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喜欢看戏,晋剧《打金枝》《下河东》,京剧《沙家浜》《奇袭白虎团》,豫剧《朝阳沟》《七品芝麻官》,不管什么戏,逢场必看,误了吃饭也不能误了看戏。
其实,也不是看戏,是看热闹。台上老生小旦“咿咿呀呀”地唱,我们压根儿就听不懂。听不懂也没关系,只要耳边有咚咚锵锵的锣鼓声响着,眼前有红红绿绿的男男女女不停地晃荡着,再看着台下黑压压一片、张嘴仰脖观看的大爷大娘们,这就足够了。
看大戏
如果恰好还有五分钱,买上一把瓜子,装在衣服口袋里,摁一下,鼓囊囊的。然后站在戏台下,一边东看西瞅,一边摸摸索索掏出一个瓜子来放嘴里咬开,那这场戏肯定会看得津津有味。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山西人当然还是爱看晋剧。晋剧也叫山西梆子,不过这是外省人叫的,我们晋中人不这么叫,就叫“老戏”,因为演的都是古代的故事。
三国时期吕布和貂蝉私会的《凤仪亭》,唐朝汾阳王郭子仪七子郭暧和妻子升平公主闹矛盾的《打金枝》,宋太祖赵匡胤征北汉打晋阳的《下河东》,明代少女陈秀英和少年匡忠喜结连理的《铁弓缘》。
看大戏
古代那些事儿,说远也不远,你看《铡美案》中禽兽不如的陈世美,现在不也有很多吗?倒是黑脸包拯这种一身正气、为民做主的官儿,今天倒是一个没有。
不过呢,我们小时候,对陈世美也好,黑老包也罢,兴趣都不是很大。最能让我们感到兴奋的,便是几个老生咿咿呀呀地唱完之后,在一阵急旋风似的锣鼓声中,从戏台侧面快步走出一个背上插着四张小旗的武将来,鼻子下面挂着一口长长的黑髯,捏柄长枪,有时候是握着两个比脑袋还大的铜锤,转着圈子,一遍又一遍,跟一群身着短衣的人打仗。
晋剧《杨门女将》
这种仗,胜负都是预设好的,背插小旗的,永远都是胜利者,那群穿短衣的一定会被打得屁滚尿流。
唯独不知道的是,那位常胜将军的背后,为什么要插这四面小旗子?而那群短衣打扮的人,为什么背后光秃秃的,什么也没有呢?
晋剧中的武将为什么要插这四面小旗子
晋剧舞台上,武将背后插着的那四面三角形小旗子,专业术语叫“靠旗”,也有人叫它“护背旗”。
晋剧剧照
护背旗,这个好理解,这是说它的功用,保护后背,以不受伤害。可是,“靠旗”这一叫法,就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了。
谈靠旗之前,要先了解“靠”。那么,什么是“靠”呢?
靠,是传统戏剧中武将的装束,是由生活中古代军卒的铠甲发展而来,所以又叫作甲衣。
晋剧剧照
古代军卒所用的铠甲,最初是有区别的。“甲”的原材料是犀牛皮或野牛皮,“铠”的原材料是各种金属。
比如,《周礼·考工记·函人》载:“函人为甲,犀甲七属,兕甲六属,合甲五属。犀甲寿百年,兕甲寿二百年,合甲寿三百年。”
这里的“函人”,是指制造铠甲的工匠。属,连属附著;七属,即用七片皮革相连缀。兕,是独角的犀牛。合甲,指用两重犀或兕之皮相合而制成的坚固铠甲,寿命可达三百年。
《穆桂英挂帅》中的杨金花
后来人们把“铠”和“甲”连用,把凡是用以护体的戎服,无论皮制还是金属制的,都统称为“铠甲”。
铠甲的形制,因时而变,历朝历代,各有各的变化。戏剧中的“靠”,就是综合历代铠甲的形制而创造出来的。在质地上,它吸收了布甲和战袍的特点,采用比较轻柔的布帛制成;在形制上,它采用了皮甲和铁甲的构造方式,比如胸背那两块圆形或椭圆形的装饰,就是由金属护镜演变而来。
《小商河》中的杨再兴
在戏剧舞台上,“靠”一般为高级将领所穿,所以那些虾兵蟹将的后背是不会有这四面小旗子的。
不过呢,有时候,高级将领的背后也不见得一定会插着这四面小旗子,这得看表演的场景。不同的表演场景,武将们穿的“靠”是不一样的。
出阵迎战,必须得披挂整齐,这个时候,就要穿硬靠。硬靠也叫“大靠”,背后要插上四个小旗子。如果是非战斗场合,武将们的披挂就变成软靠了,软靠背后不用插小旗子。
靠和靠旗什么时候出现的
这种“靠”的形成,考之典籍,可能是在明代。
如明代赵琦美所辑《脉望馆抄校本古今杂剧》,详列了每折戏的登场人物及其应穿戴的衣冠、髯口,应执的砌末。砌末,是戏曲舞台上大小用具和简单布景的统称,像文房四宝、灶台、马鞭、船桨,以及一桌二椅等。
