆公担心地对周厉王劝谏并警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用这种方式堵住人们的嘴,就像用堵的方式治水,一旦决口,就是灭顶之灾啊。周厉王对召穆公的劝谏毫不理会,继续我行我素。
最终,3年后的公元前841年,人们的愤怒决堤了,忍无可忍的国人们(住在都城的人被称为国人)聚集起来,拿着农具棍棒等各种非正规武器一起围攻王宫要杀周厉王,周厉王被迫逃往彘(山西临汾霍州市),国人们没找到周厉王,愤怒的国人们将怒火转向太子,召穆公用自己的儿子顶替太子,最终假太子召穆公儿子被国人们杀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国人暴动事件。真太子被召穆公藏起来不敢露面,国君逃离王宫,西周从此进入由周定公和召穆公联袂执政的周召共和时期,直至公元前828年周厉王在彘地驾崩后,公元前827年,周定公和召穆公才拥立他的儿子姬静为国君,史称周宣王,结束了为期14年的周召共和。
因为国人暴动事件太过轰动,大量史书记载了这一事件,通过各种史书共同比对确认这一年是公元前841年,这一年成为中国史书中详细纪年开始的年份,在此之后的中国历史事件可以精确到年;在此之前的年份都是大概的年份,后来通过大量断代工程去补齐的。
就在国人动乱西周王室一片混乱之际,西边的游牧民族西戎趁机入侵周朝,大肆抢掠,将分封在西部犬丘(今甘肃礼县)的秦非子父亲大骆的后代族人给灭族了。此事让西戎与周朝特别是与秦国,结下了深仇大恨,不共戴天。
在周宣王即位第4年,秦仲即位第21年,公元前824年,秦仲受周宣王委任,率军讨伐西戎,秦国借机报先祖和同族被灭族的深仇大恨。公元前822年,秦仲即位秦国第4任国君的第23年,在讨伐西戎的一次战役中,不幸阵亡。
秦仲有五个儿子:老大嬴祺(或其,祺有吉祥的意思)、老二嬴福、老三嬴禄、老四嬴寿,老五嬴康(后来改名庆),秦仲挺会起名字,五个儿子祺福禄寿康,寓意很吉祥呀。秦仲战死后,老大嬴祺即位成为第5任秦国国君秦庄公,秦庄公带着自己的4个弟弟,继承父亲未尽的事业,继续率军讨伐西戎,最终成功打败西戎,报仇雪恨成功。打败西戎收复先祖故土后,周宣王将曾经属于秦国先祖大骆的封地犬丘封给秦国,秦国从此拥有犬丘+秦邑两块封地,秦国国君此后世代被周王室任命为西垂大夫。
秦庄公将自己最小的五弟嬴康(庆)分封到夏阳梁山(今陕西渭南市韩城县南),史称东梁国或少梁国,嬴康成为东梁国开国国君,史称梁康伯。梁康伯嬴康所建立的东梁国一共经历7任国君后灭国,分别是嬴康、嬴辀、嬴宏、嬴辑(僖)、嬴定、嬴室、嬴寅(演),其中末代国君梁伯寅嬴寅大修宫室,劳民伤财,百姓怨声载道,国家逐渐衰弱。
梁康伯受封梁国180年后,公元前641年,老大秦庄公嬴祺的第6世孙秦穆公嬴任好,灭掉了老五梁康伯嬴康的第6世孙梁伯寅嬴寅的梁国,将梁国故地改名为少梁。亡国后的梁国公族后人逃往与梁国有联姻关系的晋国避难,从此改嬴姓梁氏改为梁姓,尊梁国首任国君梁康伯嬴康为嬴姓梁氏始祖。
【嬴姓梁氏的名门望族:河东梁氏、安定梁氏、扶风梁氏】
话说嬴姓梁氏始祖梁康伯在位15年去世后,长子梁辀zhōu继任成为梁国第2任国君;梁辀在位28年去世后,梁辀的儿子梁宏继任成为梁国第3任国君,梁宏任内正值周桓王时期,周王室对晋国内政的一次干预,机缘巧合形成了梁氏望族——河东梁氏。
