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希审判”算得上是美国夏威夷地区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案件,时隔多年,有很多人都已经忘记了它,又或许更多的人从来没有听说过。
但是这也不妨碍美联社将此案与“小林德伯格被绑架”一案共同列为犯罪史上具有空前影响力的案件。
围绕着这场被称之为“荣誉谋杀”的新闻报道、书刊、电影铺天盖地……
名门之后
格蕾丝·哈伯德·贝尔(Grace Hubbard Bell)1883年11月3日出生在美国华盛顿,她的父亲查尔斯·约翰·贝尔(Charles John Bell)是“电话之父”贝尔的表弟,两兄弟后来分别迎娶了哈伯德姐妹,这样说来,贝尔算的上是格蕾丝的姨夫。
▲格蕾丝
含着金汤匙出生的格蕾丝是个名副其实的麻烦制造者。小的时候,她就和小伙伴们恶作剧偷走了商店的一辆手推车,一伙人在马路上撒欢的玩,还经常在市中心车流最多的大道上玩轮滑,导致交通堵塞。
▲年轻时的格蕾丝
长大后的“捣蛋鬼”格蕾丝在父母安排下与格兰维尔·弗特斯克(Granville“Rolly”Fortescue)结婚,这门婚事称得上是门当户对——弗特斯克是美国第26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的堂弟。
婚后,两个人育有三个女儿,大女儿马里恩(Marion Fortestcue),二女儿塔利亚·玛希(Thalia Fortescue Massie)和小女儿凯尼恩(Kenyon Forestcue Reynolds)。
这段婚姻在外人眼中令人称羡,丈夫弗特斯克既有权又有钱。然而实际上,弗特斯克从部队退役后,家中的经济来源成为让人头疼的大事。除了偶尔能从杂志社获得稿酬外,弗特斯克没有固定的收入。于是一家人都靠格蕾丝的娘家补贴,他们指望着在岳父岳母过世后,妻子能继承一笔遗产。
▲格蕾丝与二女儿玛希和女婿托马斯
尽管入不敷出,但格蕾丝仍给三个女儿最好的教育,将她们培养成上流名媛。
二女儿玛希,也就是本案的当事人,嫁给了一名海军上校托马斯(Thomas Massie)。两人婚后生活并不幸福,因为自认出身高贵的玛希总是表现的高人一等,从不把丈夫同事和他们的妻子放在眼里,这使托马斯在其中很难做人。
遭人轮奸
1931年9月12日,托马斯携妻子玛希一同出席了部队组织的一场聚会,期间玛希又与其他人发生了争执,玛希负气一个人独自离开了。托马斯以为妻子回家了,于是也没有在意。
▲玛希
到了第二天凌晨时分聚会还未结束,托马斯给妻子打电话确认她是否平安到家,但电话始终无人接听。在反复拨打多次后,玛希才接了电话,但是从妻子口中,托马斯听到了噩耗——玛希在回家途中被多名男子轮奸。
托马斯不顾妻子的反对,选择了报警。但做笔录时,玛希告诉警察,她记不清案发当时的细节,因为天太黑了,她想不起嫌疑人的长相和他们驾驶车辆的车牌号。
几个小时之后,故事发生了转折。玛希不但确切的认定几名男子是当地人,还给了警方一个车牌号。根据这个车牌号,警方锁定了嫌疑人——车主贺拉斯·艾达(Horace Ida),一名年轻的日本男子。
▲嫌疑人艾达
警方找上门时,艾达并不惊讶。
因为就在几个小时前,他开着姐姐的车在路上与别人发生了摩擦,双方还大打出手,艾达与当时和他在一起的拳击手约瑟夫(Joseph Kahahawai)把对方打得不轻。
但很快艾达发现,警察压根没提打架这件事,而比打架更可怕的是,他被指控强奸,受害人还是一名白人。
此案乍一看上去证据充足,有受害人玛希的证词,她描述的嫌疑人长相也与艾达等人相符,所说的车牌号与嫌疑人艾达的车牌号也只相差一个数字,但这可能是记忆出现差错。
警方随后逮捕了玛希被强奸当晚与艾达在一起的四名男子。
然而事情远没有看上去这般简单。
被操控的真相
为什么玛希一开始什么都想不起来,后来却能准确地说出嫌疑人长相和车牌号呢?
