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策划/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骁鹏 马勇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海婵
图/杨锦强 通讯员 袁学欢 邱思瑜
作为岭南拳术的一大流派,龙形拳是19世纪末由“东江老虎”林耀桂始创。时至今日,龙形拳流传于东江、珠三角、港澳地区及海外二十余个国家,弟子达十余万人,风靡全球。2009年,龙形拳入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今年是林耀桂逝世57周年,但他仍拥有深远的影响力。近日,记者实地走访林耀桂的故乡——惠州市汝湖镇埔头村,发现当地大力推广龙形拳,深受学生青睐。(林耀桂)龙形拳陈列馆将于今年年底开工建设,以龙形拳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刮起习拳之风,龙形拳成为文化名片
每周六,埔头村的协天宫前都十分热闹,20余名学生在空地练习龙形拳的基本招式,有模有样,成为村里一道亮丽的风景。
埔头村位于惠州汝湖镇,广仍公路穿村而过,田连阡陌,风光美如画。当地人文深厚,拥有400多年历史,为明代屯兵而成。鲜为人知的是,埔头村还是林耀桂的故乡。据埔头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林悦清介绍,每周村里都会开展龙形拳的公益培训,深受村民、学生欢迎。据不完全统计,当地共有80余人学习龙形拳,20多人基本掌握龙形拳。
过去,由于村子较为封闭传统,少人知道龙形拳盛名在外。随着时代的发展,龙形拳传承一度衰落。直到2017年,林耀桂嫡孙林国章回到故土,了解到龙形拳传承不足,便呼吁发扬龙形拳。为此,当地成立了惠城区东江龙形拳文化促进会,开展公益培训,“林国章先生还一度想回村里教学,但后来因故搁置了。”林悦清说,经过努力,埔头村重新掀起“龙形拳”之风。
与埔头村相邻,仍中、仍北等村的村民习拳也蔚然成风。早在数十年前,便有不少村民练拳,代代相传。陈文儒是其中的佼佼者,自小耳濡目染,心中种下了武术梦。但直到其18岁,父亲才允许他习拳,“主要是担心我学会去打架,等到高中毕业,才开始让我记口诀、招式”。
后来在机缘巧合之下,陈文儒跟随龙形拳第三代传承人林幼诚深入学习。林幼诚是龙形拳体育总会荣誉顾问,在香港师承林耀桂的儿子林焕光。经过学习,陈文儒对龙形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学习龙形拳需要一定的时间过程,越深入越痴迷”。
作为第四代龙形拳弟子,在仍图中学当体育老师的陈文儒,还致力于传承发扬龙形拳。据他介绍,仍图中学以龙形拳为特色,先后在乡村学校少年宫、社团设置了校本课程,编制了相关课本。陈文儒在每周三下午开课,不少感兴趣的学生还会每天加练一小时。据不完全统计,五年间仍图中学超过300余名学生学习龙形拳。经过多年的发展,龙形拳也成为当地一张闪亮名片,参加过市、区各种赛事活动,屡屡获奖。
故居将迎新生,拟投入千万元打造陈列馆
在埔头村,林耀桂的故居还保留着。这是一座二层泥墙砖瓦房,墙上悬挂着林耀桂的肖像,以及“克己让人非我弱,存心守道任他强”的武训门规,屋后为林耀桂当年练武空地,现已被用来种植蔬菜、树木。据介绍,故居及练武场面积共有300多平方米。
由于常年无人居住,林耀桂故居看起来破败荒凉。林悦清说,不少龙形拳的爱好者常来这里寻宗祭拜,然而每次到此,故居面貌难免令人失望。
近年来,当地筹备(林耀桂)龙形拳陈列馆。林悦清介绍,该项目投入1000万元,预计今年年底动工。按照规划,整个项目主要分为三大部分:一方面,将林耀桂故居西侧、关帝庙广场前村道所围约两千平方米废置民居,改造为(林耀桂)龙形拳陈列馆,由展厅、祭拜厅、练功馆等功能部分构成,建成以纪念、展馆、龙形拳培训、旅游基地为主,以文体活动、阅读、农科、村民会议等为辅的综合性农村文化中心。
