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的时候,班上有两位同学是保德县的,一位爱抽卷旱烟,一位爱吃小红果。
保德属山西,隔着黄河,对面就是陕西府谷县。三步两步逛完山西的保德县城,再往前走300来米,过了黄河,就是陕西的府谷县城了。
山西保德与陕西府谷卫星图
保德的卷旱烟呛人,避之不及。但是保德的小红果,色泽鲜艳,酸甜可口,总是让我垂涎三尺。
其实,保德的这种小红果,在我的家乡山西省平定县也有少量出产,我们管它叫“林檎”,也叫“呼剌宾”,只是味道差了些,不如保德的小红果如此芳香馥郁。
这种小红果,保德人叫海红果,在古代典籍中也叫“柰”。
陕西府谷方向,对面为山西保德县
没错!就是《千字文》中说的“果珍李柰,菜重芥姜”的那个“柰”。
那么,这个“柰”到底是一种什么水果呢?为什么它又叫林檎、海红果呢?这个“呼剌宾”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什么是“柰”
柰是中国苹果的古称,但是,这种“中国苹果”与今天我们常说的“苹果”是不太一样的。
当今我国栽培的苹果,主要是19世纪下半叶以来引入的西洋苹果,而历史上我国长期栽培的是本土原产的绵苹果,一般认为它们系新疆天山西部的野苹果驯化而来,个头比今天的苹果小很多,口感也大不一样。
山西保德小红果
古代文献,最早记载“柰”这种水果的,见于西汉司马相如《上林赋》 :“椁柰厚朴”。
汉晋时期的《西京杂记》则进一步记载汉代上林苑栽培有紫柰、白柰和绿柰等三种。
不过,据相关考古资料,湖北省江陵县望山战国墓曾经出土过苹果及其种子,很可能就是古文献记载的早期绵苹果——柰
如果该考古资料可信,则表明柰在中国已有近3000年的栽培历史。
到了汉朝,人们已经对柰这种水果非常熟悉了。比如,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就有“柰,果也”的表述。
古代书籍《说文解字》
从现有的文献看,两汉以降,产柰的地区不仅有西安、还有四川、河南等地。比如左思的《蜀都赋》 描写成都附近“朱樱春熟,素柰夏成。”后魏的《洛阳伽蓝记》 不仅记载城中华林园有“柰林”,而且记载承光寺的“柰味甚美,冠于京师”。
到了东晋时期,随着大批士族的南徙,柰也被传到江南。南北朝时梁代医药学家陶弘景就曾经说过:“柰,江南乃有, 而北国最丰。”
考之典籍,柰最具名气的产地在当时的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嘉峪关
据西晋郭义恭《广志》,我国当时的西部居民,大量制作柰干作为辅助食物。
刘宋刘道荟《晋起居注》亦记载:“嘉柰一蒂十五实,生于酒泉。”
这表明,河西走廊的安西、酒泉和张掖是柰的著名产区,也是这种水果由西域向内地传播的通道。
当时,从河西走廊传入我国内地栽培的苹果类果树,除柰之外,较早的还有林檎。
那么,“林檎”又是什么呢?
什么是“林檎”
林檎,早称“里琴”,西晋郭义恭《广志》 改为林檎,又称来禽。
为什么叫了这么一个奇怪的名字呢?
郭义恭解释说:“林檎,一名来禽,言味甘熟则来禽也。”是说这种水果成熟了以后,味道甘美,把飞鸟都吸引过来了。
南宋画家林椿的《果熟来禽图》中,描绘的就是古人常说的林檎
关于它的形态,郭义恭又说:“林檎似赤柰,亦名黑擒。”陶弘景则说林檎与柰“相似而小”。
由此可见,林檎应该是果实比柰小,颜色赤红,味道甘甜的一类品种。或许因为林檎的颜色赤红之的缘故,它的一些品种被后世称为“花红”。
花红,也叫海红,也就是今天我们常说的海棠。
元人胡古愚在《树艺篇》中说,“柰”可分为十类,“海红”便是其中之一。
清代学者吴其濬编写的 《植物名实图考》亦言:“海红即海棠花实,《本草纲目》始入果部”。
海棠果
李时珍对“海红”也作了较为详细的记录,他在《本草纲目》中写道:“《饮膳正要•果类》 有海红,不知出处,此即海棠梨之实也。状如木瓜而小,二月开红花,实至八月乃熟。”此处的月份皆为农历,若换作如今的公历月份,正是4月开花,9月结果。
在古代典籍中,柰,林檎,花红,海棠等都是指野苹果中的小果类型,由于这些果子的形状、大小、味道都比较近似,所以,明末方以智的《物理小识》 认为:“柰有红、黄、白, 北方呼火剌宾。陈子良曰:大长者柰、圆者林檎。一名来禽,俗名花红,红多曰海红。”
明代学者宋诩在《竹屿山房杂部》中也曾提及:“柰,北方曰火剌宾,实甚甘。一统志云红黄白三种。”
海棠果
火剌宾,在清本《山东通志》中称作“呼剌宾”,这大约是元末明初北方少数民族对柰的称呼,后来柰有“槟子”之称,当从其衍生。
这种“呼剌宾”,还有一个非常雅致的名字,叫“西府海棠”。
什么是“西府海棠”
根据现代植物学的描述,海红果树属于苹果属滇池海棠系西府海棠种。
这样说,比较绕,不太好懂。简言之,海红果的学名,就叫西府海棠。
西府海棠花
西府海棠的“西府”,从历史角度进行考证,当为我国历史上曾以军事、管理机构命名的居住地所,或者都城之名。
唐代“安史之乱”中,肃宗朝廷一直停留在陕西凤翔长达八个月的时间。因凤翔府在长安(西安府)以西,民间习称“西府”,沿用至今。
西府海棠花
生长于“西府”一带,即以首都长安为核心的关中地区的海棠,便被称作“西府海棠”。
在中国文人笔下,西府海棠不仅仅是一种植物的称谓,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意象。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一句“绿肥红瘦”,寄托着词人无限的叹惋和难以言表的感情。
保德县的西府海棠果
苏东坡诗云:“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诗人以花拟人,借花惜己,分明可以感触到诗人的达观、潇洒的胸襟。
金人元好问《清平乐》:“楼前小雨珊珊,海棠帘幕轻寒。”表达了伤春思远的闺情,抒写了轻而远的相思,以及对青春的留恋和对生命的眷恋。
西府海棠酒
《红楼梦》更是处处可见“西府海棠”,前后有十五回将西府海棠作为反映女儿命运、寄托宝玉情思的重要载体,
这种美不胜收的西府海棠,不仅仅生长于“西府”,在晋陕峡谷黄河两岸的山西河曲、保德、偏关,陕西府谷、神木,内蒙古清水河、准格尔旗、和林格尔、凉城等县(旗)等地,都有大量种植。
山西西府海棠酒业公司生产线
尤其是在山西保德县,种植历史非常悠久,至今还存有800多年的古树400多棵。
保德县的西府海棠,是一种世界罕见的种质资源。不仅花好看,而且营养丰富,富含黄酮类等物质,具有健脾胃、增食欲、助消化功效,号称果中钙王。
山西西府海棠酒业有限公司创始人、总经理高跃科
我那位爱吃小红果的保德同学,于2011年3月,投资1.2亿元,成立了山西西府海棠酒业有限公司,把一座座荒山上变成了花果山,种植面积达三万多亩,开发有西府海棠干红、半干、半甜、冰海棠男、女款,海棠依旧情侣款,海红果白兰地酒等多款产品,年产各类果酒1000余吨,白兰地酒近1000吨。(张文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