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明代
作者:杨慎
原文:
《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开场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译文
滚滚长江向东流,多少英雄像翻飞的浪花般消逝。不管是与非,还是成与败(古今英雄的功成名就),到现在都是一场空,都已经随着岁月的流逝消逝了。当年的青山(江山)依然存在,太阳依然日升日落。在江边的白发隐士,早已看惯了岁月的变化。和老友难得见了面,痛快地畅饮一杯酒,古往今来的多少事,都付诸于(人们的)谈笑之中。
这是一首咏史词,借叙述历史兴亡抒发人生感慨,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从全词看,基调慷慨悲壮,意味无穷,令人读来荡气回肠,不由得在心头平添万千感慨。在让读者感受苍凉悲壮的同时,这首词又营造出一种淡泊宁静的气氛,并且折射出高远的意境和深邃的人生哲理。
明朝三才子中,解缙博学,杨慎博览,徐渭博才,三人的文学成就纵观明朝三百年文坛,都是首屈一指。而后世公认的三才子之首、理论上的明朝文坛第一人,便是以“博览”著称的杨慎。
杨慎(1488~1559)明代文学家,明代三大才子之首。字用修,号升庵,后因流放滇南,故自称博南山人、金马碧鸡老兵。杨廷和之子,汉族,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正德六年状元,官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实录。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抗谏。世宗继位,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终老于云南永昌卫。终明一世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慎可推为第一。其诗虽不专主盛唐,仍有拟右倾向。贬谪以后,特多感愤。又能文、词及散曲,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广。著作达百余种。后人辑为《升庵集》。
杨慎,少年聪颖,十一岁作诗,12岁的他在阅读了唐代大文豪李华的《吊古战场文》后,提笔就写了一篇同样气势恢宏的仿作。他的叔父看后惊为天人,又给小杨慎读了西汉大文豪贾谊的《过秦论》,杨慎又写了一篇技惊四座的仿作。
不久后,杨慎的父亲要回京办公事,决定带着小杨慎去京城长长见识,路途中的杨慎又写出了震动京华的《黄叶诗》。文坛领袖、内阁首辅大人李东阳看了这首诗后果断把他收为学生。年仅12岁,杨慎“神童”之名就响彻了文坛。
24岁高中状元
在文坛领袖李东阳门下潜心学习的杨慎,在24岁时参加了殿试。满腹经纶、出口成章的他当之无愧拔得头筹,被钦点为状元。北宋大儒梁灏82岁高龄才中状元,“嘉靖三大家”之一的归有光60岁才中进士,而杨慎24岁就中了状元,在整个古代科举史上都是一个奇迹。
入朝为官,仕途不顺
文人的狷狂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得杨慎的仕途历经坎坷。正德皇帝朱厚照整日游山玩水、声色犬马,杨慎不惧弹劾,多次上奏章劝谏皇帝。而正德皇帝根本不为所动,依旧我行我素。看不惯宦官当权、民不聊生的杨慎一气之下辞官回乡。
嘉靖皇帝即位后,杨慎重新入朝为官。在皇帝宗庙一事上,一些奸佞之臣为了讨好皇帝,企图破坏礼制,倒行逆施,以杨慎为首的大批朝臣集体反对。刚愎自用的嘉靖皇帝便采取暴力措施镇压这些大臣的请愿,杨慎被廷杖两次,险些身亡。之后又被流放到云南充军,直至三十多年后病死在云南。
虽然仕途不顺,但在云南的杨慎更加发奋读书、著书,整个明朝近三百年,属杨慎背诵最广、著作最多,他也是当时以及后世公认的嘉靖文坛领袖。
明代著名画家陈洪绶的名画《杨升庵簪花图》记录了杨慎当时的姿态:杨慎醉酒后步履蹒跚,脸上涂着白粉,头上插着鲜花,身后跟着两名女伎,在大街上招摇过市的场景。
以现在说,生活中的杨慎,作风有问题,在翰林院任职时,杨慎经常和官宦子弟们出入风月场所,在青楼通宵达旦吟诗、饮酒。即使被流放到云南,他还经常浓妆艳抹、梳女性发型招摇过市。明末画家陈洪绶的《杨升庵簪花图》,画的就是杨慎头发插花、和女子上街游玩的场景。
晚年创作的《临江仙》成为三国演义开篇词
杨慎最广为人知的作品是那首《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首词写于杨慎在云南流放的晚年,年逾古稀的杨慎借历史咏怀,道出历史浮沉之理,穷极天地兴衰之道。这是他一生得失成败的感怀,也是万物兴亡轮回的真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