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阳之地,古时分属厹犹、钟吾。春秋时国鲁国灭厹犹;钟吾则为吴国所灭。吴亡属越,越亡属楚,后楚又灭鲁,至此,宿迁、泗阳之地尽数归楚。
秦统一天下后,设淩(凌)县(因淩水所出得名),此为泗阳建置之始。
秦代 淩(凌)县
汉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又新置泗阳县(此为泗阳地名之始,地理上淩县更接近今之泗阳);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以泗阳、淩县等地为泗水国,封常山宪王子商为泗水王,国都设在淩城(今众兴镇境内凌城村)。东汉建武十三年(37年)国除,复为淩县,泗阳县则被废。
西汉 泗水国(淩县 泗阳县)
西晋永嘉之乱后,凌县亦被废。东晋义熙中置角城县(今泗阳东南境),为淮阳郡治;置宿预(豫)县(治厹犹古城),属淮阳郡,此后泗阳之地长期归属宿预县。
北周时,以宿预县为泗州治。隋大业初为下邳郡治。唐武德四年 (621年) 复为泗州治。宝应元年 (762年) ,避代宗李豫讳,改名宿迁县。
北宋初,属淮阳军。金兴定三年(1219年),地入于金,置淮滨县,治桃园镇(因其地方有夭桃千顷而得名),属泗州。
渔沟镇与桃园镇均为宋代古镇
元至元十四年 (1277年) 改淮滨县为桃园县,属淮安府。明洪武初改为桃源县,建置及归属明清两代均沿用之。
民国时期泗阳县图
元代桃园城池据推测淹没于锅底湖(湖洼地,如今已是圩田和养殖田)之下,但至今并无考古实证。
明清桃源城始建于明正德六年(1511年),位于今城厢街道,城周长三里,高一丈五,设城门四座。嘉靖二年(1523年),四门之上增建城楼,东曰观海、西曰延晖、南曰朝阳、北曰拱极。
民国三年(1914年),因与湖南省桃源县重名,改称泗阳县。
泗阳县城以北,运河北岸众兴镇(旧名河北镇),古时为悦来集,故集本毁于战火,但因此地航运发达,码头、商贾云集,故而在旧集东侧再次形成新的集镇。
1936年国民政府陆军部测绘泗阳城与众兴镇
众兴镇修有土圩城墙,始建年代不详,但推测为咸丰年间捻军祸乱时期所建。民国初时,泗阳县城市集寥落,商业中心已移至众兴镇(人口过万)。
桃源县(泗阳)城池范围示意(古城肌理保存相对完好)
1939年,日军攻陷泗阳,城墙大受损伤。后国民政府泗阳县长的王光夏收复泗阳县城,日军遂退守众兴镇。国民党收复县城后,为防止日军再打回来,实行焦土政策,将县城内能拆的建材物资全数拆走,又在城中纵火。经此之后县城越发没落。
解放后,泗阳县政府设在众兴镇,老县城则以城厢镇(现为街道)之名,提醒人民这里曾为桃源(泗阳)城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