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文化馆最近多了一道「校门」。
这道校门跟经过莞城东正路看见的「别无二致」,懂行的人会悄悄自豪分享:看,那是我们杰出校友、国学大师容庚题的字——
东莞中学。
每年有很多东莞的学生想要走进去,而从那里出来的人,不管时隔多少年,依然与母校缔结着深刻的情感。
展览现场「打卡」的老校长与大师兄 ©️钟致颖
东莞中学,东莞历史最悠久的中学,今年建校120周年了。
在古人的时间计算里,12年等于「一纪」,是木星绕太阳一周的时间。整整十纪,代表今年是分量很重的日子。
疫情之下,莞中和她的校友们小心而热烈地筹备起校庆期间的大小活动,对他们来说,今年在东莞市文化馆「意外办了个展」,是其中非常特别的一次经历。
莞中,一所以东莞命名的中学
11月9日,周三上午10点半,我打卡了场所码,显示24小时核酸报告,又向保安出示行程卡,填写访馆登记,终于进入东莞市文化馆内,一睹「莞中景·莞中情」书画摄影艺术展的真容。
展览的联合策展人、东莞中学第91届校友钟致颖,脸上丝毫不见展览开幕式因疫情取消的失落,反而无比兴奋地迎接着几位预约校友和记者,仿佛面对本应填满场地的人山人海。
文化馆东展厅为摄影展,布置着从校友那征集筛选的120幅摄影作品,数字呼应莞中120周年的好意头。
「原本我们只计划征集八十幅,结果最后邮件投递过来有一千多张,作为策展人当然是越来越开心,校友参与度高嘛」,钟致颖说。
「但慢慢压力也越来越大,该怎么展示好莞中人对母校的情感,以及莞中与东莞这座城市的关系?」
在东莞中学120周年校庆之际,摄影师以无人机长焦镜头拍摄了120张照片合成这一张全景照片,以超高的清晰度将东莞中学高中校区、新的初中校区在同一个画面中完整呈现;同时,以人民英雄纪念碑为前景,既体现了东莞中学悠久且深厚的革命历史传统,亦充分展现了东莞中学与东莞这座城市休戚与共、紧密相融的状态。丨《城与校》©️钟致颖
从一幅被城市环绕的莞中航拍开始,莞中人用镜头定格了东莞厚重的历史、老师们昂扬的风采和校园中明媚的气象。
©️黄正飞
120年,起点在清光绪年间。东莞中学走过了她动荡的幼年,红色的少年,奋发的青年。
我们都老了,但莞中好像依然年轻。
在新教学楼建成之前,90多岁的绿瓦楼一直陪伴高一高二「小鲜肉」,叫嚣着诗与盛夏。
©️姚展帆
邓尔雅故居旁的百年樟树,尽情舒展枝叶,等待每一次美术课,学生们来写生。
学生们在荔苑写生丨《校园》©️姚展帆
最终,我们都成长为不缺手机流量的人了,但想起Wifi女神,和她脚下每一次热闹的聚集:升旗仪式、校园书展、麦田义卖、社团嘉年华、艺术节插花比赛、科技节游园活动……依然会会心一笑。
Wifi女神两旁是两棵院士树,由东莞中学毕业的两位院士亲手栽下。丨©️钟致颖
莞中好像永远不缺丰富的校园活动,在学生们聪慧的神情面庞之外,拥有健康的体魄、艺术的氛围和创造的激情也是展览每一幅照片所传递的信号。
「展开《云雕》的翅膀搏击长空,迈动《行客》的脚步丈量山河,可爱的学子们用无限的才情,描绘出一道道绚丽的《莞中人》。因此,你、我、他,可以在全世界相遇。」展览展板上有这样一段文字。
《云雕》《行客》《莞中人》,都是莞中学生和校友们编辑出版的刊物,背后是莞中令人惊讶的超30个社团和组织。
上图©️黄子良丨下图©️吴炽坚
在东莞,应该少见像莞中这样文学和文艺气息如此浓烈的中学。
我不止一次听说——或是像钟致颖那样初一接住林炳炎老师「扔」过来的一台相机,就开启了义无反顾的摄影之路;又或者更早之前听人转述81岁莞中老校友张群炎先生回忆说,他人生的第一幅美术作品就是在莞中展出,读书时画了一幅画,被美术教师李之澧选上贴堂在教室后面,由此大受鼓舞而没有放下手中的画笔——从老师到学生,除了知识的传递,更难忘美育的浸染。
课本之外,美的教育
摄影展的正对面是书画展,布置着共40件书法、绘画和雕塑作品。
展览开始前,我在莞中艺术科科组办公室见到徐继清,展览的联合策展人、东莞中学美术老师。他说这次展品,既有校内师生的创作,也有校外老校友的投稿。
徐继清和我悉数这些作品来源之丰富、作者参与之热情:著名油画艺术家叶向明专门创作了一幅《桃李满天下》,小提琴弦音似在缭绕,繁花漫天,自由和平之鸽飞翔,左下角清晰可见莞中的校门;建筑与城市设计师尹烨敏则选择了莞中的标志物,「凤凰花」璀璨燃放于蓝色背景上,传扬「凤凰花开日,金榜题名时」的美言。
上排从左到右:《恩重如山》张铁文;《桃李满天下》叶向明;《凤凰璀璨》尹烨敏
参与联系校友征集书画作品的莞中政治老师袁志强,也体会到同样的感动,他说所有莞中校友,一听到是母校办展览的事,都在第一时间拿出自己优秀的作品,或在百忙之中抽时间专门创作精品献上。
例如,青年画家张志峰校友分别以莞中的校门和凤凰花专门创作了作品,演绎着莞中风华中的经典和记忆中的永恒。
身残志坚的陈发枝老校友撰写的对联「书院脱胎育凤凰,气象恢宏,十纪传薪欢莞邑;门墙蕴藉藏山斗,阵容鼎盛,百年接武报中华」被以书法形式展示。
刚刚毕业考上大学的郑兆铭则写了「汲玉兰之灵气,育莞邑之英才」之句从南京寄来,表达对母校的深深祝福。