就算是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这也太邪乎了吧。
▲受害人玛希
事实证明,这些证据不是玛希想起来的,而是 “有人”告诉她的。
案发当天,艾达开着姐姐的车和一群朋友外出,同行的还有拳击手约瑟夫(后被杀害)、本尼(Benny Ahakuelo)、大卫(David Takai)、亨利(Henry Chang),四人连同艾达都被指控强奸。
五人在前往酒吧的路上与对面驶来的一辆车发生摩擦,车上是皮普尔斯夫妇(Peeples)。虽然双方的车没有发生碰撞,但两方都是火爆脾气,争吵了几句就大打出手。
五个大男人对阵一男一女,很快人数上不占优势的皮普尔斯夫妇败下阵来,两人逃离了现场,将车开到了警察局报警。
警方根据夫妇的描述,将以艾达为首的五名男子的外貌特点和疑犯车辆的车牌号“58-895”广播到了每个警察的对讲机,要求各方留意,注意拦截嫌疑车辆。
▲嫌疑人艾达驾驶的车
与此同时,警方接到了一名男子的报案,男子称自己的妻子在回家途中被一伙男子强奸。
因此警察就这样想当然地把两起案件的嫌疑人当成是同一伙人。
警方赶到报案的男子家中,但受害人玛希却一点线索都提供不出来。
此时广播、电视上到处都是艾达等五人的脸,他们的车牌号也被广播了一遍又一遍。
晚些时候,艾达被警察逮捕。警方将玛希带到警察局去指认嫌疑人,当时艾达身穿一件棕色皮夹克,玛希表示案发那晚天太黑了,自己实在是看不清对方穿的什么。
第二天,玛希又来到了警察局,这次她指着艾达说:“就是他。”
随后她告诉警察,过了一晚上自己什么都想起来了,想起来其中一名嫌疑人穿着棕色夹克,想起来他们一共五个人,想起来车牌号是“58-805”,与艾达的车牌号仅一字之差。
巧合的时间,巧合的偶遇,于是五个男子阴差阳错成了强奸犯。
▲格蕾丝(左二)与女儿玛希(右二)女婿托马斯(右一)
于是,在“铁证”面前,艾达和约瑟夫等五人被指控强奸,尽管他们强烈表示,自己绝对没有做过这件事。
五人全都是来自贫民窟或是工薪阶层,两人是夏威夷当地人,两人是日本人,还有一人是华裔美籍。
▲嫌疑人艾达、大卫
▲嫌疑人亨利、本尼
一面是名门之后,上流的达官贵人,白皮肤;一面是街头混混,经常打架斗殴的黑种人,在当时两方鲜明的地位对比下,媒体压倒性的站在受害人玛希一边,将玛希称为“优雅的白种贵妇”,“勇敢的与凶手搏斗”,指责艾达五人十恶不赦,罪孽深重,报道时也用“暴徒”、“渣滓”、“败类”这样的字眼。
但随着调查的发展,故事开始出现破绽。
很快就出现了一名证人,他说在玛希据称被强奸的前几分钟才刚刚看到她,身后跟着几个白人。但在后来的审判中,这条线索再也没有被提及。
谣言开始酝酿和传遍全城。有人说,玛希根本就没有被强奸,她与五名嫌疑犯之间有不正当的关系。
也有人说玛希和丈夫的同事有染,当天聚会后,玛希和别人约会被丈夫撞见,于是玛希身上的伤不是别人造成的,而是丈夫托马斯打的。
终于,玛希的母亲格蕾丝站了出来,她早已被这些故事所激怒,看到一帮下层人试图玷污她女儿和家族的名声,格蕾丝忍无可忍。
▲玛希的母亲格蕾丝
随后,格蕾丝动用自己家族和丈夫家的人脉,加上托马斯在海军部队的声望,集体给警察局和法院施压,要求他们尽快起诉五名嫌疑人。市长也要求法院尽快给出答复,将此案影响力降低到最小,不要传到美国大陆那边去。
