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城记智库城城
关于西安发展,一直有这种声音:西安县域经济不强,应大力学习苏州。
西安县域经济不强,这是客观现实。但是,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其自身地理、环境和政策等特点。脱离现实谈论所谓的“县域经济不强”,这是一个伪命题。
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这种现实下的发展?
解读:为何西安县域经济不强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何谓“县域经济”?
顾名思义,它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以西安为例,有蓝田、周至;以咸阳为例,有礼泉县和县级市的兴平等。
因此,“县域经济”有一些基本特点:比如位置偏远,距离行政和经济中心地理距离相对远。同时,县域人口相对稀疏、城镇人口密度低。
作为中国行政区划的主要构成,“县域经济”事关整体发展。中国县域经济实力和分布如何?2021年8月,工信部下属的赛迪顾问县域经济研究中心发布《2021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研究》,大致可以看出一二。
2021中国百强县名单◎来源/赛迪顾问
与往年相似,地域分布大致稳定:东部65席,中部22席,西部10席,东北3席。这与中国经济现状基本相似:中西部地区城市经济尚不够发达,何况县域经济?
可以看到,江浙鲁三省占据半壁江山。成因和分布上,特点各自不同。
比如浙江省,实施“全省范围的省管县模式”(另一个为海南省)。相比之下,江苏则采取“市管县”体制。作为乡镇企业发源地,苏南地区的“苏州四小龙”,常年霸榜。
“中国经济第一大省”的广东,仅入选一个。原因很简单:珠三角整体进入“无县时代”。比如东莞、南海、顺德和中山,早已相继撤县设市和撤县设区。
西安行政区划和地理关系◎制图/城记智库
占全国面积71.4%的西部,仅入选十个!陕西神木市和府谷县,能源经济相对发达。
对西安而言,情况亦有所不同:
第一,相比成都和郑州,西安没有代管“县级市”;第二,地理因素限制,周至县和蓝田县绝大部分为秦岭和基本农田。即使已“撤县设区”的长安、鄠邑和临潼,同样受到这两个因素的制约。
可以说,留给西安的“空间”并不宽裕。中心城区“亩产论英雄”,外围区县形成产业矩阵,成为必然。
镜鉴:其它城市的县域经济
那么,全国主要类型城市有何特点?
从县域经济角度出发,在具有参照性的大型城市中,我们可以看到以下三种特点:第一,县域经济发达:苏州和郑州;第二,全域无县城市:武汉和南京;第三,综合类型城市:成都和西安。
这其中,第二种是很多中心城市的目标。在现实发展历程中,第三种是主要类型。
第一,县域经济发达类型
享有盛誉的发达“县域经济”,苏州最有代表性。这种特点,一度也成为很多人讨论“县域经济”的模板。
苏州,“七普”人口达1274万,GDP达2.27万亿,成为江苏省人口和经济第一大城,号称“最强地级市”。“苏州四小龙”:昆山、太仓、常熟、张家港,人口占比47%,GDP达55%左右。
这方面,郑州和苏州非常相似:郑州“5+1”(5县级市、1县),GDP占比达31%。在“百强县”中,入选三个。
第二,全域无县城市类型
在走向中心城市的时代,很多大型城市已经“无县化”:这与城市特点有关,更与发展路径直接相关。
经济和产业高度发达的京沪穗深,早已实现了“无县化”,城市化率皆超过85%。这四座城市中,面积最小的是深圳,占地1997平方公里;面积最大的是北京,占地16400平方公里。
“新一线城市”中,最具有代表性是南京和武汉——均已实现“无县化”,与目前的“县域经济”已无任何关联。
第三,综合类型城市
相比之下,更多城市属于“综合类型”——“区+县”结合,且“区”比“县”更能聚集人口和产业。
以成都为例,目前下辖“12+3+5”(12区、3县、5县级市)。但是,成都经济和人口仍集中在主城区。约两万亿的GDP,“县域经济”占比仅17%,远低于苏州和郑州。“百强县”中,只有2016年代管的简阳市入围。
对西安而言,这种情况更为明显。仅有的两个县,GDP和人口占比分别为3%、10%。
也就是说,西安中心城区经济实力已是不弱。在无法依靠“县域经济”发展下,西安外围组团成为发展的关键。
机会:未来空间在哪里
西安都市圈时代,已有外围区域开始逐步浮出水面:构建西安网络化都市圈空间结构结构引导下,将推动重点毗邻板块一体化协同化的特色功能组团发展。
其中,在高陵、鄠邑、阎良等多个外围组团中,历史悠久的鄠邑区,值得关注。
撤县设区后的五年,鄠邑完成由“破局”到“量变”、再到“质变”跨越。2021年,GDP以8.1%增速排名全市第一,成为都市圈“邻毗效益”推动高速发展的代表。
目前,鄠邑区有高新、西咸两个国家级开发区的托管共建区域。其中,庞光、秦渡、草堂三个重点镇街纳入高新区托管,大王街道纳入沣西新城托管。
鄠邑区与高新和西安主城的关系◎NEWS
西安历版总规中,确定东北、西南发展主导方向,鄠邑区被定位副中心城市。这其中,高新与鄠邑形成事实上的融合;都市圈规划加快“西安-咸阳一体化”背景下,鄠邑再次承担西咸与西安融合的织补空间。
在国家级开发区共同带动下,鄠邑区在都市圈格局中角色就越来越重要。
在高新“战略南拓”下,“万亿科创大走廊”得以成型。鄠邑区,承接着大西安发展的空间拓展、产业疏散及人口转移,实现“高新制造、鄠邑配套”和“工作在高新、生活在鄠邑”。
下一个阶段,鄠邑与高新将联手打造鄠邑丝路科学城片区,发挥与西咸秦创原“总窗口”、高新区创新发展“主引擎”同区联动、协同配套、互动发展的融合优势,通过产业链、创新链“两链”融合专项提升行动,形成“两链深度融合示范园区”。
西安西南重点板块融合发展畅想◎NEWS
鄠邑区重点产业单元分布图◎NEWS
目前,鄠邑开始谋划一个棋局,空间规划便是印证。
向北西咸合作共建区:充分释放西安交大、西工大、西北农林三大高效科研创新平台新动能,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节能环保、无人系统、新材料产业、生命信息产业为主。
向东鄠邑丝路科学城片区:依托鄠邑丝路科学城片区,启动东部新区建设、推进“品质新区”开新局,占地26平方公里东部新区改造提升的实施,超100亿的提升计划,涉及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城市更新、商业综合体等。
这既是新区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完善产业配套的务实创新举措,助力鄠邑区实现承载百万人口能级的品质新区。
西安都市圈规划的“一核、两轴、多组团”◎NEWS
作为国家批复的纲领型《西安都市圈规划》,明确“加快核心区引领、轴线带动、外围组团支撑的网络化、多层次空间发展格局”。
这个规划中,明确了外围组团的使命:
“着眼都市圈整体功能布局,积极推动重点毗邻板块一体化协同发展,打造一批产城融合、功能完备、职住平衡、生态宜居和交通便捷的都市圈特色功能组团,积极培育都市圈发展重要支点,推动形成格局特色、分工协作和功能互补的联动发展格局。”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次,谁能乘势而起,事关西安整座城。
文=城记智库城城
©版权声明:部分信息来自公开网络
若有转载请注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