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华裔数学家张益唐在美国因为没有拿到学位证书,只能刷盘子、送快递、当搬运工,来维持自己的生计。没想到张益唐却这样说:“我宁可在美国端盘子,也不愿回国当教授!”
因为这句话,他遭受了无数国人的谩骂,那他为何会这样说呢?
1955年,张益唐出生在上海的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是我们新中国第一批电气工程领域的专家,那时候新中国百废待兴,张父经常往返于全国各地,和他们母子聚少离多,陪伴张益唐成长的更多的是他的母亲。
张益唐自幼聪慧,对数学情有独钟,他的父母找来一些数学书籍供他阅读,可是由于一些变故,张益唐提前走上了工作岗位,成为了一家锁具厂的普通工人。
在做工人的这段日子,张益唐没有放弃学习,也没有放弃研究数学,终于在1978年,进入了北大数学系就读。
当时在北大数学系任教的正是丁石孙、潘承彪这些我国的数学界的泰斗,他们对张益唐这样一个热爱数学的天才十分青睐,张益唐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慢慢成长。
1985年,张益唐离开了北大,进入了美国普渡大学攻读数学博士,成为当时赴美留学大军中的一员,出国时,除了带着换洗衣物,就只有一双筷子和一本《古文观止》。
到了美国,张益唐很快就成为华裔教授莫宗坚的学生,本该一帆风顺的他,却在论文答辩时,因为引用了他导师的一些错误理论,给莫宗坚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从此师生关系恶劣,博士证书一直拖了7年之久,都没有发放。
从此张益唐只能从事送快递,刷盘子这样的工作,生活的极其落魄。
张益唐的北大导师得知他的困境后,邀请他回到北大,并提出可以给他副教授的职称,可是被张益唐婉言拒绝了,那句“宁可在美国端盘子,也不愿回国当教授”的流言,就是在这个时候传出的。
在其后的这些年间,张益唐在美国各州流浪,做着不同的工作,但是在空闲之余,他的所有时间都放在了研究数学上。
2013年全球最负盛誉的《数学年刊》刊登出张益唐有关“孪生素数猜想”的论文,从此他一举成名。
“孪生素数猜想”在数学界的地位可以和“哥德巴赫猜想”平起平坐,是历代数学家们绞尽脑汁都想破解的世纪性难题。
发表这篇论文的张益唐,当时已经58岁,只是一所大学的临时讲师,甚至没有人相信他就是这篇论文的作者。
在接下来的几年间,张益唐算是功成名就,当有心人重新提到他当年“宁可在美国端盘子,也不愿回国当教授”的问题时,张益唐却说他只是喜欢数学研究,追逐自己的数学梦”,什么金钱荣誉都不在意,如果回到国内当教授,会被各种俗物羁绊,影响他的研究。
如今,张益唐已经是六十七岁的老人,在媒体的采访中,他透露出有回国的意愿,其实,最近这些年间,张益唐一直受邀回到国内讲课,他认为国内的学术氛围在不断的变好,他有心回国带些留学生。
其实在美国那些年,张益唐并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潦倒,他本人对于大学教授还是洗碗工,没有太在意,因为数学家本身就是孤独的,就像他研究的素数一样。
在最困难的日子,陪伴张益唐的就是那本《古文观止》,也许当初不回国,只是因为知识分子的面子,而现在归国,不过是一位漂泊半生的老人叶落归根,没什么特殊的意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