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剧荒不迷路!
─简介─
故事讲述默片方兴未艾的时代,两个热爱电影的小人物──墨西哥裔的无名管家曼尼(迪亚哥·卡尔瓦饰),和追寻明星梦的新演员妮莉(玛格·罗比饰),在某个影业大佬家的派对中相识后, 意外地开启了两人的电影之路。
曼尼被当红演员杰克(布拉德·皮特饰)相中,从打杂的助理开始一路在片厂中扶摇直上;妮莉则是靠着自己的表演天赋迅速在好莱坞蹿红,成为聚光灯的焦点......
平心而论,【巴比伦】并非一部「好读、娱乐」的电影。当导演以三个人物、三条故事线若有似无地交织,来勾勒2、30年代所谓的「好莱坞黄金时代」,观众的确很容易会因剧情缺乏明确主线,而感到疑惑或无聊。
不过至少对我而言,本片正是因为创作者以极为诗意的方式,刻划了明星、电影人们的风光及挣扎,浓缩了幕前、幕后人员的辛酸血泪,才使得这看似发散、没重点的故事,也别有一番风味。
─核心命题是什么?─
会让某些人觉得【巴比伦】一片「失焦、松散」的主因,除了没有明确主线外,我想更大的问题在于:这部电影的「答案」很明显,但「问题」却十分模糊。
看到最后,大家都清楚导演要表达的是「因为我们喜欢看电影、着迷于电影的魔力!」可是这结论,是在回应什么样的命题呢?
事实上,达米恩就是透过电影中,三位主角在「好莱坞成名路」上所经历的,那些既荒谬夸张,同时又带有「传奇色彩」的业界荒唐事,来扣问:「我们为什么要在这里拍电影?」
大家加入电影产业,是因为这是一份薪水优渥、福利极佳的工作环境吗?
显然不是。曼尼跟着杰克来到片场的第一天,就马上被派去处理大批临演要求加薪的抗争。
曼尼眼见着自己就要被这群暴民般的抗议群众生吞活剥,情急之下只好抢了旁边的牛仔道具,开始像驱赶畜生一般地驱赶暴动临演,边鸣枪边逼他们上戏。
而底层的工作人员还在下面挣扎生存、弱弱相残时,山上的导演和明星倒是十分惬意谈论风花雪月。
这一幕看起来虽可爱幽默,却是以最轻描淡写的方式,道出了这产业金字塔中,顶端与底端待遇简直云泥之别的,极度不平等的现实。
还是说拍电影、在娱乐圈大放光明的好处,是可以「挤身名流」?
不过片中,性格狂放的妮莉来到所谓「上流社会」的豪宅宴会,马上就发现了这些有钱人,表面上满口仁义道德、高尚品味,实际上却是一群穿着松鼠皮草、暗中性骚扰,且还动不动就狗眼看人低的伪君子。
甚至,当妮莉发现自己的父亲也一样当起了到处招摇撞骗的「假名流」,并意识到身边围绕着的都是一群看似光鲜亮丽,实则伪善懦弱的虚假势利之徒时,她简直是彻底崩溃。
不,《电影人》根本就不可能属于这种地方。
那么,想要「表现自我」、希望「被大家关注」,总会是投身电影产业的好理由了吧?
好不容易受到大银幕青睐的黑人乐手Palmer,以为自己的音乐才能终于能被大众注目; 没想到为了继续站在摄影机前,他要忍受的代价,竟是将自己的脸涂得「更黑」、「取悦白人观众」的屈辱。
同样的,大胆又爱现的妮莉,靠着胆识与不羁的形象迎来了一时的事业高峰; 然而社会风气一转,她原本卖色、卖浮夸的优势,马上就成了被众人鄙视的丑态。
最终,无法装乖、扮高贵的妮莉,在演艺圈中一落千丈、一蹶不振。
可见得,活在世人眼光中的代价太大; 你会赫然发现,大众要的并不是你「展现自已」,可是你却很容易将自我、尊严、青春血泪等一切都赔进去。
那或许就像曼尼和妮莉最初许下的诺言、杰克酒后的豪情壮语那样:拍电影是希望能「成就一番伟大事业」、做点有意义的事情名留青史?
