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份楼市继续回暖复苏,疫情期间所挤压的购房需求还没有完全释放完毕,可原本定调的“房住不炒”已经开始变得扭曲。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前两个月,房地产行业仍在继续触底,开发投资、销售面积与销售额无一都在持续走低,对经济的“拖后腿”作用,只能说愈发严峻。
尽管房地产市场不景气,可房价水平却涨了上来。
截止到今年2月份,全国70城新房与二手房售价,无论是同比还是环比,数量均达到了50%以上。
这其实才是最大的麻烦,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还没有在经济下行中彻底复苏,可房价却悄悄涨了回来,这无疑让刚需的购房梦再次渐行渐远。
楼市接下来“该”怎么走才是关键
注意,是“该”怎么走,而不是“会”怎么走。
要知道,楼市的生死存亡全靠政策导向,如果给予楼市积极的调控政策,那未来发展肯定是一片大好,相反楼市将会逐渐走向消亡。
其实现在去各大官方网站一查就能清楚,现在的政策导向已经非常明确——“稳”。
严防房价继续上涨,同样也不允许房价大幅下跌,维持房价健康平稳发展才是如今楼市调控的主旋律。
官方的意思是,老百姓该怎么买房还是怎么买,开发商该怎么卖还是怎么卖,地方该怎么拍还是怎么拍,让房地产继续发挥原有的支柱作用,如此一来大家都喜闻乐见。
可这样似乎并不现实,但凡是符合市场规律的商品,价格肯定会起伏波动,不可能一成不变。
只要供求关系发生转变,价格也会一同发生变化,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受“买涨不买跌”的心理影响,价格越是上涨需求反而更加旺盛。
百姓向左,资本向右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23年前两个月,在全国重点30城中,120平以上住房成交量上涨的城市已经达到17个,90平以下住房成交量下跌的城市为17个。
在原本政策的定义中,90平以下属于刚需范畴,而120平以上则属于投资改善。
也就是说,在过去两个月中,刚需市场表现低迷,反而是投资改善市场开始变得活跃。
以北京苏州为例,苏州90平以下住房与90-200平住房成交套数分别下降25.6%和12%,而北京则分别是下降29.5%和提升13.1%。
越是经济发达、人口多的城市,这一现象愈发明显,一方面刚需的购房需求在不断减弱,另一方面改善置业在不断增加。
这并不能证明刚需的数量减少了,而是刚需还是那群买不起房的刚需,在本质上并没有发生改变。
再以深圳为例,进入三月后的第二周,深圳二手房成交量环比上涨6.77%,涨至1077套,从表面来看确实涨了不少,了深圳库存面积在整个2月份却增加39.2%。
另外,深圳之前强推的人才房,如今打到骨折也没能卖出去。
据悉深圳今天一共推出了4422套人才房源,价格仅仅只有市场价的60%。
价格降了这么多,根本无人问津,4422套只有不到一半被选定,剩下的一多半人才们根本就没看上。
这个人才房之所以这么便宜还没人买,是因为他有一个销售期规定,因为该人才房销售期为10年,买来住完全没问题,如果买来后再想出手,最起码也要等到10以后才被允许。
这样的规定所谓的精英人才肯定不干,你觉得10年之后这群人还愿意住在拥挤偏远的这里吗?
目前现状就是,便宜的房子没人要,即便是刚需也会选择价格更贵位置更好的房子,很多人不理解,刚需买房本来就是自住,去哪买房不是买,为什么不买便宜的呢?
你要站在资本的角度去考虑这个问题的确很难理解,如果你站在资本逐利的角度去考虑,那就一切都好解释了。
轻轻松松买一套偏远且没有投资价值的房子,远没有努努力买一套能升值的房子划算,因为在未来置换房屋或急需用钱时,还能轻松变现。
要知道,居住在深圳的人,对于搞钱的热爱并不比北京上海差。
在种种原因下,2022年楼市迎来了一波降价潮,可即便如此,在转过年之后刚需们仍然没有太多的上车机会,反而又是那些投资改善人群在不断抄底楼市。
目前全国70城房价走高,刚需群体住房实际是被平均了,真正需要房的老百姓们在不断向左回撤,而资本依然还在向右进攻。
随着楼市逐渐回暖,“不抄”的压力将会远超过“房住”,并且一时半会很难找到破局之法,毕竟大地产作为支柱想要继续前进,就离不开资本逐利的支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