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克尔年轻时经历战争,一家人经历了很长的集中营生活,他的父母、妻子、兄弟都不幸在集中营内丧生。
他目睹了难以形容的恐怖。他经历了人类ZUI悲惨的经历。
他从集中营获救 11 个月后,在维也纳工人区奥托克林的成人教育中心举办了一系列讲座。在讲座中,这位后来闻名世界的心理学家解释了他关于生命意义和韧性的核心思想。
“要像拥有了DI二次生命一般的生活”,他揭示了他的基本信念:“作为人类而存在,意味着能够在任何情况下都表现出独特的坚韧。”
《生命的探问:弗兰克尔谈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是弗兰克尔重新被发现的一部杰作,其中所收录的文章是弗兰克尔于1946年发表的�............","author":["维克多·E.弗兰克尔(Viktor,E.Frankl)"],"publisher":"人民邮电出版社"},"appuin":"3208869061","isNewCpsKOL":0}">
放线菌目—弗兰克氏菌亚目
细菌域
细菌界
放线菌门
放线菌纲
放线菌亚纲
放线菌目
弗兰克氏菌亚目
下属科:
酸热菌科(Acidothermaceae)
弗兰克氏菌科(Frankiaceae)
地嗜皮菌科(Geodermatophilaceae)
孢鱼菌科(Sporichthyaceae)
1.酸热菌科
酸热菌科(学名:Acidothermaceae)为栖热菌目的一科细菌。此科的模式属为嗜酸栖热菌属(Acidothermus)。
2.弗兰克氏菌科
弗兰克氏菌科(学名:Frankiaceae)为放线菌纲弗兰克氏菌亚目的一科细菌。此科的模式属为弗兰克氏菌属(Frankia)。
(1)特征
本科放线菌与非豆科植物共生形成根瘤并能固定大气中的氮。已发现15属约 160种植物与这类微生物共生。由于感染部位的刺激,许多变形侧枝集结在一起并重复分枝形成不规则球形体,直径可达几厘米。根瘤可分为:①桤木型,根瘤上小根短,形成栅状球团;②杨梅型,根瘤上小根长,大部向上,形成丛根状体。本科仅一属。
(2)弗兰克氏菌属
弗兰克氏菌属(学名:Frankia)为弗兰克氏菌的一个属。该属的模式种为桤木弗兰克氏菌(Frankia alni)。
Brunchorst(1886)首先提出弗兰克氏菌属(Frankia),以纪念弗兰克这个人。他首先提出了正确的共生概念,创造了共生(symbiontic)这个词。以后Becking重新定义了弗兰克氏菌属,并在放线菌目提出了弗兰克氏菌Frankiaceae与Frankia属。按他的意见,弗兰克氏菌科是在广泛分布的非豆科植物根瘤内进行绝对共生生活的微生物。
Becking按照不同的寄主把弗兰克氏菌属分为10个种,Falni为典型种。1978年,弗兰克氏菌的离体培养成功,从而为它的分类开辟了新的领域,使各种生理生化指标的应用成为可能。1978年后,弗兰克氏菌的研究在世界上得到广泛重视,新的菌株被不断分离出来。国际弗兰克氏菌讨论会已经进行多次,大家多弗兰克氏菌属的定义有了统一的认识,符合下列特征的生物将被认为是弗兰克氏菌属的成员:
(1)放线菌样、固氮、从根瘤分离出来的内生菌体。在纯培养下有以下特征:①能在植物上诱发有效或无效的根瘤,能从植物根瘤中重新分离到。②在液体培养中产生含不动孢子的孢囊,有可能形成泡囊。
(2)自由生活还不清楚有侵染能力或固氮能力的放线菌,但具有①②中所描述的形态。
最显著的特征是能与非豆科木本植物共生固氮。能与4个亚纲8科24属约194种的双子叶被子植物共生,这些植物被称为放线菌根植物