1931年12月6日,在经过为期三个星期的商讨后,陪审团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五名被告强奸玛希一案,证据不足,艾达等人无罪释放。
随后,玛希一方表示要上诉,一定要将凶手绳之以法。
母亲的复仇
但格蕾丝却没有耐心等下去,她决心要用自己的方式为女儿“报仇”。
格蕾丝,连同玛希的丈夫托马斯、托马斯好友同为海军的爱德华·罗德(Edward Lord)、迪肯·琼斯(Deacon Johns),四人谋划了一起绑架案。
▲左起为嫌疑人:爱德华、迪肯、
格蕾丝、玛希、托马斯
他们先是绑了五名嫌疑人中为首的艾达,并用皮带鞭打他,对他严刑逼供。但艾达始终不肯承认强奸了玛希。
随后格蕾丝又吩咐托马斯绑架了其余四名嫌疑人,对他们进行数月的拷打折磨,但五人始终不肯承认强奸玛希。
最终,在经过一番审讯无果后,格蕾丝四人恼羞成怒,他们选择了其中黑皮肤的——约瑟夫,连射四枪杀害了他。
▲死者约瑟夫
格蕾丝一伙商量后,决定将约瑟夫的尸体丢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这样就算以后有一天尸体被发现,也不会引起太大注意。他们将尸体用床单包裹好,放在车的后备箱中,准备偷偷运走。
▲装有约瑟夫尸体的车辆
巧合的是,接连发生的绑架案引起一名警察的注意,他觉察到此中大有蹊跷,于是偷偷跟踪格蕾丝一行人,恰巧目睹了抛尸的一幕。
人证物证俱在,但陪审团仍不想指控嫌疑人谋杀。
为什么?
21名陪审团成员中有19名白人。
随后,在同为白人的法官多次要求下,法院决定接手此案。
▲嫌疑人格蕾丝的逮捕报告
这下纸包不住火了,一时间母亲绑架并杀害强奸女儿的歹徒一案传遍全国。但毫无疑问,众人关注的重点都是受害人玛希的母亲,那个可怜的女人,而不是被害的约瑟夫。
媒体都将夏威夷(案发地)称为“滋生黑人反对白种人情绪的温床”,“在丛林深处,肮脏的黑人等候路过的白种女人”。
《时代》周刊将约瑟夫的死归罪于他的朋友们,指责他们不该强奸玛希,将五人描述为“五头深颜色的雄鹿,妄想改变他们的基因”。
在他们眼中,格蕾丝杀害约瑟夫似乎无关痛痒,这只是母亲为给女儿报仇手刃凶手而已。
▲左起:嫌疑人爱德华、格蕾丝、迪肯、托马斯
玛希一案纷纷登上各大报刊的头版头条,夏威夷差一点就引发种族暴乱。
白宫连忙召开内阁会议商量对策,国会不顾休息日举行了听证会,法院和联邦调查局也派专人前往夏威夷协助办理此案。
▲媒体报道
轰动一时的“玛希审判”
在法庭上,玛希试图充当一名无辜的受害人,但很快她傲慢的姿态和言行就受到了控方律师约翰·凯利(John Kelley)的抨击,被揭穿后的玛希大怒,她撕掉了手里的证词,嚎啕大叫。
▲控方律师凯利在检查物证
▲格蕾丝等人用来捆绑、杀害约瑟夫的工具
替格蕾丝等四人辩护的是克莱伦斯·丹诺(Clarence Darrow),这个被后人誉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辩护律师,在其律师生涯中成功代理了许多疑难复杂的经典案件。
此前丹诺一直主张为贫穷的弱势群体发言,尤其是他帮助黑人的那些案件,也都扩大了他那传奇般的形象。