古代典籍《脉望馆抄校本古今杂剧》
赵书中“穿关”(即穿戴关目之意)一目,就出现了“靠”这个名称。如《宝光殿天真祝万寿》的护法神用“金靠”,《韩元帅暗度陈仓》的项羽用“乌靠”。
又,《儒林外史》第四十二回写到,鲍廷蛮领了一个戏班子,戏里“那小戏子一个个戴了貂裘,簪了雉羽,穿极新鲜的靠子,跑上场来,串了一个五花八门”,这里的靠子就是指武将的铠甲。
但是,同“靠”紧密联系的靠旗,出现的时间比“靠”晚了差不多二百年。
看大戏
从文字记载来看,靠旗这种形制,最早出现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刊本李斗所撰《扬州画舫录》,只不过李书称之为“背旗”,清嘉庆十八年(1813)内府刻的《昭代箫韶》中称之为“背令旗”。
嘉庆二十五年(1820)抄本《穿戴提纲》则称之为“背壶旗”。在戏曲舞台上,武将的甲衣背后,有个硬皮壳,用来插四面三角形的旗子。因其形状像壶,所以叫“背壶”。
古代艺人大都不识字,甚至对各种行头的来历也不甚明了,遂讹称之为“背虎”
晋剧服饰:女靠
“背护”,也就把靠旗称为“背护旗”,或“护背旗”。
从图像记录来看,现存最早有关戏曲舞台上靠旗装扮的图像,是刊刻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的《绣像说唐全传》和《绣像说唐后传》中的人物绣像,这比《扬州画舫录》的文字记载还要早十余年。
实际生活中武将背后真的会插四面小旗子吗
过去,我们在听评书的时候,经常会听到以赋赞的方式形容一个英雄人物出场时威风凛凛的装扮:“护背旗,正两对” “护背旗,避刀叉” “背后五根护背旗,白缎地上绣金龙”等等,以至于人们认为实际生活中武将真有此种装扮。
靠旗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古代武将上阵厮杀时所穿的铠甲上,是不会有这些小旗子的。
你想一想啊,头戴金盔,身披铁甲,手执长枪大刀,背后再插四面靠旗,这仗怎么打!
因为那只会起到兜风的作用,跑都跑不利索。旗上的飘带还可能会与兵刃相缠绕,根本达不到保护自己的目的。甚至连扭个头,看看背后的敌人都困难。这种装束,显然对实战无利而有损。
晋剧表演
但在戏曲舞台上,靠旗则非常有利于表演。
中国传统戏剧服饰有一个最突出的审美特性,叫程式性。
程,在古代就是度量衡的总称,后用来指动作行为的准则。式,就是指形式、样式。程式性,用在戏曲服饰中,就是说服饰的穿戴规范准则。
晋剧剧照
换言之,什么样的角色,就只能穿什么样的服饰。就拿“靠”来说吧,只有高级将领才能穿着,而且穿什么颜色的靠,与角色的扮相、脸谱、身分、年龄、性格都有一定的联系。
比如,年龄较轻、英武俊秀的一些武将,像周瑜、吕布、赵云、马超等,这样角色都穿白靠。还有的是一些智勇双全,清秀潇洒的儒将,像岳飞、杨延昭、伍子胥等也都穿白靠。那些既年轻潇洒、又风流倜傥的角色,如周瑜、吕布则穿粉靠,能更好地突出人物的性格。
晋剧剧照
像黑脸的张飞、牛皋、焦赞、项羽等人物,都穿黑靠。夏侯渊穿蓝靠,魏延穿紫靠。秦琼的脸是发黄的,因此他穿的靠就是杏黄色的。
有趣的是,关羽是红脸,可他却穿绿靠。这是因为绿色靠象征着威武、刚毅,所以许多红脸的角色,如《收关胜》里的关胜、《铁笼山》里的姜维、《伐子都》里的颖考叔,都穿绿靠。
晋剧剧照
穿红靠的,大都是有身分,有威望,或者是忠义正直的一些大将,像《战太平》里的花云,《将相和》里的廉颇等。
舞台上,武将出征杀敌,都穿大靠。表演的时候,张着胳膊把下边两片下甲提溜起来, 昂首挺胸,肩膀一抖,台上转一圈,背后四面靠旗,连同飘带哗啦啦飞扬招展,不但渲染了武将的威风,增加美感和可舞性,而且给人的感觉就有千军万马之势了,这就是戏剧服装所起的特殊作用。
晋剧剧照
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武将背后是不会插四面小旗子的。戏剧舞台上的靠旗,只是一种装饰性的舞蹈工具,是为了渲染武将的威风,显示表演者的技巧,增加舞蹈时的动态美,以此来帮助塑造人物的一种专用舞蹈工具。(张文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