公元前720年,东周首任国君周平王姬宜臼驾崩,由于周平王在位时间长达51年,熬死了第1任太子姬泄父,本来还有个质押在郑国的次子姬狐作为第2任太子优先从郑国返回即位,结果也突然意外死了。最终由姬泄父的长子即周平王的孙子姬林继任东周第2任国君,史称周桓王。周桓王即位之时,晋国分了大小宗,大宗晋国正统晋鄂侯姬郤xì,都城在翼城(今山西临汾市翼城县);小宗曲沃庄伯姬鳝,封地在曲沃(今山西临汾市曲沃县),小宗从曲沃庄伯的父亲曲沃恒叔开始,就一直图谋消灭翼城的晋国嫡长大宗取而代之。
周桓王即位第3年,也就是公元前718年这一年春天,曲沃庄伯贿赂了周桓王,获得周王室名义上的默许,然后联合郑国和邢国一起讨伐位于翼城的大宗,位于翼城的晋国国君晋鄂侯一看打不过联军,逃往晋国另一个城市随城邑(今山西介休市)躲避,几个月后的当年夏天,晋鄂侯去世。
曲沃庄伯听说晋鄂侯去世后,再次攻打晋国。此次,周王室的态度来了个180度大转弯,开始支持晋国,反对曲沃庄伯对晋国的讨伐。史书中只轻描淡写的说是因为曲沃庄伯背叛了周桓王,但是没有提及背叛的详情。后世对当时的形势分析后给出一种可能,就是曲沃庄伯与郑国走得太近惹恼了周桓王。郑国自公元前770年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邑有功后,就一直不把周王室放在眼里,后来还发生了周郑交质(堂堂周天子被迫将自己的太子作为人质押给郑国)、郑庄公因为不满周王室将其权利平分给虢公忌父多年不朝见周天子等令周天子颜面扫地的事情。
曲沃庄伯再次攻打晋国时,周桓王派了梁国第3任国君梁宏伯,以及郭姓先祖虢公忌父等率军前去讨伐曲沃庄伯,曲沃庄伯兵败,退守回自己的封地曲沃,周桓王重新立晋鄂侯的儿子姬光为新的晋国国君,史称晋哀侯。梁宏伯讨伐曲沃庄伯时,把自己的儿子梁繇yáo异随军带去了晋国,后来梁繇异没有随父回国,留在了晋国,定居在晋南的解梁(今山西运城市解州区)。
公元前675年,梁繇异的儿子梁益耳在解梁出生,后来迁居晋国的河东(山西运城市夏县禹王城),成为河东梁氏开基始祖。
梁益耳年少时就英勇善战,跟随晋献公南征北战,20岁就当上了晋国都尉(都尉上去是国尉,国尉上去是将军),24岁晋升为大夫,45岁成为晋国五军十卿之一的上军佐。
公元前622年,晋国十卿一下子死了四个,都是资历较深比较服众的老臣,包括中军将先且居、中军佐赵衰cuī、下军将栾佐、下军佐胥臣。晋国国君晋襄公不得不考虑重整内阁,补充空缺的关键岗位。
此时的晋国朝中,实际上暗中分成两个政治集团互相暗暗较劲,一派是老臣,晋献公和晋惠公时期立下功劳受到提拔的老臣,包括箕郑父、士榖、梁益耳、先都、荀林父;另一派是新人,晋文公所倚重的老臣的后代,资历尚浅,高干子弟,主要包括狐射孤(狐偃之子,因封贾地也被称为贾季)、赵盾(赵衰之子)、先克(先且居之子)、栾盾(栾枝之子)、胥甲(胥臣之子)。
(注: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因为骊姬之乱被迫流亡在外19年流浪8个国家,最终在秦国护送下回国即位成功,流亡在外19年期间一直跟随在他身边的铁杆近臣,史称重耳五贤,包括:赵衰、狐偃、贾佗、先轸、魏犨chōu,这五人是晋文公在位期间最倚重的五位老臣)
参看上图,晋襄公最本来打算让士縠和梁益耳递补晋升为中军将和中军佐,箕郑父和先都递补成为上军将和上军佐。后来新人一派的先克得知后劝谏晋襄公:狐姓赵姓这些老一辈对晋国功劳不能忘啊!晋襄公领会并接受了先克的谏言。
在公元前622年在举行的一次阅兵式上(史称夷之蒐),晋襄公宣布了重整内阁的结果,废除父亲晋文公时期五军十卿制,恢复成以前的三军六卿制,裁撤了新上军将、新上军佐、新下军将、新下军佐4个职位。正式任命狐射姑为中军将、赵盾为中军佐;先克为上军将,箕郑父为上军佐;先蔑为下军将、荀林父为下军佐。