但这般伟大的形象却在“玛希审判”一案受到质疑。尽管丹诺称自己是为了钱不得不接受这个案子,但在此案中的每一件事都和丹诺自称的信仰相悖。他将约瑟夫被杀诡辩为“荣誉谋杀”,是为除恶所做的正义之举。
▲“荣誉谋杀”
全世界各地的媒体纷纷赶来报道,对审判进行现场直播。当时的夏威夷还是蛮荒之地,从来没有受到如此关注。
除了记者外,法庭外还聚集着从全国四面八方赶来的黑人,局势紧张,暴乱一触即发。
▲等候在法庭外的民众
陪审团也面临着从未没有过的压力山大,一方面,他们很清楚被告格蕾丝等人确实杀害了约瑟夫;另一方面,同样毫无疑问的是,一旦定罪会意味着什么。
此前,国会和新闻界也公开警告过这样引发的后果不堪设想。
▲“玛希审判”中的陪审团成员
除了涉及种族这个敏感话题外,陪审团成员也有私心。
当时许多陪审员都是受雇于寡头公司,这些公司主宰着夏威夷的业务,而且与海军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除了受到当地居民的威胁之外,他们的生计和家庭也同样面临不保。
包括媒体在内的民众原本以为本案会悬而未决,但出乎意料的是,最终陪审团做出了决定。在经过两天讨论后,他们决定将格蕾丝等人谋杀的罪名改为误杀,四名被告被判十年有期徒刑。
在当时那个年代,四个白人因为谋杀黑人要坐牢,这简直是不可思议。此宣判一出,引发全国骚动。
▲左起:律师丹诺、嫌疑人迪肯和爱德华、
市长、嫌疑人格蕾丝和托马斯
华盛顿政府与檀香山(夏威夷州首府)政府沟通后,制定了紧急预案,避免实施戒严令。
与此同时,海军部队施压。最终,州长决定,将四名被告的10年刑期改成1小时,就在自己的办公室里。
▲州长签署特赦令
▲被减刑释放后的爱德华、迪肯、
托马斯、格蕾丝(左起)
一小时后,被释放的四名被告连同玛希一起,立即乘船离开了夏威夷,一刻也没有停歇。
▲玛希和丹诺、托马斯一同离开夏威夷
对于除死者约瑟夫之外的其余四人的强奸指控,因为玛希离开了夏威夷,没有关键证人作证,也就不了了之。
五人全都被绑架折磨数月,其中艾达被警察发现时,已经被打得奄奄一息。
警方在审讯时将四人分开,分别许诺他们只要招认曾强奸玛希,便将他们无罪释放,但始终没有一人承认。
▲死者约瑟夫的葬礼
▲约瑟夫的墓碑
2006年8月3日,在“玛希审判”发生长达七十余年后,夏威夷法庭重新举行了一场“模拟审判”。
调查人员重新回顾了本案的细节和大大小小所有证据,借助现在先进的侦查技术,最后,陪审团一致认为,没有证据表明艾达等五人涉嫌强奸玛希。
▲《天堂里的强奸案》
——关于“玛希审判”的报道
“玛希审判”已经过去了85年之久,但这个故事仍然值得一提,因为它直到现在都有很大影响力,也给我们留下深刻的思考,不仅在于本案中涉及到的悲剧和种族歧视,更是因为它所饱含的勇气与决心。
这种勇气和决心体现在不幸的约瑟夫等人身上,同时也作为一种顽强的力量,支撑为他们辩护的律师,不惜用自己的前途来兑现正义。
试想再过85年后,那时的人们又会如何看待现在的我们,如何看待我们对待弱势群体、对待底层人士的行为,尤其是现在这个躁动不安的“网络审判”的年代。
这才是本案发人深省之处,也是我们留给后人最珍贵的财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