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是岁月的沉淀;镇,是文明的集聚。浙江这片土地,散落着一个又一个古城古镇古村落,宛若一颗颗闪耀的明珠,串起数千年的历史文明。
人类万年文明,从一个小小的聚落开始,于是便有了村落,进而发展成为镇乃至城的规模。浙江有着数不胜数的千年古村落,这些村落有何共同的特征,为何文明在这些地方源远流长?这些古老村落流芳百世的奥秘是什么?千百年来,在这些村落里又演绎着怎样的诗与远方?
,时长01:18
01
山川形胜 傍水而居
浙江大地,历史悠长,良渚古城遗址,世界文化遗产,遗址群中发现有分布密集的村落、墓地、祭坛等各种遗存,显示出良渚文化遗址群已成为证实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最具规模和水平的地区之一。2000年,上山遗址发现,通过碳14年代测定,断定它的年代距今一万年, 走进这段上万年的历史,不难发现,最古老的文明始于聚落,先人聚族而居,在刀耕火种间,写下一段又一段千古传唱。
有了聚落,也就是有了人类生活的痕迹,随着世代的繁衍生息,聚落发展成村落,进而演变成古镇、古城的规模。盘点这些古老的文明,一定离不开一个“水”字。在浙江,一条钱塘江,从远古奔流至今,微醺了数千年的江南乡野,孕育出两岸数不尽的繁华;一条瓯江,从山中来到大海里去,绵延八百里,奔流不息,山水诗路闪耀千古,山川溪流之间,孕育出平原盆地,随着岁月流转,演绎出独特的魅力。
在钱塘江南源开化,汩汩清流从开化齐溪镇的莲花尖缓缓流出,这条穿城而过的溪流,大家都称它马金溪。
马金溪可以说是整个开化的大动脉,特别是在古代对经济发展、交通方面起到巨大作用。马金溪流至马金,接纳何田溪和杨和溪,这三条重要的溪,冲击形成了马金盆地。这个盆地应了堪舆学上 “水须围抱做环形,水口收收积万金”的说法。最早是夏氏家族相中了这块宝地。据《夏氏宗谱》记载,唐太和年间,夏氏始祖信安令夏季庚,辞官后自歙县迁入马金,之后,马金不断有张、丁、戴、刘、王等其他诸姓迁居。
钱塘江有条支流叫浦阳江,沿着浦阳江,有无数支流小溪形成于南北两侧山谷峻岭中,其中嵩溪发源于浦江北部的鸡冠岩,由北向南流至独山后,汇入浦阳江。在这嵩溪的上游,有一座有着千余年历史的古村,村以溪名。嵩溪徐氏先祖在南宋时期定居嵩溪,相中的便是这里有山有水的地理环境。
有人的痕迹,才书写出历史。在浙江,那数不胜数的千年古村落,最大的共同特征便是山川形胜、傍水而居。谢安的老家——东山村,背靠四明山山麓,西临曹娥江;东晋永和十一年,骨高气傲的王羲之不堪忍受官场倾轧,率子女在父母墓前立誓远离仕途,从此退出官场,遍游东南,纵情于山水之间,后定居嵊州金庭。金庭华堂村的周边都是一些山脉,南边有瀑布山,王羲之当时来的时候,住在瀑布山上,这里还有笔架峰、卧龙山,到处都是山,所以这里是一个小盆地,周边还有一条溪叫平溪,平溪贯穿盆地的中央。当时王羲之就是选择这样一个地理环境,在这里建了一个庄园。
02
耕读传家远 读书继世长
然而时移世易,对于任何一个村落而言,历经千百年依旧经久不衰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再优渥的山水地势也不能护佑村民永久的安宁。只有世代的耕耘,良好的家训、严整的家风,才能勾勒出浙江古村落的千姿百态。
在这诸多的古村落中,位于云和的坑根石寨在心态上别具特色。坑根石寨位于云和最高峰白鹤尖脚下的白银谷。白银谷因曾盛产白银,加之溪流两旁的巨石色如银矿石而得名,出于开采银矿的需要,这里涌入大量矿工,因地势陡峭,因此先人立下规定,在这里筑屋不能往下挖只能用石头往上垒,因此便有了石寨。
石头屋垒起来了,白银谷里开始升起袅袅炊烟,矿工们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世外桃源,为了生计,他们又依托山势开垦梯田,正是因为古人的刀耕火种,才有了梦境一般的云和梯田。