另一方面,将林耀桂的故居和祖居作为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建筑,进行保护维修或加建,并邀请市级专家论证,申报相关级别的文保单位。此外,还将做好周边配套设施,建设公共绿地和停车场。“以龙形拳陈列馆、关帝庙、林氏宗祠等民俗文化建筑为点,辐射全村,带动旅游民宿、民俗活动发展,促进农产品推广销售,推动当地的文化、经济建设”。
打造(林耀桂)龙形拳陈列馆是汝湖镇稳步推进“五个一”(即一套乡村振兴规划、一个陈列馆、一部电影、一本书、一首歌)工程的一项。林悦清透露,以林耀桂生平事迹为题材的影视作品、歌曲、小说等文艺作品也已初具雏形,电影剧本、歌曲都已创作完成。
记者从汝湖镇获悉,当地将把龙形拳作为文化振兴的重点进行布局,陆续推进龙形拳文化进校园、进农村。今年开始,从镇、学校、村(居)三个层面,常态化开展龙形拳教学活动。3月至5月期间,辖区内学校派出教师代表参加龙形拳培训班,由陈文儒等人作为教练,教授龙形拳的基本招式。
文化延绵不绝,惠州多地传承龙形拳
距离汝湖镇20公里,小金口街道金鸡村英头村民小组也是龙形拳传承地之一,当地还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传承体系。2010年,被确定为“广东省龙形拳传承基地”。
据省级非遗传承人林文钦介绍,林耀桂曾在英头侯王庙前传授龙形拳。目前,研习龙形拳的村民有100多人。在这里,几乎每个村民都能讲出一些与龙形拳有关的人物名字和龙形拳的套路,成年男子还会随时耍几手龙形拳。
今年56岁的林文钦习拳长达42年。20世纪80年代,他跟随林树财师傅学习龙形拳,多年来潜心钻研龙形拳的沿袭和技法。2012年,他被评为农村高级技师,2013年被惠州市体育局授予武术套路项目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级裁判员,2017年担任惠城区龙形拳协会会长。2020年,他入选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现场,林文钦随手演示了龙形拳的基本招式,技巧多短打近攻,动作迅速,勇猛刚劲有力,同时刚中有柔,灵活多变,身法敏捷。林文钦说,龙形拳的特点在于借力打力,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不少口诀都是通俗易懂,口口相传,如“有桥桥上走 没桥桥下走”“马步丁不丁八不八”“人不来我不发”等。
在英头公园,每周五、周六晚上都会开展龙形拳培训,“只要想学,我们就会教。”林文钦说,经常有来自湖南等地的人闻声寻来,学上一招半式防身。此外,林文钦还经常受邀到辖区内小学教授龙形拳,近年来,他所教过的学员至少有100多人。虽然忙碌,但他乐此不疲。
在林文钦的“耳提面命”之下,女儿林莹痴迷拳术,先后荣获多项武术比赛一等奖,被评为惠州市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如今一有时间,林莹就陪着父亲到处教龙形拳,梦想“成为龙形拳女师傅,在拳术上有所作为,让非遗传承下去”。
如今,龙形拳在惠州多地传承不息。记者获悉,惠城区、惠东县、博罗县和龙门县等地的多个林姓村落都是龙形拳的传承地,且颇有成果。如,龙门龙城街道林村龙形拳远近闻名,从2006年至今,村里练龙形拳的年轻人和孩子有100多人;2010年,惠东梁化被授予“广东省龙形拳之乡”……
不仅在惠州,龙形拳派自创立后,流传两广、影响华南拳坛,并迅速传到海外。据惠州市民俗专家林慧文介绍,从当代的情况看,东江龙形拳已发展到世界五大洲中的四大洲,单在美国,就有五个州有龙形拳协会组织。
【文脉溯源】
林耀桂名震武林
整理/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海婵
根据《惠州民俗》记载,林耀桂,惠州仍图福佬人。其6岁起就随父亲林庆元、伯父林合学习林家拳术,并随父在东江、西枝江一带设馆教徒,自小表现出很高的武学天分并声震江湖;22岁投罗浮山大玉禅师门下数年,获少林龙形功夫真传。出师后,正式在惠州设馆授徒。
辛亥革命以后,林耀桂在广州设馆授徒,先后被聘为燕塘军校卫士营、广州保安队的武术教练、叶剑英教导团教官,受邀为两广国术馆、华南国术社、工会部等教授拳术。南北高手多次与林耀桂交手,均应手而倒,使东江龙形拳名声大振,林耀桂本人被称作“东江老虎”“五省拳王”等。1929年,陈济棠主政广东,改组两广国术馆为广州国术协会,续聘林耀桂为主任教师,并建议其创立之拳派为“龙形派”,获林耀桂和武术界认可,从此东江龙形拳派宣告创立。
