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四家”,乃至整个宋代书坛中,黄庭坚都是最有开创性的一个。他力主复兴颜真卿的中锋行笔,再以高腕执笔,形成自己“长枪大戟”的书法风格,成为大字书法的先行者。谁能想黄庭坚的这份“邪功”,竟是当时歪打正着,无心插柳的结果。
黄庭坚早年间在京口断崖,见到一处大字摹刻,把它当成王羲之真迹,苦苦练习了三年,最后发现这件石刻,却并非是王羲之遗迹。当年的这一件石刻,就是著名的“大字书法之祖”,楷书《瘗鹤铭》。
黄庭坚本人还曾留下过一首《以右军书种赠邱十四》,里面有这样几句诗:“大字无过瘗鹤铭,官奴作草欺伯英。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黄庭坚将此作当成右军真迹也不为过,因为关于这件作品的作者,历来学者本就一直众说纷纭。关于他的作者,主要指向的是南朝时期的陶弘景。
《瘗鹤铭》也的确是历史上享有盛誉的书法作品;在各大名家书法著录中都有记载。
比如清代文学家刘熙载就在《艺概》当中说:“《瘗鹤铭》剥蚀已甚,然存字虽少,其举止利落,气体宏伟,令人味之不尽。”
据悉,自宋代《瘗鹤铭》残石被发现后,对它的打捞工作就一直不断。一直到本世纪2009年,我们都还在进行《瘗鹤铭》残石考古工作,总计打捞出水残石1000余块。
这件《瘗鹤铭》确实值得大家花费这样多的时间、精力、以及财力去完成对它的复原工作。
根据之前的文献记载,以及当前的考古工作结果可知,此作风格萧散简远,点画皆古雅厚重,还带有些许的隶书笔意,文字结体自然率真;刻于崖壁之上但文字参差错落,章法随势而就,是典型的“文人书法”代表。
原镇江博物馆馆长陆九皋,是《瘗鹤铭》残石打捞和文物修复工作的主要负责人,他是这样评价这件作品的:“从《瘗鹤铭》字体结构看,有草书圆劲之势,有汉隶瘦擎之笔,又有篆书的经脉。虽然他已经是成熟的楷书,但仍可以看出楷书发展过程中的篆隶笔势的遗意。史传陆游等人曾踏雪观《瘗鹤铭》。”
在中国众多的石刻中,唯有焦山《瘗鹤铭》和陕西《石门铭》被称为“碑中之王”。
《瘗鹤铭》的价值不仅在于它的大字开创性,还在于它是一件,融合了前代书法精华的“化成”之作;是后世学书取法的一座丰富宝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