晋襄公的老师阳处父,阅兵时正出使陈国,因为之前赵盾的父亲赵衰有恩于他,所以阳处父回来后,私下向晋襄公进谏说:赵盾比狐射姑(贾季)更有才能,建议让赵盾担任中军将。最终,晋献公听从老师建议调换了中军的正副职,让赵盾担任中军将,狐射姑担任中军佐,被调为副职的狐射姑憋了一肚子火,后来派族人狐鞫居杀了阳处父,事情败露后逃离晋国,在北狄和潞国避难,最终死在了潞国,这是后话。
公元前621年,晋襄公去世后,赵盾和狐射姑在迎立新君上意见不一致,赵盾想迎立寄居秦国的公子雍,狐射姑想迎立寄居陈国的公子乐,都是晋文公的儿子,晋襄公的弟弟。最终赵盾派人杀了公子乐,并变卦毁约秦国,在秦国护送公子雍回晋国即位的途中伏击了秦国,顺便杀死了公子雍,拥立了晋襄公年仅七岁的幼子晋灵公夷皋即位,自己独揽晋国大权。
赵盾独揽大权后,立刻准备清除所有异己,老臣派成了清除的目标。找了个机会和借口将老臣派一网打尽。赵盾死党先克仗着赵盾的势力,霸占了大夫蒯得的田地,蒯得对他怀恨在心,就联合老臣派的先都,趁先克祭拜爷爷先轸的时候杀死了他。(注:这里先克的死法有多种说法,另一说法是箕郑父杀的,还有说法是梁益耳设计杀的,反正都是老臣派,都跟先克有仇)赵盾以先克、蒯得等老臣派造反的罪名,将老臣派先都、蒯得、士縠、箕郑父、梁益耳全部抓捕并公开处决。
梁益耳死后,赵盾还要斩草除根,幸亏晋襄公夫人穆嬴知道丈夫很欣赏梁益耳,不忍他绝后,偷偷通知梁益耳的弟弟梁益逊,带上哥哥梁益耳的儿子梁富、梁宁、梁宝,连夜逃离晋国。逃往齐国的千乘(今山东淄博市高青县)避难,从此在齐国繁衍生息,开枝散叶,让河东梁氏在山东发展壮大成为梁氏望族。(注:此处另一说法是梁益耳的长子梁富和次子梁宁被赵盾所杀,只留下老三梁宝独苗逃往齐国;还有说法唯一逃走的独苗梁宝是梁益耳弟弟梁益逊的长子)
话说梁宝逃到齐国后,生了5个儿子1文新、2文光、3文爵、4文喜、5文学。老四梁文喜这支又生了5个儿子1梁铎、2梁锦、3梁锋、4梁录、5梁钧。梁文喜最小的儿子梁钧做到了齐国大夫,将居住地搬到了齐国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临淄区);梁钧生了4个儿子以茨、梁以凉、以坻、以京,老四号以京名叫梁鳣zhān,师从于孔子,成为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念及孔门七十二贤之一的梁鳣zhān传播儒家文化做出的巨大贡献,封梁鳣后人梁益耳的第18世孙梁睦为迪国侯。当时正值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梁睦的儿子梁褚(子都)和孙子梁桥看准这是个机会,举家从山东搬迁至西部北地郡(今甘肃环县马岭镇)做起了与西域的生意,10年后,又搬到安定郡,一种说法是定居于安定郡首府高平县(今宁夏固原市),另一说法是定居于安定郡乌氏县(有争议,今甘肃平凉市泾川县或宁夏固原市泾源县),梁氏家族以北地郡、安定郡和疏勒郡(今新疆喀什)为根据地,通过丝绸之路上从事国际贸易,很快就赚的盆满钵满,成为富甲一方的巨商大贾。从安定郡发家之后,子孙后代开枝散叶速度更快,逐渐发展成为安定梁氏望族,梁桥也被尊为安定梁氏的开基始祖。
后来因为与西域通商的巨大成就,公元前32年,梁桥和儿子梁溥被汉成帝召回京城长安担任军司马一职,主要负责军队的马匹物资等管理,这个工作可以充分利用他们与西域做生意的优势,梁桥举家从安定郡迁居至位于陕西的扶风郡(陕西兴平市)。