在有隔、分枝的菌丝体顶端的泡囊柄上形成泡囊,泡囊具有固氮功能。
在液体培养基中产生了三种特征性的细胞类型:基内菌丝、着生泡囊和孢子(一般无气生菌丝)。
3.地嗜皮菌科
地嗜皮菌科(学名:Geodermatophilaceae)为放线菌门放线菌目弗兰克氏菌亚目的一科细菌。此目细菌的模式属为地嗜皮菌属(Geodermatophilus)。
(1)芽球菌属
芽球菌属(学名:Blastococcus)为地嗜皮菌科的一个属。该属的模式种为成团芽球菌(Blastococcus aggregatus)。
(2)地嗜皮菌属
地嗜皮菌属(学名:Geodermatophilus)为地嗜皮菌科的一个属。不产生气丝。好气菌。革兰氏阳性。不抗酸。
桑椹状或块茎形叶状体,由直径0.5-1.0微米的立方形细胞组成。叶状体解体释放立方或球形不能游动的细胞和椭圆形至矛头状具有长鞭毛的游动孢子。萌发的孢子或休眠的游动孢子可能直接分裂而产生新叶状体,也可能产生芽管和以不同角度分枝的雏形不规则菌丝体。其内含物由横隔和纵隔划分为立方形细孢的行列。
该属的模式种为昏暗地嗜皮菌(Geodermatophilusobscurus)。
4.孢鱼菌科
孢鱼菌科(学名:Sporichthyaceae)为放线菌纲放线菌目的一科细菌。此科的模式属为鱼孢菌属(Sporichthya)。
(1)鱼孢菌属
鱼孢菌属(学名:Sporichthya)为孢鱼菌科的一个属。该属的模式种为多形鱼孢菌(Sporichthya polymorpha)。
无基内菌丝。气生菌丝一般短,(0.5~1.2)×(10~25)微米,少分枝;基部细胞下面形成球冠状固着器,用以将气生菌丝固定在固体培养基的表面;气生菌丝断裂成表面光滑的孢子,孢子球形或杆状,有时呈长达6微米的鱼形。孢子有颈饰痕迹和1~3根端生鞭毛,能游动;革兰氏染色不定;细胞壁Ⅰ型。
该属现只发现多形鱼孢菌1种。
(2)多形鱼孢菌
多形鱼孢菌,菌丝直径0.5—1.2微米,长10—25微米,有分枝,由基部细胞壁长出的形状不规则的爪状器固定在固体培养基的表面。菌丝分裂成系列的杆菌和球菌。后者分开后,借面向基质的细胞壁加厚,形成一种领圈,像生芽的疤痕。菌丝不亲水。杆菌和球菌表面光滑,在水内 2—4天后生出鞭毛,1—3个成丛。特别是在丰富培养基上,某些细胞变为球形或鱼状,可能很大,长达6微米。在此阶段,菌丝时常失去其疏水性,菌落外貌如细菌。菌落增大,周缘产生菌丝。在老培养物内。加营养浸汁,25℃几小时后始见游动。代表菌株P2=IMRU3913=ATCC23823。革兰氏染色不定:95%的老培养物(5天以上)阳性;特别是在贫瘠培养基上生长的幼龄培养物有比例不同的阴性细胞,可能是未成熟的。
带鞭毛能运动的球菌或杆菌落在干的固体培养基上,其细胞壁的环状膨胀物变为固着器,固定在表面上。伸长并分裂形成有分枝的丝状体。基部细胞的固着器和细胞间的环形膨胀物总面向基质。在各种特别是丰富培养基上,形成长球状或鱼形细胞,越大越不易变为能运动。菌丝在察氏等贫瘠琼脂上生长较好,长球形或鱼形细胞。在贝氏琼脂等丰富培养基上生长较好,形成细菌型菌落。多形鱼孢菌,原核,形成有分枝的菌丝,主要是革兰氏阳性,虽无基内菌丝体应认为是放线菌。细胞壁Ⅰ型,不形成孢囊。原著者认为应放入链霉菌科,是该科第一个产生鞭毛的成员。某些棒状杆菌状细菌,细胞壁成分与链霉菌相似,另一方面真细菌不深入琼脂培养基内而生长。可试图把鱼孢菌看做是真链霉菌和真细菌之间的系统发育中间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