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5月20日,山东快书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顾名思义,山东快书是起源于鲁西南等山东地区的一种传统曲艺。山东快书的表演采用山东方言,以韵诵为主,中间辅以说白,说白又分为穿插性“表白”和打岔性“过口白”,演唱者一人手持竹板或铜板,以快节奏击板叙唱,现流传于华北,东北一带。最早的山东快书可追溯至明代万历年间,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山东快书最开始被称为“武老二”,演唱快书的民间艺人则被称为“说武老二的”,“唱大个子的”或“滑稽快书”等,为何以此命名,这里还有说道,据说山东快书最早期的代表作品是《武松传》,因此人们约定俗成就以作品名呼之,直到1949年6月21日,山东快书的开创者高元钧先生,经过深思熟虑,将这种曲艺形式命名为“山东快书”,其才正式得名!
山东快书脱胎于山东大鼓,是我国北方现存最早的曲艺形式,唱腔为典型的韵诵体,前期重“吟诵”,后期偏“板诵”。唱法上有“平口”、“俏口”之别,唱词是以七字句的韵文为主,语言节奏快,基本句式为"二、二、三"的七字句,一般句子最后为三个字。山东快书有两个分支,一支是擅长贯口、俏口的杨派,另一支是表演风趣生动的高派。原始的山东快书表演形式比较粗鲁,后经过杨派和高派等艺术大师的代代改造, 将唱词由“荤口”到“清口”进行了系统化的净化,才使得山东快书由原始的“傻大黑粗”等粗俗不堪的“粗俗”变为了朴实豪爽、挺拔遒劲的“帅气”,并在审美风格上开始崇尚幽默与风趣,讲究娱乐效果与喜剧色彩,追求寓教于乐的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直至发展到今天,山东快书内容丰富,语言明快,情节生动,表情动作夸张,入口入耳,说古颂今,通俗易懂,三位一体,具有浓郁的民俗气息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山东快书全程以站唱形式进行表演,讲究“手、眼、身、步”、“包袱”、“扣子”的运用。演员吟诵唱词,以说唱为主,间以说白,语言节奏性强,曲目有“单段”、“长书”、“书帽”等形式。传统曲目《武松传》,包括《景阳岗》、《狮子楼》、《十字坡》等12个回目,可以连贯起来演唱,可以分回独立表演。山东快书的演绎不受演员人数和场地的限制,通常一个或几个演员就可以在田间地头、车站码头、街头巷尾等场合用极简单的道具随时演出,且能瞬间就收到较好的表演效果!
山东快书所以长久不衰,有着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许多英雄人物除暴安良的经典段子在群众中广为流传,深受群众喜爱。随着新时代潮流的冲击,各式娱乐方式的席卷稀释,山东快书逐渐趋于衰落,现在仅有少数演员还能演出,“曲山艺海”也逐渐淹没于时代洪流之中,亟待扶持保护。要想传承和发展好山东快书,一方面需要走出去,拓宽更多的表演舞台,增加广泛的传播机会,另一方面,广兴书场开展亲子曲艺体验,传统文化研学、曲艺研学等项目,通过对山东快书多方位的开拓进取,全方位立体的将非遗文化深入渗透到每一个山东快书的传承者心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