但看看原本在默片时期叱咤风云、意气风发的杰克,产业环境一变,瞬间就虎落平阳,投资有声电影失利,卖力的演出也沦为了观众的笑柄。
曾经在好莱坞里如日中天、不可一世的大明星,就这样被他口中的「进步、革新」给遗落、被他崇仰的「电影艺术」给唾弃了。
后来不仅落得要去找影评吵架的狼狈窘境,连在烂片中尬一角的机会也是别人施舍而来的。
说到底,「拍电影」或许根本没我们想得那麽神圣、崇高; 而我们自己(在这产业中)也远不及我们想象得那样举足轻重。
导演甚至还更狠心地,让陶比所饰演的黑道老大,带领大家走入地下怪胎秀,指着那些奇形怪状、宛若狗彘的畸形人类,说:瞧,我们这些搞电影、拍戏的,本质上跟这些靠猎奇、刺激来吸引人们眼球的可悲怪胎,其实相差无几!
剧情一路演下来,「电影产业」走了一遭,曼尼不仅砸了「事业」、失去了「爱情」,连小命都差点赔掉;
杰克和妮莉二人的生命,也都随着演艺事业的颓败而落寞地结束了。名为“好莱坞”的美梦,到头来竟是一场空!
此时,达米恩的这场「对影视从业人员的终极叩问」,才显得格外地沉重而残酷:如果你以为的「好处」、你想像的(电影产业的)美好,可能都只是表象; 其中辛苦、肮脏、黑暗,都那么恐怖,那你为何还要来拍电影?好莱坞是人人渴望的希望之光,同时也是让不少人堕落的诅咒。
若不是为了钱、为了阶级、为了名声或权力,这样容易使人万劫不复的地方,我们为何还要在这里继续挣扎、继续奉献自己的一切?
(这时候再来理解电影最后5分钟的那个「答案」──曼尼多年之后再次来到影厅,重新想起了「观赏电影」的感动──或许也才更能理解这答案的重量,以及其背后的辛酸)
─好莱坞:一个太过繁华的虚幻帝国─
明白了导演的「核心提问」之后,那么贯穿全片的主轴也就呼之欲出了──那便是「幻灭」。
本片的标题巴比伦,在历史上是个十分辉煌的文明。曾不只一次在短短一百多年间,由小小的城邦迅速扩张成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王朝,琼楼玉宇、金碧辉煌,大家都以为如此繁盛的都城能够永久屹立;
殊不知巴比伦城每次的倾覆灭亡,也都和它的崛起一样迅速。我想不管是由天堂跌入地狱的杰克、大起大落的妮莉,还是梦想被现实击垮的曼尼,他们「好莱坞梦破灭」的感受,大概都跟伟大的巴比伦城一夕间土崩瓦解一样吧?
而电影开头那场纸醉金迷、酒池肉林的派对,也同样是在隐喻金絮其外、梦幻泡影般的好莱坞:
这场宴会,谁都想要挤进来占有一席之地,在其中发光发热、纵情声色;
然而狂欢之后,可能什么都没留下。里面的一切大小人物、荣辱兴衰,都会成为过眼云烟。此时人们才会发现,他们拼了命在其中追求的,最终竟只是让人恍忽的浮华幻梦一场,以及清醒后的无限空虚。
至于达米恩为何选择2、30年代「默片时期」作为故事主要背景,我个人猜测,这或许只是一种「切片取样」;
或许他觉得那个号称「古典好莱坞电影」(Classical Hollywood cinema)的黄金时期,更能代表这一产业的辉煌灿烂。又或者,从「默片」到「有声片」是个十分剧烈的变动;
因此用「默片演员不适应拍有声片」与杰克、妮莉等人的失势衰微,可以更有张力地表现「幻灭」这一主题吧。
(我并不认为,达米恩他真的是想「赞扬默片」或「觉得那时候就是最棒的」...... )
─观后感─
总而言之,【巴比伦】是有些观影门槛,也很「挑观众」的电影。相对松散的剧情架构和矛盾的情坏,并不见得是所有人都能接受、领略的。且某些桥段,台词写得太有「说教意味」、匠气太浓,也确实暴露了导演某些表现功力上的瑕疵,不免会令人感到有些可惜。
不过,片中那些光怪陆离、又紧张又好笑的片场秘辛,创作者暗藏在故事背后迂回曲折的自我探问,以及华美、富有诗意的画面,都使【巴比伦】展露了独有的魅力!
即便这部电影离「杰作」仍有距离,不过至少跟其他同样在卖「好莱坞情怀」的作品比起来,还是【巴比伦】更深得我心一些。
p.s. 类「打破第四道墙」
片中有一两个十分有趣的桥段,就是当杰克正在和别人谈论要拍摄「有声电影」,而旁人反过来质疑他说「观众真的会想听有声音的电影吗?」、「才不会有人要进戏院去听噪音」时,旁边的背景音都正好是有人放屁拉肚子或老婆摔东西骂人的噪音。
这等于是这部电影以自己「身为电影的形式」,来呼应故事中谈论「电影」的内容呢~ 真希望这种十分「后设」的小巧思可以多出现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