东江龙形拳植根与发展,与惠东的梁化林氏武馆及林家拳有着深刻的渊源关系。根据广州《工商晚报》1948年3月3日的报道,林耀桂每每谈及成就,往往说到其拳最早为“家传”之学,即爷爷林德轩、伯父林合、父亲林庆元所传,也提及祖师为黄连矫和广进大师。
东江龙形拳以“龙形摩桥”立世,然后经实战改造,再经后代80余年的充实和发展,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拳术套路。以初、中、高级为顺序,主要有十六动、三通过桥、单鞭救主、鹰爪、单刀匹马、碎桥、龙形摩桥、毒蛇舔脷、毒蛇吐气、化劲(极)、立五形、五马归槽、逼步三通等。
【文脉众议】
惠州武术“正源”略说
文/林慧文
惠州武术历来以“东江”名之,一直都是岭南武术界对惠州地区传统武术的一个通说,例如“东江龙形拳”“东江白眉拳”“东江螳螂拳”等,指的都是惠州传统武术。但是,也正是这些以“东江”冠名的拳种,惹出了不少正源是非。
近现代是岭南民间武术各种拳派涌起并成就大展的时代。在这个时期,惠州的传统武术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代表中国“南派武术”成就和最高水平的“南方五虎将”,前三虎都是东江拳师;广东著名的五大名拳洪、刘、蔡、李、莫,源自惠州的所占其二;现当代在世界产生较大影响、国际弟子众多稳居前三名的岭南名拳咏春拳、龙形拳、白眉拳,后两个都是东江拳派,而且都源自惠州惠城区。但是,在后人整理这些资料和探源工作时,由于有不少行外人的介入,也有一些行内人存在有“争名利”的不良心态,使这些成就很大的武术正源工作一直受到不必要的干扰。
从近现代惠州的传统武术来看,东江本土比较有影响的原生拳中,南螳螂在东江一带以前一直称“朱家拳”“朱家教”(港澳多称“东江南螳螂”或“客家南螳螂”等),但由于在港澳及汕头、五华等地均有不同的流通和多种源流说法,在正源问题上还有待考证而不能定论;莫家拳始创惠城区沥林火岗无疑问。但是,由于现在在粤港等地流传的莫家拳已明显不是火岗原生的莫家拳,而是以第四代传人、东莞谢岗的林荫堂通过多拳种融会贯通所新创的一个拳派,所以,在粤的武术源流定位都称是“东莞莫家拳”;李家拳创于清初,至今传承不断。由于其比较独立,和其他大拳种交集不多,所以其正源问题不大。
另外,两个在国内、国际影响最大的拳种——龙形拳和白眉拳,前者在穗、惠、港澳等地,在世界五大洲之中的四大洲中都有着很深的影响,弟子遍布全球;紧跟其后的是白眉拳,其拳术在广佛、粤西、港澳流传,还流传至东南亚、美、加、欧洲等。这两个拳种,前者被称为东江龙形拳或龙形派;后者被称东江白眉拳或惠州白眉拳。
东江龙形拳创派人林耀桂,自小随父亲入住梁化人林氏武馆林合家。此时林耀桂的生父林庆元早在林耀桂出生前就已认林合为兄,认林合父亲林德轩为父,俨然一家。若干年后林耀桂创龙形派后,还一直说起家传,肯定为梁化林家的佛家拳和林家拳,与“龙形”两字是不沾边的。但林耀桂出道后,再学罗浮大玉禅师龙形摩桥多年,逐渐摸索出一种新龙形摩桥桥掌系列,风格变化很大,初无名。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由陈济棠提议为“龙形派”,于是才正式有了“龙形拳”的名字,并在四大洲开枝散叶,成为国际有影响的拳种。
白眉拳情况类似。张礼泉早期在林耀桂的影响下入梁化,成为林合的入室弟子,后追随白眉上人的隔代传人竺法云,于是将白眉拳与原先所学的林家拳及佛家拳结合创编出一套“东江白眉”系列,并将这一拳派带到全世界。同样源流清楚,又何来正源之争呢?
同根同源,更应珍惜,无谓之争不足取,这是最重要的。(林慧文 原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作委员会委员,现惠州市文化智库专家顾问委员、文化学者)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朱光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