西汉末年王莽篡汉之后,梁桥辞官带大部分族人返回安定郡,少部分留在扶风郡,这部分留在扶风的梁氏族人又发展成梁氏另一个大分支扶风梁氏。
02 梁姓的其他来源
梁姓的其他来源比较杂,具体包括:
1.周王室姬姓梁氏:东周时期,周平王姬宜臼有个儿子姬唐被封在南梁(今河南汝州),后来被楚国所灭,灭国后,姬唐的梁国后世子孙以故国梁为姓。
2.魏国姬姓梁氏:周武王姬发的同父异母十五弟姬高,因被封于毕地(陕西西安或咸阳)爵位公爵而被称为毕公高。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三年之后就去世了,去世前将继位的幼子周成王姬诵托付给周公姬旦、召公姬奭shì、毕公姬高等几个弟弟来辅佐。周成王在位21年去世后,召公和毕公继续辅佐周康王姬钊,周公召Shào公毕公三公一起造就了周初盛世成康之治,几十年未用刑罚。
公元前771年,申侯因为周幽王废自己女儿申后的王后和自己外甥姬宜臼的太子之位,联合缯国和西戎一起进攻西周都城镐京,周幽王因为烽火戏诸侯失去诸侯们的信任,没人来勤王最终被杀,从此西周灭亡。同一年,毕公姬高的封国毕国也一起被西戎所灭。毕国被灭后,毕公后人毕万逃到当时的晋国避难,后来效力于晋献公,晋献公时期晋国开疆拓土,史书中称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毕万在此过程中立下军功,公元前661年被封魏地(今山西运城市芮城县),从此毕万后人以封地魏为氏。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认韩赵魏,册封毕万后代魏斯,以及赵籍、韩虔为诸侯,爵位为侯爵,史称魏文侯、赵烈侯、韩景侯。
魏国最初定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后来公元前361年,魏惠王魏罃(婴)为远离秦国威胁,西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市),迁都后魏国也被称为梁国。公元前225年,魏国被秦国灭国,此后魏国公族后人以故国都城大梁为姓,姬姓梁氏成为梁姓一个重要分支。
3.北魏鲜卑汉化改梁姓:北魏孝文帝时期,公元490-499年,对北魏施行全面的汉化改革,将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移至洛阳,下令北魏鲜卑族改汉姓、穿汉服、说汉话、改汉俗、与汉人通婚,为中华民族大融合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一时期,鲜卑族的复姓拔列兰氏改为汉姓梁,成为梁姓的一个分支。
4.宋朝波斯御医赐姓梁:北宋宋神宗赵项在位期间(公元1048-1085),有个波斯来的御医特别善于接骨,被任命为护驾金疮科御医,宋神宗赐他汉姓名梁柱,人们因此称他为“接骨梁”。这个御医及其后人一直生活在中国,后人也继承了祖传的接骨医术,由于梁柱开始就信仰伊斯兰教,后人划归回族,称为回族梁氏,回族梁氏在明朝时期第9代人迁居明初都城南京开店,至今已经传至27-28代,家族成名于北宋,当时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市),后面迁居明朝都城南京开店,目前回族梁氏后代主要分布在河南、江苏、湖北、安徽等地。