莞中1957年毕业校友,原东莞市委副书记、组织部长,市人大常务副主任张群炎的参展作品。丨摄影©️钟致颖
张群炎早已画了一大片灿烂的梅花,示意母校铁骨劲枝、繁花锦绣、风华正茂,但是题目却想了好几个才选定「百廿韶华,春秋长盛」,他还书写了一幅书法作品,内容是杨宝霖老师写的一首七律,诗中描述了莞中在抗日期间流亡到谢岗黎村办学的旧址之情形,反映了莞中在抗战期间不畏艰辛、坚韧不屈的精神。
曾在莞中读过书、教过书后来曾任东莞市文联主席的周汉标,发挥其诗书画印的全方位才华,展出了书法、国画、篆刻印屏三件作品,连书法对联也是自撰的;退休副校长陈振达写了「尊师守纪好传统,勤学苦练用相承」,将东莞中学的学风融入书法;张铁文老校友琢磨该写幅什么字,最后落笔「恩重如山」,所有情感都在这四个字里面了。
也许正是出于对人文艺术的热爱,出于对莞中文化教育的认同。原东莞市市长、曾任香港中联办副主任的黎桂康先生在得知莞中校友举办书画展后,就欣然创作了律诗一首并写成书法作品,送来祝贺莞中一百二十周年华诞。丨摄影©️钟致颖
还有游敏达、罗小蓝、陈广权、慕容小红、黄雪韵、黄雅怡、刘楹正等在本土艺术圈里知名的校友提供了参展作品。我在展览现场听见校友戏说,这里的某些作品在市场上价格也是可观的,其中一些甚至可以说是昂贵。
我想,在对莞中校友而言,市场上的物质价值,远远不能比拟与母校感情之珍贵。听闻在完成所有展出计划后,部分校友将把作品捐献给东莞中学收藏。
莞中到底给了学生什么,才让他们念念不忘,一呼百应?
「莞中景·莞中情」书画摄影艺术展开幕前的一个晚上,我们和几位主创坐下聊了聊。
先是莞中的学生,后来成为莞中老师的袁志强说,「我想起爱因斯坦曾引用他人说的一句名言:什么是教育,当学生离开了学校,忘记了一切,剩下来的就是教育。忘记的可能是具体的某些知识点和答题的方法。但剩下来的则可能是品格、信念、习惯、价值观、文化品位和审美情怀等。」
「你可能不一定学美术专业,但这种艺术的启蒙、美的教育,将影响终生。」
莞中1980年毕业校友,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原东莞市文联主席周汉标的参展作品。丨©️钟致颖
和袁志强同年入职的徐继清分享道,莞中允许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莞中的艺术节,今年是第33年了,在这一个月里,学生可以接触高水平的艺术,以前我们欣赏过《天鹅湖》《茶花女》,辨认过莫奈《睡莲》的光影,赏析了《爱乐之城》的音乐世界。」
「更重要的是,我们鼓励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创作者,不管你喜欢插花、硬笔书法、摄影还是手工艺,校园展览都可以成为你的舞台。」
钟致颖回忆起他的学生年代,「照理来说,我当时应该算是一个『坏学生』,怎么会让我当课代表,还让我玩摄影的呢?」
这种莫名其妙的信任,好像反而让人自觉,自觉向正确的方向靠拢。而莞中也好像从未尝试给「什么是好学生」下定义,那他们一直在坚持尝试、尝试坚持的事情是什么?
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
是在小学生也要上晚自习的今天,依然把美术课当作高一高二的正课。
是一边肩负着高考升学责任,一边坚持看向更远,「为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
摄影展内的装置,一位莞中人,冒着生命危险,奋斗在抗疫第一线,拍下封控区里的见闻。
陶行知先生曾说:「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神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造的是具有真善美的活人。」
在莞中,体育老师写书法,地理老师玩摄影,心理老师画国画,一点也不稀奇,他们本身就是「爱美」的活人。
爱美很重要,爱美,才会在走出校门以后,在自己掌舵的人生路上孜孜不倦地追求美的事物,美的品质。爱美的人,不会允许自己的人生过得凌乱难堪、枯燥乏味。
这就是我从莞中120周年校庆艺术展的筹办所看到一所中学的文化启迪和美育传承。
展览时间
2022年11月7日至17日
展览地点
东莞市文化馆东展厅
参展须知
①展厅开放时间为:上午9:00至下午17:00;
②本次展览需预约参观,每半小时可容纳一批观众(10人),预约电话:0769-22837171;
③请前往活动的市民根据疫情防控实时要求做好防控措施,参加活动人员进场需查验24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健康码红黄码人员谢绝入内。
*东莞中学政治老师袁志强对本文亦有贡献
*头图来源:钟致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