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学者刘泰宇,以授徒讲学谋生,听闻他的名字是定光寺大和尚所取,有博大胸怀之意。
康熙年中,有个徐姓的浙江郎中带着幼子来到刘泰宇所住的村子里租房居住,其子名叫徐元亮,拜于刘泰宇门下读书识字,学习四书五经。
经年累月,徐郎中与刘泰宇相处得十分融洽,成了心无芥蒂,无所不谈的好朋友。徐郎中为了儿子更方便向老师请教,便搬到刘泰宇住所旁居住,三人比邻而居。
一次,郎中上山采药,不小心从山崖摔下,等到有村民发现时,已奄奄一息,郎中无亲无故,临终时把儿子托付给老师刘泰宇。
刘泰宇一生未曾娶妻,可怜元亮孤苦,幼年就没了双亲,所以将元亮视为己出,爱如珍宝。
寒冬腊月,天寒地冻,刘泰宇担心元亮受冻,于是二人同睡一铺。村里有个叫杨甲的人轻佻浮薄,品行不端,所以刘泰宇不以礼相待,致使杨甲心怀不满,怒气难平。
杨甲见元亮长得俊美不俗,于是造谣诽谤说:“泰宇身为教书先生,本该其行宜表,德行为先,却把故友的儿子当作娈童,玩弄一个懵懂无知的孩童,其行径天理不容,人神共愤……”
此言一出,村中老老少少便不安定了,纷纷七嘴八舌地议论此事,缝人便问:“哎~听说了没有,那个教书先生……”
一说:“难怪刘泰宇一生未娶妻生子,原来有此癖好,真是道貌岸然,看不出来啊……”
又说:“那个郎中真是所托非人呐,还以为教书先生是个端人正士,哪晓得吃人不吐骨头……”
又说:“不过话说回来,那孩子总算是活下来了,不管怎样总比无人照料,饿死街头来得强……”
一妇人嫌弃地吐了一口唾沫说:“呸~早饿死早投胎,总比被这样玩弄的强,啧啧啧,简直不堪入目……”
一时间,原本教书育人的刘泰宇被流言蜚语推上了风口浪尖,成为人们唾弃谩骂的对象。
刘泰宇陨雹飞霜,含冤受屈,愤不欲生,于是详问元亮家中亲人几何,最后得知元亮还有一个叔叔,是运粮的军人,管理粮船文书账目。
既然孩子还有亲人,于情于理都将送还,即便自己不舍,但是蜚短流长,对孩子的成长有害无益,刘泰宇思考了一夜,最终决定带着元亮到河北沧州河岸,借了一间很小的屋子居住。
每每看见浙江驶来的粮船,便向船招手,远远地大声问喊,问有徐某某先生否?一连数日后,竟然真找到了元亮的叔叔,刘泰宇便把孩子交给了他。
徐某见到侄子,泣不成声,哽咽着说:“夜晚梦见兄长说侄儿要回来了,于是我日日坐在船尾高处瞭望,今日终是见到元亮这孩子,兄长还说杨某一事,他已状告神灵,我却不知他所言何意?”
刘泰宇也不便言明,故而没有多言。徐某向刘泰宇拜谢后就带着元亮上了船。刘泰宇忧愁郁闷地回到家中。
杨甲见刘泰宇独自一人,身边再无元亮的身影,又造谣说刘泰宇畏惧丑事败露,不知把孩子卖到哪里去了?
面对此等谣言,刘泰宇深受其害,却没有办法洗清自己,因此忧思烦冤病死。有村民得过先生恩惠,便出钱将其入棺下葬。
此后,杨甲经常在灯前月下看见刘泰宇怒视自己,杨甲本就是粗野强悍之人,对此毫不在乎,更不信鬼能伤人,大骂:“你本命短,与我何干?休得再来惊扰我,否则掘你坟墓,让你曝尸荒野。”
几年后,杨甲口生脓疮,竟无药可治,溃烂流水无法进食,没几日就死了。他的妻子为了生计,很快就改嫁了,丢下一子无人管教。
杨甲的儿子长相颇为清秀,有位轻薄的无赖引诱杨甲的儿子当了娈童,并且毫不避讳,常于人前对小孩作调戏状,见到的人都摇头叹气。
有人说这是刘泰宇开了头,败坏了村里的风气,有明理的人说这就是杨甲冤枉刘泰宇的因果报应。
刘泰宇本是好心收养故友的儿子,并且疼爱有加,却被杨甲肆意造谣诽谤,毁其名誉,受世人唾弃谩骂。如果杨甲知道自己会有此报应,不知是否还会污蔑刘泰宇呢?
反观我们今天的社会,今天的网络,为了私心、流量做人做事毫无底线,肆无忌惮地造谣、跟风、摸黑,对当事人的生活造成困扰,对当事人的精神造成伤害,甚至有人不堪网爆而选择结束生命。
淡淡地问一句,这样的行为是否真的没有成本?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声明:故事内容皆为虚构,文学创作旨在丰富读者业余生活,切勿信以为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