耕种是发展的前提,翻阅浙江诸多家族的家谱,不难发现,几乎所有家族都会在“耕”字之后加一个“读”,亦耕亦读成了众多古村流芳百世的奥义所在。
从临海府城出发,向着大海的方向,东行约六十余里,便到了岭根村。岭根村三面环山,九条山脉汇集于村围,状如九龙腾聚,美誉“九龙舞翠”。村内山皇溪、里庄溪和法洪溪三条溪流汇集,又号“三水夹金”。700年前,居住在临海城内的王皞,携家族迁居至岭根,从此开枝散叶。王氏向来重视教育,坚持办学馆、私塾,数百年来,秉承着兴学重教的理念,村内有近百位后裔考取功名,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理想。
“碧水丹山映杖藜、夕阳犹在小桥西”,在温州永嘉,始建于五代后周时期的苍坡古村,背依苍山,面朝楠溪江,为唐朝后裔李姓聚居地,其别具一格的村落布局设计,更能诠释古人耕读传家的思想。
进入苍坡村的话,往西边看有座很大的笔架山,其形状就好比古时候的笔架。对着笔架山会有一条很长的笔街,笔直的一条笔街。笔街旁边可以看到三条长石条,就仿佛是古代的墨碇,旁边还有一个西砚池,在后面有个东砚池,整个村子通过寨墙围起来正好是四四方方的,鸟瞰下来就是一张四方的纸,这就是苍坡村笔墨纸砚的文房四宝布局,布局也很明显,当时邀请的是国师叫李时日过来设计的,他也是希望李氏后人可以好好读书,倡导文风,倡导大家去经世入仕去当官。
耕读传家远,读书继世长,耕读文化也影响了文学艺术,眼前有美景,手中有文笔,便能书写诗和远方。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这首《乡村四月》童叟皆知,作者为南宋布衣诗人翁卷,翁卷是乐清淡溪镇埭头村人,这首诗描绘的便是家乡的春光。
同样描写家乡的诗歌还有“一夜满林星月白,且无云气亦无雷。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山雨》·翁卷)
可以说,是家乡山水孕育了翁卷,翁卷也将绝美的诗歌回赠给了家乡的山水。因为埭头村间的溪滩长满了芦苇,翁卷就将自己的诗集取名为《苇碧轩集》,因为自己家的后门有西岩,他又给诗集取了一个《西岩集》的别名。
平生无别念,念念只麟溪。生则长相思,死当复来归。位于浦江郑义门的白麟溪,是明朝“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心心念念的地方,为了落实耕读传家的理念,郑氏先祖请来吴莱先生为家族子孙开启教化,当时20岁左右的宋濂师承吴莱,便也因此来到郑义门。次年,吴莱因患腿疾,辞去教习并推荐宋濂担任家族先生。宋濂在这里学习任教,有生活、定居、做学问,著书立作,所以郑义门相当于成为宋濂先生讲学布道,同时又是他修身明德,践行儒家理论的实践基地。
桐庐县城东南约20里,有一翙岗村,村落渊源肇自于汉代,建立在大源溪一侧的丘陵缓坡上,形似飞凤从巢中飞起,旧称“凤冈”。公元1342年,一位羽扇纶巾的青年文士,满怀天下幽愤,轻涉履步,独自登高望远,提笔写道:“是山之发脉,远自红羊尖午峰飞舞而下,蜿蜒磅礴,委蛇迤逦而来……登是山之巅,可以俯视一切。”这位文士正是明朝开国帝师刘伯温。刘伯温与翙岗李氏是好友,他来到这里,认为这里是个风水宝地,也在这里执教三年,并为村落题写了凤翙高冈的匾额,翙岗这个名字也因此而来,翙翙其羽,凤凰于飞。
“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古人的浪漫想象,如今正逐渐照进现实。时至今日,当我们回望这些古老的村落,被磨得锃亮的石子路,光影掩映下的古宅,依然显露出弥久扣人的一派古风,让人触手可及儒雅数百年的风范。静默守望,山水风光依旧,书声琅琅依然,远山含黛,韵味永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