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这就是汉语。汉语·闽语·闽南话,和 汉语·闽语·莆仙话 里的 kiù,用来形容食物很筋道,不容易咬断。一般形容米粿 (就是年糕之类的) 太筋道了。对应的汉字应该是 “䊆”,用石臼去捣米,捣出来的麻糬,吃起来很䊆。《说文》里这个字是 其九切(其九切就是“其”的声母q和 “九”的韵母iu拼起来的发音),在普通话是 jiù或 qiǔ,到闽南话和莆仙话里发音就是 kiù。有人说是 “飠丘” 字,但是个人感觉明显没有 “䊆”字靠谱。
扩h的字,收入unicode相当于初步转正了。
希望这个字也能被普通话收入到kiu音来!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编辑
“Q弹”来自闽南语,通过台湾媒体进入国语,闽南语是孙吴汉语直系后代哦!
但具体到这个词,如果闽东、闽北没有,则无法说明来自孙吴汉语。
(下面有朋友确认闽东语有这个词,那么就可以实锤了)
作为闽南语、北京话、东北话使用者,很简单,当然是各地都有这样的形容词,
北京话、东北话用的是【暄(xuan1)】。
北京话:暄、暄fan、暄hur;(没声调=轻声)
东北话:暄、暄乎乎、暄hu、暄teng、暄de乎、暄de乎儿、暄le巴腾(teng1)、暄腾(teng1)的。
当然如果要精细区分,闽南语的 khiu 一开始是稻类质感(年糕【粿 kue】),北京/东北话的 xuan 是麦类质感(馒头),但引申之后都没什么区别了,比如 khiu 当然也可以用于面包。
北京官话(北京、旧热河、东北)的词汇是来自上古中原共通雅言、还是燕国汉语,取决于词汇的分布状态。像【胡同 hutong】就是典型燕国汉语了,中原诸国是 gudong,晋国沁水地区是 gelang,汾水地区是 helang,楚国是 long,都来自上古的【巷 groongs】。
会问出这样的问题,说明想来想去只有【软】【有弹性】,甚至看到有答案用上一堆文学词汇,这个多多少少也反映出,伴随国语化,各地汉语口语词汇流失速度极快,已进入机械普通话发展过程。南方要是流行机普,北方年轻一代一样会被全面吞卷进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