5.五胡十六国时期氐族梁氏:五胡十六国中最强大的前秦,是由氐dī族苻健于公元前351年建立的国家,经过几代人努力,到苻坚当政时期统一了北方,在乱世中营造出难得的十几年太平日子,直至公元前383淝水之战败给东晋。东晋以区区8万之军大胜号称80万实际30万的前秦大军,制造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以少胜多战役。苻健、苻坚当政时期,有梁谠、梁熙氐族两兄弟,分别担任过幽州刺史(相当于北京纪检委书记)、凉州刺史(相当于甘肃武威市纪检委书记),两兄弟是略阳郡(今甘肃天水市)人,天水一带氐族和汉族长期在此混居,不少氐族改了汉姓梁,他们后人都以梁为姓,是梁姓在氐族的一个分支。
6.五胡十六国时期羌族梁氏:氐族和羌族在历史文献早期的记载中,经常被放在一起,称为氐羌族,两者的关系学界没有统一说法,活动区域相似,主要在如今的甘肃、陕西、四川交界地带,即甘肃陇南、四川北部、陕西西南,类似上面的氐族梁氏,羌族梁氏也是在甘肃陇南一带因为与汉族长期混居,不少羌族改了汉姓梁,比较知名的就是五胡十六国时期有个叫梁懃qín(也有写成梁勤、梁勒)的人,在今甘肃陇南市宕昌县一带建立了一个宕昌羌国的政权,成为宕昌羌国首任国君,相当于一个部落首领,一共2万多人部落民众,他的后世子孙都以梁为姓,成为梁姓在羌族的一个分支。
7.五胡十六国时期匈奴梁氏:也是在五胡十六国时期,公元383年,前秦的苻坚在淝水之战大败后,看前秦大势已去,原本归顺前秦的羌族首领姚苌cháng叛变前秦,在公元384年自立为王,定都北地(秦初36郡之一,今甘肃庆阳市),史称后秦。后秦时期,跟随开国国君姚苌征战南北的匈奴人后裔独孤国儿,因功被赐姓梁,改称梁国儿,他的后代世代居住在甘肃天水一带,也是梁姓的一个分支,血缘上源自匈奴。
8.河南蒙古族梁氏:元世祖忽必烈有个排行老五的儿子叫孛尔只斤·也先帖木儿,元朝灭亡后,孛尔只斤·也先帖木儿的后人中有一支没有随元朝皇室北迁,而是留在了中原地区,将元蒙古皇姓孛尔只斤改为汉姓梁,隐姓埋名从明朝一直生活到现在,就住在河南省洛阳市汝阳县的陶台堡。
9.朝鲜半岛济州梁氏:朝鲜半岛南面有个济州岛(下图),有个叫良乙那的人在此建立了一个部落国家耽罗,良乙那后来改姓为梁,成为济州梁氏的始祖。
10.河湖泽湾渔民梁氏:梁有桥梁、河堤、围堰的意思,古时候很多人围绕着有梁(围堰/河堤)的河湖泽湾以捕鱼为生,《诗经·国风·邶风·谷风》中有一句“毋逝我梁,毋发我笱gǒu”【译文:别来我捕鱼的围堰,别碰我捕鱼的竹篓】,表达的就是这个含义。这些渔民里面,有很多人也以自己赖以生存的梁为姓,具体数量难于统计,也是梁姓的一大分支,来源更杂。
03 梁姓的祖地和祭祖活动
梁姓正宗最初的祖地是嬴姓梁氏始祖梁康伯的封地梁国(陕西渭南市韩城县),这里成为天下梁氏公认的祖地。由此派生出来的河东梁氏祖地在山西运城市夏县,河东梁氏派生出来的安定梁氏祖地在安定郡乌氏县,具体地点有点争议,在今甘肃平凉市泾川县或宁夏固原市泾源县,由安定梁氏派生出的扶风梁氏祖地在陕西省兴平市。
近些年两岸三地很多梁氏后人先后到天下梁氏祖源地陕西省韩城市的梁带村寻根问祖。
1.2018年世界梁氏宗亲总会20余名代表到陕西省韩城市梁带村寻根问祖。
2.2019年6月22日,来自两岸三地50多名梁氏宗亲到陕西韩城市梁带村认祖归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